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0:2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伶官传序
五代史
解题
过秦论
解题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五代史:即二十四史之一的《新五代史》,记载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开头的短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后唐庄宗好俳[pái ]优,宠幸伶人,伶人因而用事,败政乱国,终至于国灭身亡。所写四个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唯敬新磨善于讽谏,颇有楚国优孟之风、无恶评,其他三人皆擅宠乱政、谄媚奸邪之徒。
《伶官传》
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
了解“伶人”
李存勖出身于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世为沙陀酋长。祖父朱邪赤心因镇压兵变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编入宗室谱籍。父亲李克用,官至河东节度使,封晋王,驻节太原,建立河东割据势力。十一岁的时候,随父面见唐昭宗,唐昭宗看他面相奇特,抚着他的背说:“儿将来之国栋也,勿忘忠孝于予家。”并且赏赐深厚,又因为昭宗一句“此子可亚其父”而得名“亚子”。
了解李存勖[xù ]
庄宗李存勖
⑴军事天才
毛泽东:“生子当如李亚子。”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少年即随父作战,11岁与父亲一同到长安报功;24岁袭晋王位,灭了试图造反的亲叔父李克宁;其父李克用去世前,曾留给他三支箭,李存勖供奉在家中,每次出征都要随身携带,激励自己。911年,李存勖击败朱温50万大军,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刘守光;921年,击败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顾;923年灭后梁,李存勖登机称帝,国号唐。;925年灭前蜀,疆域达到顶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庄宗李存勖
⑴军事天才
李存勖是真正的军事奇才,他擅长谋略,胆力过人。对后梁决定性的汴梁之战,他力排众议,发挥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9天之内灭2城,长途奔袭六600余里兵临汴梁城下,一战灭亡后梁,成为军事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李存勖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敢于冒险,常常以少胜多,比起“浑身是胆”的赵子龙亦不遑多让。
庄宗李存勖
⑵政治白痴
灭梁称帝后,李存勖他却不思进取,开始享乐,尤其对伶人、宦官极度宠幸,对功臣却十分蔑视。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刚刚带兵灭亡前蜀,立下第一战功的郭崇韬;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监视,险遭杀害,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终于导致魏州兵变,李存勖死于乱兵之中。
作者简介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有成就。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反对宋初浮艳文风,倡导效法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历史背景
02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视频:200秒看懂中国古代最乱的时代:五代十国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力求振作,对不断进犯的契丹、西夏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每年都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北宋地图
任务一
翻译理解文本
疏通文意,要求逐字对译,字字落实,注意重要字词、特殊句式、重点句子。
研读课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观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依据:庄宗之得天下与失天下
代“这个道理”
道理
虽然
难道不是
推其根本
……的原因
人的作为
第一段 问题探究
第一段有何作用?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说
用于主谓间,取独
告诉
判断句
扶立,拥立

判断句
祈使(一定)
你的父亲
接受
并且
表示恭敬

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在前面
泛指属官
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拓展
晋王:李存勤之父李克用,沙陀部人。他的父亲娃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朝,赐姓名为李国昌。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为晋王。
梁,吾仇也:梁,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受封为梁王。唐僖宗时,他设计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求讨伐他。李克用曾长期与朱温交战。
燕王,吾所立:刘仁恭本来是幽州将领,借李克用的势力夺取幽州,任卢龙节度使。后来刘仁恭归附朱温,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文中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温。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和朱温通好。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第二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
第二段 问题探究
1.试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2.晋王赐给庄宗的三支箭有什么含义?
①内容: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②作用:承上叙事,为第三段的议论做铺垫。
代指晋王的三个遗憾,分别代指对梁、燕王和契丹的仇恨,并借此来激励庄宗要励精图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以至于


绳索
用匣子装
省略句,介词短语后置
旺盛
匆忙的样子
等到
叛军
返回
仇人
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
使动用法
或者,还是
考察,探究
迹象
安乐
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尚书》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资料补充
系燕父子以组:911年,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913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族人;刘守光逃到沧州,仍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
函梁君臣之首:923年,后唐军队攻人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命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皇甫麟杀了末帝,随后自杀。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926年,屯驻在贝州的后唐军士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人邺都。邢州、沧州驻军相继叛乱。
仓皇东出....泣下沾襟:皇甫晖作乱以后,李存勖从洛阳往东逃,到了万胜镇(在今河南中牟),听说李嗣源(李克用养子,当时已叛变)已经占据大梁(今开封),只好命令军队返回。路上士兵叛逃,失散了一半。至洛阳附近,置酒痛哭。诸将一百多人相对号泣,都截断头发,放在地上,表示誓死以报。
第三段 问题探究
1.试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明确: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第三段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第二段正面叙说兴盛的原因,第三段反面叙说灭亡的原因。
3.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
庄宗“盛”的原因是“忧劳”,而“衰”的原因是“逸豫”。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成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强盛
全,整个
没有人
围困
微小的事
被动句
所溺爱的人或物。溺,沉湎,无节制
积聚
被动句
第四段 问题探究
1.试概括第四段的作用。
明确: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文章结构
五代史伶官传序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后唐庄宗史实
论证

庄宗接受遗命
庄宗执行遗命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