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既有大小之别,又有姬姓和异姓的不同,姬姓之中又有嫡系和旁支之分。嫡系姬姓的大国,或封在商代原有王畿,或封在中原靠近夷狄的地方;旁系姬姓的大国则分封到较远的四方去;异姓则多为小国,多数封在更远的四方。这反映出
A.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B.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C.分封制下的内外亲疏 D.分封制稳定了西周统治
2.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3.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A.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经济交流
C.促进边疆开发 D.提高行政效率
4.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当地户口,“汉之号令班西域矣”。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威胁 B.表明西域已纳入汉朝版图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使汉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
5.“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A.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C.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D.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6.公元686年,武则天在朝堂上设置铜颐,鼓励群臣上书言事、告密,铜颐分有四格,上面都有小洞,刚好投进表疏。此外,武则天还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史称“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这反映出,武则天时期
A.政治较为清明 B.君权达到顶峰
C.监察体系完备 D.取士标准多样
7.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8.随着佛、道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杈,解读分歧甚重,面对这一局面,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场梳理和规范;除此之外,唐朝还将前朝制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由此可见,唐朝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于
A.对外交流 B.整合创新 C.兼收并蓄 D.坚守传统
9.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施政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强大的政权力量加以控制。在云南、海南、辽阳、广东等地,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驻守屯田,这一过程中,“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元朝的这一做法
A.推动了经济文化格局演变 B.扩大了地方管理的自主权
C.解决了边疆割据分裂隐患 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10.宋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人们在职业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自由,“今民无以为生,去为商贾,事势当尔”“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入于工商”。这反映出宋朝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B.社会控制较为松弛
C.小农经济出现瓦解趋势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1.“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12.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曾对群臣说:“我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清晨开始,直到太阳高高挂起才稍事休息,之后又工作到太阳落山。”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13.在清代的许多文献、书籍以及碑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并用的情况。此外,在紫禁城、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重要场所,在全国各地的碑刻、档案中,也可以看到众多的民族文字在同时使用。这可以用来证明,清朝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民族政策因俗而治
C.语言文字学发展速度快 D.文化政策较为宽松
14.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苏、杭、嘉、湖等地区丝织业或棉织业异常发达,其周边的农村则大量种植桑或染料作物,大有改种谷物为经济作物的趋势,有的地方种稻谷者仅占十之三四。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作物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C.江浙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5.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们的世俗追求
C.冲破了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发展
16.鸦片战争后,广东佛山镇铁钉业因“洋铁输入······故制造日少”,土针业因“洋针输入,销路渐减”,而台茶“自开口以后,外商云集”而日益兴盛,上海的棉花也因“西人自为采售”而繁盛。这体现了
A.列强入侵对中国具有双重性 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17.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诸王出行,“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士兵,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将士革命热情高涨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缺乏先进治国方略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18.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著名新式学堂,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些新式学堂
年份 1862 1866 1876 1880 1887
学堂名称 京师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天津电报学堂 广东水陆师学堂
类别 外语 军事 科技 科技 军事
A.终结了科举选才制度 B.类型单一很难实现预期
C.立足培养实用性人才 D.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
A.反映了戊戌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 D.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20.如图为1898年美国刊载的一幅名为《中国问题》的漫画。漫画中:一名头顶斗笠、手持烟锅的中国农夫在昏昏欲睡,而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正在为争夺农夫筐里的果实打得不可开交,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跃跃欲试。漫画中所反映的是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B.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大举入侵 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1.有学者认为,北洋军阀集团的大小军阀早期由于大多出自农村,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于近代工业,他们缺乏充分的了解,还不熟悉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所以多数军阀基本上仍是霸占土地的大小地主。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北洋军阀集团
A.是团结各种反清力量的农民组织 B.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社会基础
C.阻碍了中国向资本主义过渡 D.是中西杂陈过渡性社会的必然产物
22.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
C.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 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2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力量曾多次举行北伐,但均未获得成功。而从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个军阀集团,打败了北洋军阀政府,究其决定性因素是
A.国共两党密切合作 B.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
C.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D.各派系间的军阀混战
24.“毛泽东善于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他最初想进攻长沙,当他发现原定计划无法实现时,立刻果断地改变原有部署,转入江西,沿罗霄山脉南行,到国民党当局控制力薄弱的乡村山区寻求立足点,保存力量,再图发展。”这一“改变”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5.某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认为博古的报告基本上是错误的。决议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红军在主观上、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反“围剿”的条件,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此决议
A.致使红军退出了中央苏区根据地 B.有利于明确红军前进方向
C.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探索 D.造成党内出现了严重分裂
26.1938年,伪华北临时政府发行联银券,实行联银券与日元等价的政策。伪华北临时政府财政部总长汪时璟指出,联银券对“产业之开发与振兴,民生之安定与利便均有直接关系”。在发行后的短短两年内,联银券的发行量就达到5亿元。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B.加紧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
C.配合日本进行经济侵略 D.确保沦陷地区的金融稳定
