热点-烟花是否燃放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热点-烟花是否燃放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9 22:5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2023
热点素材——烟花爆竹何去何从?
热点回放
1
2
3
4
热点解析
热点解答
当堂训练
目录
Part
热点回放
1
1.热点回放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颁布实施“新十条”,12月8日全国各地全面推进落实“新十条”。以“新十条”落地实施作为疫情防控工作走向放开的标志性时间节点,距今一个月,一个月以来,我们目睹经历了新冠病毒传播速度之迅猛,波及影响地域之广阔,病毒感染人数之多,可谓大大刷新了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想。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第一波感染高峰已过,感染人数大幅下降,早期的感染人群大多已康复,防疫“放开”走向“全面放开”。
1.热点回放
年关将至,烟花爆竹的“禁”与“放”——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一来是因为部分地方政府在陆续出台新规,北京、辽宁、大连、山东东营等地规定可以限时燃放;更重要的是,慢慢走出三年疫情阴影的人们,渴望用一场烟花来迎接新的生活。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当下,疫情仍未彻底远遁,冬季本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燃放烟花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会加重病人病情。此外,燃放烟花还存在一定的消防隐患。
Part
热点解析
2
2.热点解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近三年疫情,人们压抑了许久的郁闷心情,太需要一次彻底的释放,人们期待在春节这个万象更新的日子里,借着节日的种种仪式感,来驱散阴霾、祈福祝愿。热闹的爆竹声,曾经是过年的“标配”,更是记忆中“年味儿”的气氛担当。作为一种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民俗,在很多人眼里,没有烟花爆竹的新年是没有“灵魂”的!
2.热点解析
随着舆论的升温,烟花的“禁”与“放”,已经成为了各地有关部门必须正视的公共议题。无论是继续“禁燃”,还是适当地“开个口子”,各地政府都应该尽可能和民众解释清楚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依据,回应公共诉求。
事实上,在舆论“两极对立”的表象之下,政府政策并非只有“严格禁放”和“想放就放”两个选项。“禁”与“放”,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情况,大城市跟小城市有不同,山区城市跟沿海城市有不同,农村跟城市也有不同。对烟花爆竹的管理也可以有不同的维度,比如:全面禁放、特定时段许可燃放、特定地区许可燃放、由特定单位统一集中燃放等多种选项。
2.热点解析
我们看到,面对群众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部分地方已经陆续调整政策,尽量在情与理中找到环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间的平衡。从“禁燃”到“限燃”,这样的缓冲更接地气,也更人性化。此外,在已经“松绑”的地区,有关部门也需要做好配套措施,比如严查劣质烟花爆竹、避免扰民、加强安全宣传、做好消防应急预案等等。应对周全一些,争议也就少一些。如何让民众过一个安全健康又“年味儿”浓郁的春节 这是一道“既要又要”的难题!!!
2.热点解析
当然,从更深厚的背景思考,春节是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典型符号,鞭炮则是这一符号的显著标志,如果以所谓“文明”或“安全”为由一禁了之,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Part
答题角度
3
3.热点解答
春节期间是否应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一直都是争议不止的问题。有人认为应该坚持放开,也有人认为应该坚持禁止。对此,你怎么看?
3.热点解答:答题角度
1.传统文化角度。
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几乎是我们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爆竹也随着这句诗成了我们提起春节就能马上想到的固定节日意象。
3.热点解答:答题角度
2.城市治理角度。
燃放鞭炮是不少群众的意愿,禁放鞭炮是政府管理城市的需要。如何在城市治理与群众意愿之间取得最大公约数,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是否燃放烟花
百姓心声
1.传统民俗
2.疫后心理
禁止原因
1.有害气体排放
2.消防隐患
3.环卫困扰
因噎废食,不可取
心灵安慰也不是没道理
我们需要在环保,在安全,在民俗中找到一个“交融点”
思维导图设计
在烟花的禁与放中,找寻“年味”与“安全环保”的平衡
张雨龙(南京师范大学)
过年放鞭炮,古已有之。打小我们就会背王安石的那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也能在《红楼梦》里看到“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的场景,更向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浪漫。但随着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很多人可能就无缘这一传统年俗了。
查阅新闻不难发现,“禁放烟花爆竹”并非始自今年,可在今年却大有层层加码的态势:众多小县城甚至农村地区都在强调全面禁放。
笔者能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担心。烟花爆竹一放,空气污染就严重了;更别说不合格的烟花以及不规范的燃放方式都有安全隐患,每年都有被烟花爆竹炸伤的人。
在烟花的禁与放中,找寻“年味”与“安全环保”的平衡
不过,担心归担心,我们也得科学地研判一下事实,免得陷入“刻板印象”。先说安全问题。2021年应急管理部曾就烟花爆竹问题召开过专题会议,强调要把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作为工作目标。只要各级监管部门落实这一要求,烟花爆竹的安全性便能得到相当程度的保证。再者说,开车一定不会有事故吗?跑马拉松一定不有隐患吗?那为何又偏偏针对烟花爆竹一刀切呢?
