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2月)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2月)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1 16:09:08

文档简介

南平市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
5.“台谏”是宋朝侮史台和谏院的合称。台谏官敢说敢言,监督宰相,约束皇帝,有时
13.19世纪末中国各个政治派别,都试图将传统的王朝国家整合成在国际体系中具有平等
集体对抗皇上,有时还与宰相联合对抗皇帝,成为了监督朝廷官员以及规谏皇帝的重
地位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当时
历史试题
要力量。这说明宋代
A,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B.社会阶层救国方案趋同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
C.近代国家观念萌生
D.政治精英效仿西方政体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C.君主专制统治渐趋衰弱
D.君臣猜忌彼此相互倾轧
14.1916年12月陈独秀言道:“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6.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当时
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陈独秀意在
还出现了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
A,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B.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酒户、渔户等。这说明当时
C,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
D,指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A,政府控制加强
B.自然经济解体
15.1923年中共三大强调无产阶级的职责是“最先竭全力参加促进此国民革命军,并唤醒
1,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某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存有稻谷、玉器、刻纹黑陶、竹编器
C.粮食产量下降
D.商品经济发展
农民,与之联合而督促苟且偷安的资产阶级,以引导革命到底”。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物、丝麻织品等。该文化最有可能是
7.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创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
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2.下图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效仿唐朝所创规制
B.推动政权汉化进程
16.1937年,洛川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人民战争路线具体
C.源自本族发展需要
D.缓和域内民族矛盾
化,指出只有完全地、坚决地实行这个纲领,才能达到保卫祖国战胜日寇之目的。由
元朝在行省区域划定上,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
此可见
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安
A,扩大了统治疆域
B.妨碍了商品长途贩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D.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C.缩小了贫富差距
D.抑制了地方凭险割据
17.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使缅甸战场的日军陷于被动,也为英印军队在印度英帕尔地区
9.明朝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及宋应星《天工开物》等重要
作战及整个缅甸战场取得胜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科技著作先后撰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科技
A.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B.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长沙。
A.引领世界科学发展
B.理论研究获得突破
C.赢得了沿海工业西迁的宝贵时间D.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深受科举制度影响
D.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18.1945年重庆的新闻传媒采用了诸如《毛泽东先生来了》《团结在望国家之光一欣闻
A,冶铁技术达到古代顶峰
B.铁器使用普遍推厂
10.乾隆时期设立金瓶掣签,规定藏传佛教最高等大活佛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
毛泽东先生抵达重庆》和《迎毛泽东同志来渝》这样的社论标题,对毛泽东到重庆的
C.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区域商贸联系密切
进行确认,并报请朝廷批准。这反映了西藏
意义深切关注并大事渲染。据此可知,这一事件
3.汉代祥瑞崇拜之风盛行,上自郡王为标榜统治清明而大兴龙兽朱雀,下至民间也视风
A.政教事务权归中央
B.各教派间矛盾消除
A.得益于美国调停的重大进展
B.有利于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

凰麒麟为太平,江苏徐州九女墩墓室中就有“九穗禾、玉兔、灵芝、嘉果”等画像
C.佛教拥有至高地位
D.正式归属国家版图
C.加速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进程
D.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这一现象体现了
11.《人民日报》曾评价:在某战役中,冯子材以近0岁高龄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
9.“美军一溃千里过汉川,再也难北犯。势均力敌时,只好对峙三八线”。材料所反映
A.尊崇自然的价值理念
B.天人感应的社会影响
顺,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颂。该战争是
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C.政治清明的王朝气象
D.富足怡乐的民众生活
A,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4.唐朝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但到宋朝淳化年间,则“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
12.维新变法期间,光绪帝曾发谕旨“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
C,开展文化大革命时期
D.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时期
罗之路”,政府允许工商杂类中的“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应举,因而出现“工商
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这反映了
20.1951年上半年,中央人民政府基本制止了外币流通,统一管理和经营外汇,逐步收回
之子,亦登仕进之途”。这一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A.后党势力蓄意破坏
B.地方尖锐对抗中央
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此举旨在
A.严密科举考试程序
B.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政治改良遇阻艰难
D.汉族官僚乘势崛起
A.活跃市场与改善民生
B.统一货币与抢占市场
C.彰显皇恩体恤关怀
D.扩大国家统治基础
C.统一财经与巩固政权
D.稳定金融与提振经济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高一历史试题第3页(共6页)南平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B D B D C D D A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B A D D B A C A B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小题14分,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2分,共52分)
25.(14分)
(1)目的:准确掌握人口与土地数据;打击豪强大族的势力;保证均田制、租调制的推行;恢复与发展经济;加强基层治理。(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2)变化:北魏户籍具有人口稽查、土地分配、赋役征发等基层管理综合功能,到唐代户籍的土地分配功能削弱,到明代户籍的赋役征派功能减弱。(6分)
主要因素:土地兼并的严重;国家政策的推动;农民的反抗;经济的发展。(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26.(12分)
(1)特点:政治统绪性;民族一体(同源)性;疆域认同性。(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2)原因:汉族士大夫的作用;中原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权正统性的需要;统治者的推动。(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意义: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加强了历史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再次形成的进程。(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27.(14分)
(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2分)
依据:自然经济的绝对主导性;农村社会的相对独立性;反动统治力量的地域不均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2)决策:以经济建设以中心;实行改革开放。(4分)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28.(12分)
【示例】
论题: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论证: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001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对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评分标准:观点0~2分,论述0~10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等 次 说  明 表  述
一等 (9~12分) ①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 ③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
二等 (5~8分) ①观点较合理 ②史实较准确 ③论证较充分、史论结合 思路基本合理、逻辑关系基本清楚、表达基本准确
三等 (0~4分) ①观点不合理 ②史实不够准确 ③论证关系不清或没有论证 缺乏条理性、逻辑关系不清、表达欠通顺或不准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