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美学是艺术理论的跨学科讨论,几乎等于“艺术哲学”。哲学有很多学派,也有很多传统,在讨论艺术时各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有“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分析美学”等,也有“中国传统美学"。"符号美学"就是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艺术的哲学思考。
符号学是专门研究意义的学问。符号学并不是“舶来品”或“西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符号学大国。《周易》是全世界第一个试图解释世界任何变化的一套符号体系;凭奏诸子都研究社会中的意义活动,只是名家和墨家用力更深;汉代的阴阳五行哲学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南北朝与隋唐佛教开始繁荣,佛理(尤其是因明学、唯识学、禅学)中符号思想非常丰富,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心学及清代学术。这些富厚的意义理论遗产,使得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讨论符号美学呢?因为符号学的目标与当代艺术学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契合。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都必须由可感知的符号来承载、传播、解释。用符号学研究艺术,就是追问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艺术处理意义有什么共同规律。
给予艺术的意义最重要地位的或许是黑格尔。他的《美学》第二卷,开场标题就是"(艺术)象征作为符号",所谓"象征性"就是特殊的符号品质。这也是当今艺术发展提出的最迫切问题:艺术有什么意义?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繁荣,艺术家的创新越来越引人注目,大量新的艺术样式出现。艺术实践不断突破自身,给艺术研究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有学者提出艺术研究的“后符号学”甚至“反符号学”,目的是处理艺术文本中大量混乱、非理性、不可说的部分。事实上,这两种提法只是扩展了符号学艺术研究的范围,使之适应后现代文化的实践。
当代文化迫切需要新的美学的另一个原因,是艺术在当代社会潮水般溢出,无孔不入地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用商品别出心裁的包装与广告上、在私人与公共设施争奇斗艳的装修上、在建筑的多姿多彩上、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在节庆与其他仪式眼花缭乱的装饰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胜地的策划与推广上……艺术化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商品)几乎无处不在。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为什么需要艺术呢?因为当今的经济活动,很少有不依靠"艺术"增光添彩的,很少有活动不以“艺术”作为竞争的砝码。“艺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增添生活意义,但无法否认利润是首要的考虑,这点无法回避,也不需要遮掩。这也给当代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亚于上文讨论的“艺术”。
出现这个局面,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或许都是。那么它还是一个符号美学问题吗?答案为更应当是。因为符号学本来就是注视社会文化的,只有用符号美学的意义发生与阐释理论,才能仔细分析艺术意义渗入社会的具体途径。
(摘编自赵毅衡《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打动人心、洗涤灵魂,让人们发现美,文艺作品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B.哲学的众多学派和传统对于艺术的观点不同,所以产生了“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分
析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等美学思潮。
C.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学是专门研究意义的学问,而符号美学就是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艺术的哲学思考。
D.因明学、唯识学、禅学等佛理中符号思想极为丰富,不仅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心学及清代学术,而且使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及中华美学等对当今文艺创作仍大有裨益。
B.传承中华文化,要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非简单复古或盲目排外。
C.近年有学者提出的“后符号学”和“反符号学”扩展了符号学艺术研究的范围。
D."艺术"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因而首要考虑利润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新课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说:“一部优秀的重大主题影视作品如何打动人心,尤其打动年轻人,说到底就是真心、真情、真感动。"
B.《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画卷,福楼拜苦心创作了四年多
时间,正反两面的草稿写了1800页,而完稿时不到500页。
C.《山海情》描绘出扶贫路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在体现主题的同时又串联起角
色的亲情、爱情、友情等话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D.电影《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展现了横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引领广大观众深刻
铭记这一艰辛历程,进一步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一引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为什么说"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美丽的学校
芦芙荭
新学校动工的那天,村长特意燃放了几大饼炮仗,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将整个村庄的空气都炸得热乎了起来,连同那些平日里无精打采的狗叫起来也似乎都精神了不少。除了过年,村子里还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呢,大家都跑出来观望。
父亲和他的学生们也都跑了出来,他们站在我家院子的那株桃树下,透过正在怒放的桃花,眼见着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学校在一片尘土飞扬中被一点点地拆掉了,变成一块平地。
要建新学校,学生们被父亲带到了我们家,我们家的堂屋就成了临时学校。虽然只有十多个学生了,桌椅板凳往那一摆,一向宽大的堂屋,就显得十分的逼仄拥挤。要是天气好,父亲索性就在院子里给学生们上起课来。院子里的桃花开了梨花开,学生们个个高兴得欢蹦乱跳,好像枝头上的鸟儿。
学校被拆重建,父亲的心里总有些不舍。那所学校是爷一手建起来的,爷爷刚当老师的那会儿,那儿还是一座破庙,爷爷在那所学校教了一辈子书,临退休之前,跑上跑下,总算把那座破庙拆了,建起了现在的学校。父亲从开始教书起,就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教了老子教儿子。那时,学校多么热闹呀,一百多个学生,把校园撑得满满当当的,清早学校里就会飘起朗朗的读书声。那时,学校还有几个年轻教师,他们教学生唱歌,教学生跳操,有时还带着学生去野外画画。不大的校园,从早到晚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可现在呢,学生越来越少了,整个学校只剩下十来个学生。准确地说,只有十一个学生。父亲说,等到秋季,有两个小孩再升了初中,就只有九个孩子。整个学校也只有他一个老师了。再过两年,或许一年,这所学校也许就将不再存在了。想到这些,父亲心里总是酸酸得想落泪。
那天,村长找到父亲说了要建新学校的事,父亲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者是村长酒又喝多了说酒话呢。
父亲说,建学校?