至于污染问题,更得尊重科学研究。2020年,有学者在SCI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论文表明,实施禁放烟花政策明显降低了瞬时PM2.5的增加,但很难据此判断禁令政策是否有效,因为气象条件和日排放量等其他因素也会深刻影响空气污染指数。
该学者以成都市为例。2013年,成都烟花爆竹的燃放增加了瞬时PM 2.5,但因天气条件有利,使这几天的空气质量明显高于实施禁放政策的年份。相比之下,2014年成都实施全面禁放政策,但该年份气象条件稳定,大大加剧了污染物的积聚,使成都市出现了严重PM2.5污染。
简单来说,禁放政策的效果可能很有限,可以被气象条件抵消或掩盖。那与其这样,不如让老百姓能保有年俗,“听个响”、图个吉利。
春节之所以是节日而不是简单的假日,就在于它有很多传统的符号与载体,能让我们获得节日独有的仪式感。贴春联、吃饺子、拿红包、守岁拜年,这些都是仪式感的来源,放鞭炮也不例外。现在很多人吐槽“年味淡了”,就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放弃了这些几千年的仪式,放弃了这些文化的载体。如果除夕晚上大街上安安静静,那么心里也难免空空落落,年味就这么稀释了。
烟花爆竹的燃与放,本质是关于公共政策的讨论。既涉及“公共”二字,就要务必审慎。要全面咨询专家意见,包括环保领域与民俗领域的,更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声音。在此基础上,摒弃“一刀切”的政策,合理地划分限放区域与限放时段,加强烟花爆竹的生产监管,方能实现“年味”与“安全环保”的兼得。
要而言之,禁放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尊重科学、尊重年俗、尊重民意。春节来了,就让这年过得热热闹闹,就让大家在爆竹声中拥抱传统、拥抱年俗、拥抱新的一年吧。
3.热点解答:态度观点
各级地方都不应一刀切地完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应在合理的条件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允许燃放。只要能够避免出现严重的空气、噪音污染,避免人员伤亡事件发生放鞭炮也是可以理解的,根本不必全面禁止。相关的环保部门也不应该继续拿“环保”作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噱头和万能挡箭牌,这种选择一刀切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做法就是懒政、有关部门应该做到的是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积极走到群众中去。
Part
当堂训练
4
(2020秋 池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得到加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一步步落实。为了更好地改善环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很多地方都下令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对于该举措,有人说春节放烟花爆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没有烟花爆竹,过年的喜悦气氛就没有了;也有人说,燃放烟花爆竹确实是污染环境,有时还扰民,平时要禁止放,但春节期间还是放,只要管理好就行;还有人明确反对,认为放烟花爆竹花那个钱不值得……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写一篇班级讨论会的发言稿,表达自己的思考或经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反对禁放派
具体看派
支持禁放派
这是一道就事论事类的任务驱动作文题,要求对“春节期间是否燃放烟花爆竹”谈自己的看法,具体的文本要求为写发言稿。
要明确材料一个基本的写作导向——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利于保护环境,在这个前提之下,如何看待春节期间是否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
材料大致给出三种观点:
第一是支持禁放派,理由是保护环境与减少浪费;
第二是反对禁放派,理由是没有传统年味;
第三是具体看派,是前面两种观点的折中,即平时不放过年时放。
写作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有理有据。
1.支持禁放派,理由是保护环境与减少浪费
如果支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从保护环境与减少浪费的角度阐述理由,也可以从坚守传统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的角度阐述理由。也可以从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危害说起,有安全与卫生问题。强调禁燃的好处。虽然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继承传统文化不一定非得一成不变,我们可以与时俱进,换种形式来继承。
2.反对禁放派,理由是没有传统年味;
如果是反对禁燃的,就着力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千百年的来影响说起,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虽然燃放烟花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会有卫生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3.具体看派,是前面两种观点的折中,即平时不放过年时放。
如果是折中派,可以给出可行的建议,比如可以规定相对集中的地方,在野外或者相对空旷的地方集中时间段燃放,这样不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卫生相对好处理,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燃放烟花庆祝春节的心理需求。
