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的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白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超
“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湖到般周时期,不过其
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
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
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
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
如
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
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乳子认为见利
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种会伦理规范。当义
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
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
语文试题第1页(共13页)
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
安百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
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
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
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
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玉问他有什么利于
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玉,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
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
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一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
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义”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
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孟子“舍生取义理念,培乔
了一代又一代义重如山、义薄云天的民族精英,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孔孟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
义利调和;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
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禾儒的理欲之辩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子回仕历史士又
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
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膏。陈亮提出“道在物中”、“因事做则”,“道”不是独
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本体,而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律,与民生日用等实事
是分不开的。因此,陈亮注重做事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反对空谈“义理”。他认为
“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奥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肯定了人欲就是
人性。由之,追求利益是符合人性的,也符合事功原则,关键在于人们的利欲满足
要有处有辨。人欲是追求利益的人性前提,天理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制约,“利”要以
“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
材料二: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义”对“利”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
义。在对“利”的态度上,则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义利关系也
经历了义利相关、义利对立、义利双惠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
语文试题第2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