村长将父亲递给他的烟点着,狠狠地抽了一口,说,是的,将老学校拆了重建。一百万,咱要用一百万建一所新学校起来,到时还要配电脑什么的。
说胡话。父亲说。
村长说,好老师哩,我是你的学生,我敢在你面前说胡话?
父亲说,都没得学生了。还去建新学校,这不是白糟蹋钱么!
村长说,哪怕是只有一个学生了,这学校也得建。
村长问父亲还记不记得村子里的那个传说,说1947年一个小战士身负重伤被转移到我们这里,村民们将他藏在那个小庙里,悄悄请来医生给他看病,三天三夜呀,小战士才醒过来。村民们为了让小战士早日康复,各家各户都把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细粮拿出来,就这样,一个多月后小战士身体恢复时,大家硬是没让他吃一口粗粮。老师,你知道吗,这件事不是传说,是真的。就是那个小战士将他一生的积蓄捐给了我们,让我们在村子里建一所学校。
那些日子,父亲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一个人一生的积蓄呀,却去建一所并没有什么用途的学校,他不知道,建是错,还是不建是错。错和对已无法成为判断这件事的标准了。
春天说来就来了,几天工夫,树绿了,山绿了,整个村子变得一片葱茏。空气就像是从嘴里哈出来似的,暖暖的,润润的。父亲上完课,就会搬张凳子坐在我家的院子里发呆,建设中的学校一天一个样。按照上面规定,新学校要在新学期开学就投入使用。父亲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去给村里将孩子转走的家长做做工作,等新学校建好了再将孩子们转回来上学。这些孩子们的家长几乎都是他的学生,他要真的觍着老脸去求求他们,也许他们真的会同意的。小战士用他一生积蓄捐建的学校总不能白白地浪费掉了吧!父亲甚至还打起了我的主意,他说,到时让我和我的媳妇也从城里的学校调回来。我相信,那一刻,在父亲的脑海里,我们村的学校一定又恢复到过去那繁华热闹的模式了。
父亲的如意算盘打得并不怎么如意。夏天来临时,又一个学生被转走了,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错,他的父母出门打工,他就和他奶奶住在一起,哪能想到,他的奶奶突发脑溢血死了,他的父母回村给他奶奶办完丧事就带着他走了。尽管父亲再三挽留,他甚至向那位家长求情,说让孩子在我们家吃住,可又有什么用呢! 孩子的家长说,这怎么可能呀,你给他教书,还在你家吃住,我们没办法还这个情呀。
还有更可怕的,一起回来奔丧的乡亲中,有人竟然去给父亲打招呼说,等新学期了,他也准备将孩子转走。他说,父母年岁大了,带不了孩子了。那时候,新学校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父亲将这个家长带到学校,让他看看新学校。新学校的设计真是漂亮极了,教室宽敞明亮,还设计了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父亲说到时音乐室还要配钢琴。他甚至还拿我和我媳妇做诱饵,说,等新学期开学,我们也会调回来。
最让父亲熬煎的是暑假,暑假时家长们会把孩子接到城里他们打工的地方住一段时间,这是学生最易流失的一段日子,孩子们会留恋城市再也不愿回来。整个暑假,父亲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副张皇失措的样子。
开学的前几天,新学校终于全部完工了,父亲站在新学校前欣喜得不得了,要不是他就站在新学校跟前,他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以前,这样的学校也只能在电视上才能见到。村长找到父亲,他告诉父亲,新学期开学,小战士的儿子要来参加开学典礼,到时,县上镇上的领导也都要来参加。
父亲说,十来个学生只怕连一个教室都坐不满呢。
村长一边笑一边说,老师,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们已商量好了,到时,我们从镇上学校调些学生过来,不就是个开学典礼吗,我们一定不会让小战士的儿子失望的。村长说完一转身走出了门,走进太阳地里。父亲想说什么,张了张嘴,终究没有说出来。
天气真热,一只知了突然叫了起来:知了,知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学校动工的那天,鞭炮在村里噼里啪啦地炸响,旧学校化为平地,村民、父亲和他的学生们都满怀激动的心情出来观望。
B.学校搬到"我"家里后,院子里的桃花开了梨花又开,因此学生们个个好像枝头上的鸟儿,
高兴得欢蹦乱跳。
C.新学校将要建起来了,为了稳定学生,父亲可谓是煞费苦心,走东家串西家,甚至动员"我"和妻子一起回村里教书。
D.父亲带学生家长参观新建的学校,希望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的学校打动学生家长,留住学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动工建学校的热闹场面,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与小说结
尾学校完工后,将要举行的开学典礼形成呼应。
B.小说写父亲过去在老学校教书时学生众多、书声琅琅、充满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这与现
在学生稀少的冷清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小说插入1947年村民救助小战士一事,一方面交代了一百万建校款的来历,另一方面也
凸显了小说的主题——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D.小说结尾以景作结,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其中"知
了"一词具有多重内涵。
8.围绕学校的拆建,父亲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述并分析其原因。(6分)
9.请简要概括"美丽的学校"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①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粥:通“鬻”,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C.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D.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B.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
C.行摄,同义复合词,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之意。
D.《春秋》,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语言简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孔子相貌奇特,喜爱礼乐。因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是凹陷下去的,所以取名为丘。他还是孩子时,就常常模仿祭祀的游戏来学礼。
B.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C.孔子崇尚周礼,推行德治。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君臣父子要各安其分;孔子还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
