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2月期末学情调研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这反映这一时期
A.处于仰韶文化时期 B.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 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C.商周奴隶制的发展与繁荣 D.王位继承的“优胜劣汰”原则
4.《孟子》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关于西周这一土地制度,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属于封建土地国有制 B.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C.劳动成果归劳动者所有 D.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
5.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耕织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6.墨子认为“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据此可知,墨子
A.提倡节俭 B.重视礼制 C.崇尚自由 D.注重规范
7.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君主专制制度在汉代完善
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地方势力约束集权的发展
8.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
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
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11.唐朝后期,朝廷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宰相杨炎取消了租佣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这一赋税制度指的是
A.两税法 B.一条鞭法 C.租调制 D.纳庸代役
12.下图为发现于河北辽代墓葬的茶道图,该图展现了从选茶、碾茶到煮茶等一系列过程。
A.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知识传播 B.商业发展促进文艺繁荣
C.活字印刷已取代了雕版印刷 D.雕版印刷限于官方书籍
14.读下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隋唐 326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A.民族交融的结果 B.理学的影响 C.政府教导有方 D.妇女地位提高
15.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次变法评论道,“九百年前的这次变法,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试图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达到‘不加税而国用足’的改革目标。”这次变法是指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16.明太祖朱元璋说:“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
A.废除宰相 B.推行奏折制度 C.设置内阁 D.设立军机处
17.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具体表现为
①开始出现纸币 ②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群体 ④美洲高产作物传入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措,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②在台湾设府
③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④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②④③①
20.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B.传统朝贡体系受到冲击
C.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仍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2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组建团练武装“湘军”。湘军以营为单位,先设官,然后由官回本乡招兵,形成了士兵只服从将领、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局面。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进程受阻 B.列强侵略战争加剧
C.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D.中央权力逐渐下移
22.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A.“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23.近代某一法律文献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一规定意在确立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两党制 D.联邦制
24.《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涉及众多的思想流派与社会问题……作为思想文化杂志,《新青年》视野开阔,兴趣极为广泛,讨论的课题涉及孔子评议、欧战风云、女子贞操、罗索哲学、国语进化科学方法、偶像破坏以及新诗技巧等。这反映出
A.思想文化的鼎故革新 B.“孔子热”现象兴起
C.民主共和制度的巩固 D.民国社会秩序的混
25.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A.民主和科学精神 B.勇于解放的精神 C.追求真理的精神 D.爱国主义精神
A.周恩来等人领导南昌起义 B.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29.“在这以后,中国革命开始摆脱不真正了解中国情况的共产国际的干预和束缚,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从此以后,红军一路向前创造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战绩。”材料中“这”是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会宁会师
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31.1946年,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共计38人。国民党代表8人,中共代表7人,民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人士代表9人。会议过程中,中共代表与民盟代表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团结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材料表明
33.1843年,黄河特大洪水造成河南中牟县大堤决口,23州县被洪水浸淹;1933年,河南、河北等地的黄河堤防因特大洪水决口数十处,30县遭受洪灾;195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安全入海。上述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A.治理能力的强弱 B.社会制度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高低 D.自然因素的影响
34.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35.下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B.经济发展促进诗歌的繁荣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 D.社会主义改造成果斐然
37.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调整了原来把吃、穿、用摆在第一位的计划,而把国防工业放在第一位。毛泽东提出要重视第三线建设,“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A.实现了农轻重部门协调发展 B.优化了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
C.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增强了民众保家卫国的信心
38.有学者在论述现代中国的对内改革时认为:从历史过程看,农村改革并不是预先选择的突破口,它是在一定环境下,部分农民的探索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上述“农民的探索”是指
A.小岗村民的勇于尝试 B.陕甘人民的先行付出
C.深圳特区的率先试验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39.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40.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是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C.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D.谋求实现民族独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1)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上述史料概括唐代对外交流的特点。(5分)
(2)材料二反映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3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曾国藩的主张及目的。(2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 对于国内任河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顺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与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蒋介石“谈话”的要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宣言”的具体时间(具体到年月)及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综上所述,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4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D D A A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A B D A A B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A D A A C C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C B B C A D A B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1)类型:①文献史料,②图像史料(实物史料),③实物史料(考古史料)。(3分,如②与③分类表述相同则给1分)
特点:地域广,包括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地区;领域多,涉及政治、文化、宗教、商品贸易等;双向交流,向印度学习佛法,中国的文化影响到目本,商品远销西亚等地。(任答两点即可,2分)
(2)政策:闭关锁国(或闭关政策)。(1分)
影响:客观上保护清朝主权和自然经济;但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往,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3)主张:购买、试造西方船炮,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1分)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1分)
42.(1)要点:肯定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国共合作宣言;促成国共合作,集中力量,抗击日本侵略;强调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地位。(3分)
时间:1937年9月;(1分)意义: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1分)使全民族抗战得到实现。(1分)
(2)依据:中国战场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在国际场合争席位关系到国家的地位与尊严;远东国际法庭席次理应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顺序排列。(任答两点即可,2分)
因素:综合国力、影响力;人民的斗争、外交官的努力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