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有感情地背诵三首古诗。
2.学习运用连结策略,连结其他文本资料、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等,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画面,练习把话变成画,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感受春天和初夏的美好,体会诗人观察的细致,激发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激发兴趣
1.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边听边看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过渡:春天就是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到处都出现着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就带着美丽心情走进“古诗三首”去欣赏,去描绘其中的风景。首先我们要品读的是宋朝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2.介绍古诗创作背景。
北宋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僧人——惠崇,创作了名为《春江晚景》的画作,他的好友苏轼根据画中的景色,为画题诗。
【要点一:穿越时光 走近诗人】
我们现代人对古代诗人多少有些“距离感”。其实古代诗人也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他们也有烦恼。他们创作古诗其实就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想要帮助学生贴近诗人的写作心理,产生共鸣,深化学生对诗境的理解,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写作背景,让诗人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鲜活起来。
二、诵读古诗 想象画面
1.自由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请同学读。(春意迎面扑来)
3.教师指导如何停顿。
4.再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中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1)走进古诗第一二句
①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呢?
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③这描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呢?(早春)
总结:看到这一番景象,苏轼不禁吟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让我们继续一路品读,一路风景。
(2)学习古诗第三四句①在这后两句古诗中,同学们从中找到了哪些春天的景物?(蒌蒿、芦芽、河豚)
②提问:这都是北方非常常见的,有没有同学生活中对见过它们?(教师相机补充:河豚:一种味美而有毒的鱼。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③读了这两句诗,你的眼前又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④分享苏轼的小故事(过渡:苏轼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美食家呢!)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着长江一带的人食用河豚的方法。他们认为用蒌蒿、芦芽、菘菜这三种植物与河豚一起烹煮,最为美味,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也是有根有据的。
【要点二:关联生活 激发兴趣】
让学生了解苏轼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美食家。这时,苏轼在学生心中就有了烟火气了。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蒌蒿、芦芽、河豚的了解。把苏轼诗中描写到的景物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⑤根据画作讲一讲你看到的景象。
⑥当苏轼写这首诗时,心里会涌现怎样的情感呢?
⑦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学法迁移,自主学习
过渡:学了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曽几的《三衢道中》去领略诗中的风景。
1.自由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①出示自学提示:
把诗说成画
联系书下注释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整首诗的意思和意境。
②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生:成熟的梅子、太阳、小溪、船、山、绿荫、黄鹂)
③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④出示资料袋:
梅子(别称青梅),是果梅树结的果。产地在我国南方。我们日常吃的凉果、梅干大部分都是由梅子腌制而成的。
“梅子黄时”时指梅子成熟的时候,也就是六月初至七月初。梅子黄时,南方多阴雨天气,所以又叫黄梅雨。
3.指名讲一讲诗意。
4.演一演诗人作诗的场景。
5.读一读古诗。
【要点三:诵读吟唱 略授诗法】
我认为古诗的诵读吟唱并无定法。引导学生关注诵读时的语速、语调、停顿是关键;读出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是重点。本课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有:结合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来理解诗句、描述诗意,连结策略、连结信息、诵读策略。
四、把诗变画 自学《绝句》
1.自主学习古诗《绝句》
① 自学提示:
把诗变成画
读:自由朗读古诗,感受春意。
圈:圈画诗句中描绘春天的景物。
贴: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相关景物图片。
画:小组合作画《绝句》,将诗中描写的景物融入画作之中。
②小组代表看画说诗意。
【要点四:递进式教学形式:用诗解读画——把诗说成话——把诗变成画】
①用诗解读画
教学《惠崇春江晚景》逐子逐句理解体味
②把诗说成话
教学《三衢道中》答疑解惑+小组学习 (半开放的模式)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情感。
③把诗变成画
教学《绝句》自主学习 (读+圈+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