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
A.发源区 B.流通区
C.形成区 D.外围区
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森林、草场萎缩 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 D.湖水盐度下降
土壤在水力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3.关于图中甲、乙、丙地土壤侵蚀度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自然原因说法正确的有( )
A.甲地的侵蚀强度大于乙、侵蚀强度空间变化小于乙地
B.甲与乙地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以流水侵蚀为主
C.乙、丙两地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以风力侵蚀为主
D.影响甲地侵蚀强度和侵蚀强度空间变化的因素主要是风力和地形起伏
4.为了防治土壤侵蚀,印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①修建坡面蓄水工程,拦蓄雨水②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④顺坡耕作,减少水土流失
⑤采用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如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大熊猫国家公园( )
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
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
C.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
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
6.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
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 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
读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1950年相比,2004年长江中游湿地面积大大缩小,其主要原因有( )
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②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③流域内降水逐年减少④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该地区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农业生态遭破坏,增加了旱涝发生频率
B.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
C.使蒸发量减少,导致土地荒漠化
D.减少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物种减少
9.港珠澳大桥项目直接投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保护费用达8000万元,是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的范例。保护中华白海豚最有效的措施是( )
A.移入海洋馆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完善法律法规 D.建立种质库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库是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的仓库,又称基因库。亿利资源集团了综合近30年保护、引种、训化、开发沙漠种质资源的基础,在国家林业局、科技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支持下,2015年在库布其沙漠地区建成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完成下面小题。
10.库布其种质资源库重点保护的种质资源是( )
A.濒危沙生植物 B.耐寒植物 C.沙生乔木 D.水生植物
11.库布其种质资源库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生态技术输出。其生态技术输出的重点地区可能是( )
A.新疆塔里木生态修复工程 B.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工程
C.吉林长白山生态修复工程 D.贵州喀斯特生态修复工程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下图为云南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云南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特点是( )
①面积退缩②完整化趋势③碎片化严重④面积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时,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强环保教育 B.建设自然保护区
C.建设生态廊道 D.建立国际基金
岱海流域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内陆封闭型小流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392mm.近年来,岱海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下图为“岱海流域及具周边环境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岱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积 B.风沙危害导致湖泊退缩
C.过度用水导致水位下降 D.地壳运动导致湖床下沉
15.针对岱海面积变化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
A.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B.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
C.节约用水,增加入湖水量 D.设草沙障,防止流沙侵袭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但随着人类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连片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亚洲象和人类的生存空间出现了重叠。目前我国亚洲象仅存250头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下图示意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及该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1)描述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
(2)分析导致该地区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简述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2017年7月7日,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已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可西里这片“净土”将得到更好保护。
材料二 如图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简图。
(1)请简要说明可可西里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原因。
(2)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但却成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天堂。试分析其原因。
(3)请简述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众多冰川和湖泊的生态价值。
18.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下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
(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有____________。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
A.发源区 B.流通区
C.形成区 D.外围区
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
A.森林、草场萎缩 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 D.湖水盐度下降
【答案】1.B 2.C
【分析】1.从图中看,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A错;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冰川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B正确、C错;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D错。故选B。
2.图中煤炭分布区位于绿洲的上游,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及戈壁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C正确,B、D错;森林、草场位于煤炭分布区的上游,受煤炭开采影响相对较小,A错。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图中信息的获取,从图中看,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冰川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沙漠位于绿洲的下游,为外围区。
土壤在水力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3.关于图中甲、乙、丙地土壤侵蚀度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自然原因说法正确的有( )
A.甲地的侵蚀强度大于乙、侵蚀强度空间变化小于乙地
B.甲与乙地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以流水侵蚀为主
C.乙、丙两地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以风力侵蚀为主
