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宋的政治 课时训练
【知识点训练】
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赢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2.皇帝与宰相是构成专制政体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因子。宋太祖为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化事权 B.设立知州
C.重文轻武 D.取消丞相制度
3.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有关的措施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4.如果你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选项不能入选的是( )
A.削弱相权 B.设置转运使
C.设置通判 D.重武轻文
5.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6.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日,(宋太祖)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宋纪二》
(1)根据材料,回答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4)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8.《宋史》记载,曹彬这样位居枢密使高位的武官,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文臣的车马,都会主动命车夫驶入旁街小巷。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朝 ( )
A.重文轻武 B.削弱相权
C.削弱地方势力 D.加强边疆管理
9.宋真宗曾赋《劝学》:“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
A.科举成绩 B.道德表现
C.门第高低 D.血缘亲疏
10.宋代的文官政治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宋代官员的主要来源是( )
A.随军调动 B.分解相权
C.科举入仕 D.设置通判
11.某班同学在学习北宋历史时提到了“文臣掌兵”“将不专兵”“兵无常帅”等问题。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主题是( )
A.赵匡胤陈桥驿发动兵变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北宋地方税赋收归中央
D.北宋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12.《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睡,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B.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剧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13.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这主要称赞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4.王安石变法收到了一些成效。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成效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能力点训练】
能力点一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及影响
1.“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据材料判断通判的作用是 ( )
A.削弱宰相权力 B.分解知州权力
C.控制地方财政 D.掌控地方军权
2.北宋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
A.遏制藩镇割据 B.强化皇权
C.提高办事效率 D.发展社会经济
3.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同时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宋太祖这么做最主要的目的是( )
A.让高级将领享清福
B.加强皇帝的权力
C.提升军队战斗力
D.扭转尚武轻文的风气
能力点二 归纳分析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4.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发展了商业贸易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在秦国树立起尚武的精神。北宋却与之背道而驰,重文轻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国社会落后,民众野蛮成风
B.北宋经济发达,人们贪生怕死
C.统治者的喜好不同,政见不一
D.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没有丝毫懈怠,宋朝建立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 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 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作“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材料三 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材科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能力点三 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7.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②财政危机的困扰
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④阶级矛盾突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8.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缥继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参考答案
【知识点训练】
1.D 2.A 3.B 4.D 5.D 6.A
7.(1)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①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和定期换防。②削实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进行监督。③制钱粮: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节度使。
(4)宋太祖用怀柔的手段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君主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8.A 9.A 10.C 11.B 12.B 13.A 14.C
【能力点训练】
1.B
2.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通过上述措施,皇权得以强化。故选B项。
3.B 【解析】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以及地方出现割据局面而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强皇帝的权力。故选B项。
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选C项。
5.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处于战国时期,七国并存,兼并战争不断,所以需要奖励军功,提高国家的军队战斗力。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兵变政移的局面重演,不得不推行并坚持“重文轻武”政策。所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跟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故选D项。
6.(1)消灭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大业。说明宋初科举选士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
(2)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
(3)读书风气盛行。(大意相符即可)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等。
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社会危机和财政危机,②④符合题意。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③在北宋初期就已经解决,排除。故选D项。
8.C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司马光的说法,既说明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变味,同时也攻击了新法,问题的关键是用人不当导致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法令本身的问题,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