27.1942年1月,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中国、苏联、美国、英国)之一,在《联合国家宣言》上领衔签字。据此可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D.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8.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各地群众将8.5亿斤粮食送到前线,支援了722256斤食油、868238斤食盐和大量的蔬菜;胶东、渤海、鲁中南三个行政区的妇女给部队做军鞋7622151双,军被1778855床等。这些数字反映出
A.物资保障决定战争胜负 B.解放区经济有较快发展
C.民心向背影响战争走向 D.山东地区率先得到解放
29.“孩子孩子好好睡,你娘今天去开会。开会干什么 斗争大恶霸。讲讲理,出出气,要回咱那宅子地;翻了身,抬起头,给你爹爹报冤仇。”这是记载在河北枣强县县志上的歌谣,此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社会主义改造 D.土地改革运动
30.1959年,鞍钢炼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全国劳模孟泰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新方案。经过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的炼铁厂高炉循环水节约总量达1/3,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人民群众投身“一五”工业化建设
C.工人阶级积极参与经济建设 D.公私合营激发工人的主人翁精神
31.如图为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长征”。这反映的是
A.中美间关系由此走向正常化 B.中国开始正式迈入国际舞台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D.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了新高度”。这说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A.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 B.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体现中国科技处世界领先地位 D.冲击了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33.1981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介绍了江苏省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于1978年9月将集体的土地切割成小田,分到30多户社员手中,实行分田到户,定产、定额承包的事件。这种“包产到户”反映了
A.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C.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建立
34.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35.香港回归中国之后,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中国的“一国两制”方针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表明“一国两制”方针
A.消除了霸权主义 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实现了世界和平 D.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材料三 1954-1955年采取的温和而缓慢的,但却是稳步的国内发展计划也反映在那时中国的对外政策中 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鼓舞 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通过哪些条约“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有哪些。(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参加的会议,并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取得的成就。(6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留学生情况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6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C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初期的分封以血缘亲疏为依据,姬姓的嫡系和旁支有区别,姬姓与异姓之间也有区别,这体现了分封制下内外亲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秩序,排除A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B项说法错误,排除;稳定了西周的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2. D 商鞅变法过程中实行奖励军功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原来的贵族和平民一起竞争,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D项正确;废除井田制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A项;奖励耕织不能触及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3. A 秦朝通过修筑驰道、直道等,建立起连接全国的道路网,贯通了全国的活力,其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
4. 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户口,表明西汉已经在西域地区行使主权,西域已经成为汉朝领土,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项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
5. A 根据材料“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可知,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长时间的分裂格局中,因此这一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A项正确;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的历史时期为唐朝,排除B项;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C项;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年,排除D项。
6. A 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广开言路,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英贤亦竞为之用”,可见当时政治较为清明,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武则天创立铜瓯,加强监察,不能说明监察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取士标准,排除D项。
7. D 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说明科举制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8. B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又对前朝制度继承创新,这体现了唐朝文化整合创新的能力,故B项正确。对外交流、兼收并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两项;坚守传统与材料中唐朝文化的特点不符,排除D项。
9. D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过程中,“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驻守屯田”,“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这些都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民族融合,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化格局,排除A项;地方管理自治权的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10. B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人口流动较为频繁,人们更换职业比较随意,可见当时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较为松弛,故B项正确。宋朝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没有出现重大转变,小农经济也没有出现瓦解趋势,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排除D项。
11. B 董仲舒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故A错误;朱熹吸收了佛道思想创立了理学,发展了儒学,使儒学发展到思辨化的阶段,故B正确;谈不上科学不科学或者谁的贡献大的问题,故C和D错误。
12.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同时也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故选A项。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废除宰相制度之后的措施,所以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军机处设置是清朝雍正帝时期,排除D项。
13. A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文献和重要场所的碑刻文档等都是满、汉等文字同时使用,这既提高了各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范围,更体现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清朝实行高压文化政策,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4. C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江浙一带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织业和棉织业发达,对桑和棉花的需求量大,因而周边的农村地区大量种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这反映了当地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江浙一带,而不是南方地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清政府都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5. B 根据材料可知,“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众对圆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排除A项;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与“金榜题名”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没有冲破了理学对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