D.影响甲地侵蚀强度和侵蚀强度空间变化的因素主要是风力和地形起伏
4.为了防治土壤侵蚀,印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①修建坡面蓄水工程,拦蓄雨水②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④顺坡耕作,减少水土流失
⑤采用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3.B 4.A
【分析】3.从图中等值线数值判断甲地侵蚀强度大,从等值线疏密判断甲地侵蚀强度空间变化大于乙地。主要是由于甲地降水强度大于乙地,甲地地势起伏大于乙地,A错误。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甲、乙两地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以流水侵蚀为主,B正确。乙地降水多,以流水侵蚀为主,但丙地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以风力侵蚀为主,C错误。甲地位于夏季西南风迎风坡,降水多、径流流速快,侵蚀强,主要受降水和地形影响,D错误。故选B。
4.防治土壤侵蚀的措施,可以从修建小型水利工程、造林种草、修建梯田等方面分析。修建梯田,保持水土;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缓风速,减轻对土壤的侵蚀;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能力;采用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能力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①③⑤正确,A正确。但顺坡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要加大开垦、砍伐,只会加剧水土流失。②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
【点睛】注意地理要素的空间变化主要和等值线的疏密有关,等值线越稀疏,地理要素空间变化越小,反之越大。
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如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大熊猫国家公园( )
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
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
C.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
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
6.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
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 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
【答案】5.D 6.A
【详解】读图可知,大熊猫国家公园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公园没有集中连片,A错;这些地区受寒潮冻害影响较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B错;公园分布区主要以山地为主,C错;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差较大,受人类影响较小,因此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D正确。故选D。
第河流上游因地势起伏大,因此应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A正确。岷江上游退耕还草,是为了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不是为了防风固沙;岷江上游人口较少,生态文明建设不应聚焦在垃圾分类、资源优化;岷江上游水质较好,生态文明建设不需要聚焦在清淤治污、提升水质上,BCD错误。故选A。
【点睛】小题1根据轮廓和三省的位置判读出是四川、甘肃和陕西省;第小题1C选项要饥饿和图示山脉图例进行判读;小题2要结合当地的地处山区进行分析;退耕还草防风固沙主要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防护林起的作用。
读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1950年相比,2004年长江中游湿地面积大大缩小,其主要原因有( )
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②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③流域内降水逐年减少④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该地区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农业生态遭破坏,增加了旱涝发生频率
B.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
C.使蒸发量减少,导致土地荒漠化
D.减少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物种减少
【答案】7.A 8.C
【解析】7.长江中游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包括围湖造田和上游植被破坏导致的泥沙淤积,湿地面积大大萎缩,①②正确;流域内降水并没有逐年减少,全球变暖导致的蒸发加剧不是主要原因,③④错。故选A。
8.湿地面积减少,使该区域蒸发量减少,影响局部气候,但长江中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湿地面积萎缩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湿地面积减小,农业生态遭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破坏,物种减少。同时,湿地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减弱,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另外,湿地面积萎缩导致湿地对有毒物质的吸收和净化功能减弱。故选C。
【点睛】湿地的一般功能: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9.港珠澳大桥项目直接投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保护费用达8000万元,是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的范例。保护中华白海豚最有效的措施是( )
A.移入海洋馆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完善法律法规 D.建立种质库
【答案】B
【分析】考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减少人为干扰。又叫就地保护。可见B符合题意。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不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都是很好的保护措施,但不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可排除。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库是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的仓库,又称基因库。亿利资源集团了综合近30年保护、引种、训化、开发沙漠种质资源的基础,在国家林业局、科技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支持下,2015年在库布其沙漠地区建成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完成下面小题。
10.库布其种质资源库重点保护的种质资源是( )
A.濒危沙生植物 B.耐寒植物 C.沙生乔木 D.水生植物
11.库布其种质资源库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生态技术输出。其生态技术输出的重点地区可能是( )
A.新疆塔里木生态修复工程 B.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工程
C.吉林长白山生态修复工程 D.贵州喀斯特生态修复工程
【答案】10.A 11.A
【分析】10.库布其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濒危沙生植物是其重点保护的种质资,A正确。濒危沙生植物濒临灭绝,比普通的沙生乔木更应该重点保护,C错误。库布其沙漠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耐寒植物应该是气候更加寒冷地区重点保护的种质资源,B错误。水生植物应该是湿润地区应该重点保护的种质资源,D错误。故选A。
11.由材料可知,库布其种质资源库主要是研究“保护、引种、训化、开发沙漠种质资源”的相关技术,塔里木盆地为干旱沙漠地区,库布其种质资源的技术研究可以为其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A正确。黄河三角洲、吉林长白山、贵州喀斯特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库布其种质资源库的科研成果不能为这地区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BCD错误。故选A。
【点睛】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下图为云南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云南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特点是( )
①面积退缩②完整化趋势③碎片化严重④面积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时,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强环保教育 B.建设自然保护区
C.建设生态廊道 D.建立国际基金
【答案】12.B 13.C
【分析】12.读图,对比1975年2014年亚洲象的分布范围可以得出,之前亚洲象栖息地连成一片,后来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①③正确,面积范围变得不完整、面积缩小,②④错误,故选B。
13.导致亚洲象分布范围碎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道路建设。因此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亚洲象栖息地时,应建设生态廊道,防止栖息地被分割,C正确;加强环保教育、建设自然保护区、建立国际基金都不是针对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的措施,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及保护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