提出建议:
一:对于烟花爆竹的管理政策,也应该体现风险分级管控,尤其人口密集的地区,更要做好规范,以及各部门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出现危险事故。
二、加大烟花爆竹生产团队的专业人才投入,提高生产标准,让烟花燃放更安全、更环保。
三、加大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规定,定时、定点、定品,及时向社会公布的同时,科普安全燃放烟花爆竹小常识,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
参考立意:
1.应该有公德心。
2.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3.禁放亦是坚守传统。
4.年味有点淡。
5.新年俗是时代进步的体现,要做到与时俱进等等。
注意文体!!!!
禁放亦是坚守传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禁放亦是坚守传统”。
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绝不说明消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只不过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新的时代发生了嬗变;但无论怎么变化,在禁放烟花爆竹的背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辟邪迎祥的坚守不变,对传统文化中文明的守护不变。
诚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使得春节氛围看起来冷清了些。然而,禁放之后的冷清真的消减了传统元素了吗 这要从传统的意义来追溯,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意义是辟邪迎祥;那么,在当下喧器的文化场域中,怎样看待辟邪迎祥呢?我们不妨来咬文嚼字一番。
辟,避也;邪,斜也;迎,逢也;祥,吉也;合起来的意思是避开不好的事去迎接祥瑞的事;春节期间禁放烟花爆竹从本质上来看不就是让我们远离意外和伤害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吗 这样看来,禁放烟花爆竹不仅合情,而且合理,合情合理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反对者的呼声也能说明一些情况,甚至我们对此可以进行进一步解读:确实不能排除个别行政部门领导,为了推卸责任、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对燃放烟花爆竹持一棍子打死的态度;甚至也不能排除个别行政部门领导把禁放烟花爆竹当作一项政绩工程;但这毕竟是少数。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他们不尽职尽责,大方向上还是对的;当然,如果各地相关的行政部门对于燃放烟花爆竹不持一棍子打死的方式而是区别对待,对特殊的几类事例详细规定并严格限制燃放条件;那么,在硬性规定的背后就有了人文的温度。
同时,禁放烟花爆竹也是一种守护文明的行动。
那么,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要素之一就是“安静”;而燃放烟花爆竹呢?姑且不说造成的环境污染,单是噪音就与安静无缘。由此推断: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披着守护传统文化的外衣”而粗暴地请“文明”远离的方式。大批中国旅游者曾经由衷赞叹过巴黎、罗马、佛罗伦萨建筑之美和街道之美,但不知是否意识到,这些
城市之所以美是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元素--安静;当然不仅仅只是安静。但是,一个城市要走向文明,首先要“静”下来,再慢慢的删繁就简;如果连烟花爆竹的燃放都禁止不下来,又何谈走向文明呢?从这个层面上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一个城市从低俗走向文明的必然举动,尽管它可能牵动着我们挂念传统文化的神经。
请给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出台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点赞,虽然这会导致“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的图景成为记忆,但依然决然赞成这样的规定,因为禁放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提醒】文体上,宜写成议论文,表达自己的主张,但总体上,要符合发言稿的形式。注意情境是班级讨论会。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课后作业:
(2020秋 梅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些年的春节,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出台了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违规燃放的家庭及单位要被处以罚金。此事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反对者说,不能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来消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赞成者说,传统文化的坚守亦应与时俱进。
《嘉州日报》就上述讨论开辟了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请你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读者专栏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T
H
A
N
K
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