16. A 根据题干,列强的入侵一方面使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产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故选A项。B、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
17.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洪秀全颁布的礼制内容仍然渗透着封建思想,说明农民阶级自身存在着局限性,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将士的革命热情,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是第一个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C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8. C 根据材料“外语”“军事”“科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式学堂不再像以往教授经史子集,而是转向实用性较强的科技、军事、语言类课程,这有利于培养实用性人才,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1905年废除,因此这时期科举制选才制度还未终结,排除A项;根据材料“外语”“军事”“科技”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新式学堂的类型较多,并不单一,排除B项;材料所述这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但不能表述为“实现了”,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9. B 从材料可知,梁启超发表的时政评论文字平易近人,受到读者欢迎,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1898年戊戌变法开展,与材料中20世纪初的时间不符,且戊戌变法并未发动群众,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且维新变法时间是1898年,与材料中20世纪初的时间不符,排除C 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0. D 根据所学可知,受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的刺激,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年,八国联军大举入侵是在1900年,排除ABC三项。
21. B 根据材料,北洋军阀“大多出自农村”“仍是霸占土地的大小地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集团仍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社会基础,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22. D 结合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很混乱,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军阀割据混战,排除C项。
23.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合作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故选A项。
24. C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改变”是指毛泽东于1927年9月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放弃攻打敌人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转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乡村山区进军,从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并根据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项正确;1927年8月召开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并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排除AB项;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D项。
25. B 根据材料“否定了博古的报告”“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决议是在遵义会议上提出的,这一决议的提出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这有利于明确红军前进的方向,故选B项。
26. C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在日军占领区发行纸币“联银券”,其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物资财富及外汇,为日本“以战养战”服务,配合日本进行经济侵略,C项正确;联银券摧残民族工业,排除A项;材料不是针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而是对沦陷区经济的掠夺,排除B项;发行联银券不利于沦陷地区的金融稳定,排除D项。
27. D 由材料中“四大国之一”“领衔签字”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凸显,这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排除A、C两项;B项应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响,排除。
28. C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解放战争时期,各地群众纷纷支援解放军,这反映出民心向背影响战争走向,C项正确;物资保障会影响战争胜负,不能说决定,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群众支援解放军抗战,而不是解放区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群众支持解放军抗战,但无法得出山东地区率先得到解放,排除D项。
29. D 根据材料中的“斗争大恶霸”“要回咱那宅子地”“翻了身”等信息可知,这一历史事件中地主阶级被斗争,土地被重新分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D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指1958年至1960年全国在经济建设中开展的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主要特征的群众运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一般指的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30. C 题干“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表明工人阶级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故选C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1965年,排除A项;“一五”工业化建设是1953—1957年,与题干的1959年不吻合,排除B项;公私合营是在1956年完成的,排除D项。
31. A 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由此走向正常化,故选A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开始正式迈入国际舞台,排除B项;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排除C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
32. B 根据题干,“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卫星的发射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响,这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东方红一号”卫星对经济恢复的作用,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与冲击国际新秩序没有必然联系,D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33. C 1981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已经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所以根据“分田到户,定产、定额承包的事件”可知这反映了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C项正确;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和人民公社化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A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到1992年才提出,排除D项。
34. D 让世界进入中国意味着中国主动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D项正确;1979年中美建交,不属于让世界进入中国,排除A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属于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排除B项;1997年香港回归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
35. D 根据“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中国的‘一国两制’方针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可得出中国的一国两制方案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D项正确;一国两制不能消除霸权主义,排除A项;B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一国两制”方针与世界和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36.(1)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分,答《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均可)
(2)方式:承认即是建交;先谈判后建交。(4分)
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分)
(3)会议:日内瓦会议。(2分)
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4分)
37.(1)变化:从主要学习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人数由少到多;留学方向由欧美转向日本。(8分,答出四点即可)
(2)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妥善安排;留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