岱海流域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内陆封闭型小流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392mm.近年来,岱海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下图为“岱海流域及具周边环境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岱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积 B.风沙危害导致湖泊退缩
C.过度用水导致水位下降 D.地壳运动导致湖床下沉
15.针对岱海面积变化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
A.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B.植树种草,防治水土流失
C.节约用水,增加入湖水量 D.设草沙障,防止流沙侵袭
【答案】14.C 15.C
【分析】14.由图可得知,湖边居民区域大大增加,耕地面积也有所扩大,所以人们生产生活过度用水导致了湖泊面积减小,故C对。由题干可知,此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小水土流失不严重,故A错。风沙与地壳运动均没有体现,不是主要原因,BD错。故选C。
15.由第一题可知,湖泊面积减小主要是因为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所以,应采取的措施是节约用水,增加入湖水量,C正确。此地水土流失并不太严重,B错误;扩大湖泊面积,不能增加湖泊水量,A错误;流沙侵袭并不是主要原因,不需要针对此采取措施,D错误。故选C。
【点睛】岱海,内蒙古湖泊,处在一个狭长的陷落盆地之中,南有马头山,北有蛮汉山拱卫,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湖岸线长度为61.56公里,常用湖泊面积为160平方公里,容积为9.89亿立方米。属于典型的内陆咸水湖泊,系全区闻名的四大水产基地之一,其水源由周围20多条河流和中层地下水汇聚而成。岱海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著名景点。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但随着人类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连片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亚洲象和人类的生存空间出现了重叠。目前我国亚洲象仅存250头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下图示意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及该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1)描述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
(2)分析导致该地区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简述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答案】(1)亚洲象栖息地面积大幅缩小,且碎片化严重。
(2)大规模采伐森林,改种经济林(橡胶林、茶园),导致栖息地缩小;盗猎及人象冲突逐渐升级等导致亚洲象种群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修建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水电站等工程建设将栖息地分割为生态孤岛,隔绝种群交流。
(3)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河谷开阔地带,水源充足,为亚洲象提供生存空间及水源;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干扰少。
(4)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分析】该题以亚洲象生存范围的变化考查生物数量跟周围地理环境变化的关系。
【详解】(1)结合图示信息,1975年亚洲象栖息地范围大并且连片分布。与1975年相比,2014年亚洲象的分布范围明显减少,不再成片连续分布,分布位置还是主要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地区,具体是仅存于云南省,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分布范围明显缩小;生存环境破碎,呈块状。
(2)根据文字材料,连片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争抢了亚洲象的生存空间,具体是破坏原始森林,大规模种植橡胶、茶、玉米等作物,使亚洲象的生存空间缩小;该地区人类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水电站等将栖息地分割为生态孤岛,隔绝种群交流。盗猎及人象冲突逐渐升级等导致亚洲象种群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
(3)根据材料,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采寻食物,可判断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有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河谷地带,水源充足,为亚洲象提供生存空间。同时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干扰少也是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4)保护亚洲象首先应该保护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具体做法是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禁止捕杀;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保证其生存空间;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利于其活动。同时保护亚洲象要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和管理,具体做法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人人参与保护动物;建立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2017年7月7日,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已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可西里这片“净土”将得到更好保护。
材料二 如图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简图。
(1)请简要说明可可西里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原因。
(2)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但却成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天堂。试分析其原因。
(3)请简述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众多冰川和湖泊的生态价值。
【答案】(1)可可西里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的条件下,人类无法定居,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极小,所以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
(2)夏季水草丰富,食物充足;天敌较少;远离人类居住区,有大面积的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国家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藏羚羊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的环境。
(3)调节局地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空间;是水资源的重要储蓄地,为保护区内动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
【分析】该题考查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原因,冰川和湖泊的生态价值。
【详解】(1)可可西里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原因与自然环境恶劣,人类无法定居,人类活动影响极小有关。
(2)可可西里成为藏羚羊栖息天堂的原因从夏季水草丰富,食物充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天敌较少;政策保护;藏羚羊适应能力强的因素分析。
(3)冰川和湖泊具有调节局地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涵养水源,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
18.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下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
(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有____________。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 (2)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围海养殖;填海造地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污染加重 (3)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等(任答一点)
【详解】(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
(2)根据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图,可知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由于围海养殖和填海造地,导致人工岸线增加。
(3)渤海湾人工岸线增加,导致湿地资源减少,红腹滨鹬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人工岸线的环境污染加重,使得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恶化。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需要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