D.孔子文采出众,治学严谨。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14.请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孟釐子一定要懿子拜孔子为师”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蝶恋花”是词牌,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与声律,也决定着词作的语言风格。
B.词人用一个“幽”字修饰“恨”,写出了“恨”的特点:藏于内心,深沉难消。
C.“一纸乡书”等三句照应了题目,也点出了乡书的主要内容,即问何时归乡。
D.末尾“千行泪”用夸张手法写词人因为思乡之情难以抑止,所以泪流满面。
16.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碧琼梳拥青螺髻”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于貌似消极的表象中透露出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愿望,表现了诗人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颜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有仁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文文字运用Ⅰ(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几年前,我居住的小区里那些曾经被精心打理的绿植,变得杂草丛生,不复往日的 ① 、绿意盎然。我时常伫立在树木前,感到树木在轻轻地、不断地呻吟:赶紧帮我修枝剪叶,浇水施肥、翻地培土吧……
于是,每天下班后,我都拿着新买的专业工具, ② 地开启树木修复工程:培土施肥,修枝剪叶,喷药杀虫,挖坑补水。经过几个春秋的辛勤耕耘,小区里的绿植已经变得 ③ ,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而小区也成了一座充满魅力的花园。小区居民时不时地会驻足观看,欣赏品味,仿佛生活中又多了几分惬意。我在欣喜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四时有序、万物有常的感怀,更深刻地体会到,树木的春之盛、夏之壮、秋之肃,冬之凝,以及岁月之更替。
生命最好的姿态,应该像树一样笔直地矗立:一半向下延伸,在泥土里沉淀;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人生如树,从婴儿到暮年,历经几十个春秋冬夏,无数次的悲欢离合。树又如人生,从幼苗到枝叶繁茂,历经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一棵幼苗,宛如人之少年,需要浇灌、剪枝、培育。而青年人,则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宛如人之中年的壮树则风雨兼程,顽强生长。一棵老树,宛如人之老年,历经风雨,满目沧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和其后面句子句式一致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文文字运用Ⅱ(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少年特别幸福。有时候,反而会有些 ① 之意,为什么这个年纪就要受到大人们如此多的规矩约束。然后就想着赶快长大成人,好同大人 ② 。以后进入青年、中年,读到辛稼轩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他这里说的“少年”,据我理解,实际上是指青年,甚至是中年的一部分。我在青年时期,愁滋味识得颇为充分,但我不赋新词,因而也不爱上层楼,只是觉得人生艰难而已。我对别的青年或中年,除了至亲好友之外,几乎是 ③ 的。然而时间只是流逝,一转瞬间,自己已经进入老境,再引辛稼轩的词,“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的心情完全不同。我没有什么愁可说,也用不着说“天凉好个秋”。只是对于少年儿童,感情却越来越深。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大概是,自己毕竟有了一把子年纪,迟早会向地球告别的。但是地球决不停止转动,人类也不会停止进步,希望在于将来。许多年以后,担负起伟大建设任务的不就是今天的少年吗?因此,年龄增加一岁,对青少年的感情就增加一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发人深思、给人力量:“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震撼人心的“中国故事”,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气象万千的“中国答卷”……十年不懈奋斗,我们绘写了壮美画卷。
身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D项,"而且使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错误,原文表述为"这些富厚的意义理论遗产,使得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这些富厚的意义理论遗产”不只是“佛理”。)
2.D(D项,"因而首要考虑利润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新课题"错误,根据原文"’艺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增添生活意义,但无法否认利润是首要的考虑,这点无法回避,也不需要遮掩。这也给当代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亚于上文讨论的‘纯艺术’”可知,原文是说“但无法否认利润是首要的考虑,这点无法回避,也不需要这遮掩"给当代艺术研究提出新了的课题,而非"首要考虑利润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新课题"。)
3.B(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A、C、D三项符合此观点,而B项论述的是文艺创作要精益求精。)
4.这句话说明了要想事物长远发展,必须使其基础牢固和源流丰沛;文艺创作要想长远发展,不仅要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血脉。(2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国文艺创作的坚实根基与重要源泉,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传承中创新,才能使我国的文艺创作根深叶茂、源远流长。(2分)(意思对即可)
