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乡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乡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6:0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 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2.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曾有这样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期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如愿,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于1971年写下了一首诗,一首“浅易”但韵味无穷、表现游子故乡之恋家国之思的诗——《乡愁》。他,就是我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整体感悟
文题探讨
诗题“乡愁”是指思乡的愁绪,在诗歌中,诗人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时代、特殊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的思乡情怀。
分层解读
第一节:写小时候的乡愁——母子分离,少年时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来表达,以写信的方式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既是对母亲的,也是对故乡的。
写长大后的乡愁——夫妻分离。青年时期美国留学进修,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眷恋,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写中年时的乡愁——母子永别,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写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分为更浓。
写现在的乡愁——思乡恋国。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故乡隔开了,而且很难逾越。写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四、精读探究
1.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意象前表修饰的数量词与形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些词语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
邮票虽小,却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却负载浓浓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承载了丧母之痛;海峡虽浅,却寄托了故土之思。
诗人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也反衬出其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2.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请用“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交流点拨】生甲:“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生乙:“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生丙:“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生丁: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层递进。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