5.①符号学的目标与当代艺术学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契合。用符号学研究艺术,就是追问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艺术处理意义有什么共同规律。②艺术渗入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符号学注视社会文化,只有用符号美学的意义发生与阐释理论,才能仔细分析艺术意义渗入社会的具体途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D(A项,"父亲和他的学生们都满怀激动的心情出来观望"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学校被拆重建,父亲的心总有些不舍"可知,父亲此时的心情是不舍,而不是激动。B项,"……因此学生们个个好像枝头上的鸟儿,高兴得欢蹦乱跳”强加因果。C项,“父亲……走东家串西家”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父亲“走东家串西家”的描述,只是说"父亲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去给村里将孩子转走的家长做做工作"。)
7.C(C项,“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错误,通读全文可知,“革命与人民的关系”不是这篇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8,①惊讶。听到村长说要把老学校拆掉重建,父亲感到不可思议。②不舍。因为学校是爷爷亲手建立的,父亲仍在执教,父亲对这所学校充满了深厚的情感。③难受。父亲认为花一个人一生的积蓄去建一所没用的学校,父亲为之痛心:④煎熬。暑假期间学生的流失让父亲惶恐不安,内心充满焦虑,备受煎熬。⑤欣喜。父亲见到了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崭新的学校,希望以新学校的好环境留住学生。⑥失望和无奈。村长打算借学生撑场面的虚假行为,让父亲内心不满,父亲想说什么,张了张嘴,终究没有说出来。(每点1分)
9.含义:①“美丽的学校”指爷爷在那里执教了一辈子,且村民们在那里救助过小战士的破庙。②“美丽的学校”指爷爷亲手建立,父亲执教至今,倾注了两代人心血的那所旧学校,以及父亲在家中安置的临时学校。③“美丽的学校”还指用小战士捐款建设的、设计精美而学生稀少的那所现代化的学校。(每点1分,共3分)
10.C
11.A
12.D
13.(1)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
(2)孔子是一介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奉他。
14.因为鲁大夫孟釐子认为:①孔子是圣人之后,即使不被当世所用,也必定是才德显达之人;②孔子年纪轻轻就博学好礼,值得后人向他学习。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他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各种祭器,学习礼仪动作。他十七岁那年,鲁国的大夫釐子病重,快要死了,釐子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宋国灭败。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被当世所用,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少而好礼仪,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礼。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景公问孔子:“以前秦穆公国家小,地方又偏僻,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下去呢!”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
鲁昭公死后,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和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来到鲁国的城邑各地的旅客,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照顾,使其满意而归。孔子为官时,审理诉讼案件,有应该和别人共同商议的文辞,从不独断判决。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词。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
……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徘徊流连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介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奉他。上至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经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衡量评判的标准,孔子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5.A
16.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因收到故乡亲友书信而引起的思乡之情。②“碧琼梳拥青螺髻”以“碧琼梳”比喻环绕北固山的碧绿江水,以“青螺髻”比喻青翠的北固山,写出了北固山碧水绕青山之美。③山水虽美,终非吾土。本句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思乡之情。
17.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18.错落有致 迫不及待 生机盎然
19.一棵大树,宛如人之青年,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壮树,宛如人之中年,风雨兼程,顽强生长。
20.句子构成:划横线句子属于句子对偶;“一半向下延伸,在泥土里沉淀”与“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字数相等、结构相称。形成对偶,其中“下”对“上”,“延伸”对“生长”,“泥土里”对“空气中”,“沉淀”对“绽放”。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表达效果: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本句中“向下”“向上”给人一种力量感;“泥土里沉淀”与“空气中绽放”相对,则昭示了生命的真谛,只有扎根泥土,奋力伸展自己的“根”,才能有“绽放”时的绚烂。
21.①愤愤不平 ②分庭抗礼 ③漠不关心
22.此句语义双关,表面写“不赋新词,不爱上层楼”,实际本意是“没有新的想法,也不追求进步”;委婉而又略带幽默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礼法的消极对抗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