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共6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课件(共6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0:1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刘禹锡在《陋室铭》写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对于许多中国文人而言,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成语:衣锦还乡
请猜:一位明代作家
谜底: 归有光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今之欧阳修
明文第一
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通过合作交流,能翻译课文第1自然段,梳理文意,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3.能概括项脊轩修葺前后的特点并归纳总结作者“乐”在何处。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1506年 1岁)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 5岁)开始读书
1513年 8岁)丧母
1528年 23岁)娶妻魏氏
1533年 28岁)丧妻
1540年 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 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 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 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 66岁)病逝
作者简介
归氏散文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氏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其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项脊轩,书斋名,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义。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冥然 万籁 啄食
迨 异爨 逾庖
栖 老妪 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长号 扃牖 凭几

shèn lù

yuán
shǔn
yǎn
míng
lài
zhuó
dài
cuàn
páo






háo
jiōng yǒu

1.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
2.齐读课文
诵读明情




间书斋
种感情
代变迁
位女子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多可喜,亦多可悲
祖辈,父母辈,自己
先大母,妪,先妣,妻子

件事情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整体概括
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结合注释,试着将这段文字翻译给你的同桌听。
2.思考:项脊轩修葺之前有什么特点?项脊轩修葺之后又有什么特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判断句
古:一丈见方
旧日的,原来的
南边的
名作状
向下
桌子
环顾
昏暗,光线不明
渗漏
朝着
向北:朝着北面
超过
放置
置者:放置的地方
阳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项脊轩,是原来的南边的阁子。屋内面积才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人居住。这座百年的老屋,泥土渗透漏下,雨水往下流;每当移动桌子时,环视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又朝着北开,不能照到阳光,时间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修补,修理
名作状,从上面,在前面

名作动,砌上矮墙
环绕,围绕
对着
混杂地 状语后置
栏杆
增加光彩
胜:美
俯仰,安居、休息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树影摇动的样子
错杂
才 明亮的样子
形作动,摆满
古:不离开
三五之夜
〔三五〕农历每月的十五。古汉语中,如果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现。
农历每月的初一称“朔”,
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
农历每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庭院周围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歌吟,静悄悄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了也不离开。十五日的夜晚,明月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极了。
修葺前 修葺后
对 比 探 究
狭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老旧
破漏
阴暗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不漏
明亮
幽静
雅致
渲染出了轩室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修缮前后的项脊轩
对比手法,突出对书房的喜爱之情。
文章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开篇,为何不直接介绍 项脊轩就是作者的书房?
“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本文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且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此时“有声胜无声”。以动衬静,突出了项脊轩的幽静。
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承上启下
作者的“乐”表现在何处?
项脊轩
读书自得
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

第一段情景交融,景可爱,情可喜。景物的动与静、明与暗、有声与无声结合得十分巧妙,如庭阶之寂与小鸟之动、墙之静与影之动、墙之坚实与影之轻柔、月之明与影之暗形成对比。我们一起体味了这一段景物,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喜”以及主人公那种高远的志向。
小 结
第三、四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能翻译课文第2-5自然段,梳理文意,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研习重点段落,归纳总结作者“悲”在何处。
第二段
1.结合注释,翻译段落给你的同桌听。
2.这一段,作者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概括为“三悲”,分别是什么?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然而
在此以前
等到
分家
古:到处,处处
名作状向西
超过越过
名作动,吃饭,赴宴
不久后
总共
两次
去世的祖母
名作动
喂奶,哺育
去世的母亲
爱护,对待
数词用作名词,
一个整体,一体
形作名,高兴的事,悲伤的事
形作动,有许多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令人悲伤的事。在此之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就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都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先是用篱笆隔开,不久后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她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经常,常常
通“尔”,你的
此,这
内室
向她。为(wèi):向,对。相,偏指一方
结束
到我(这里来),来看我。
你的
整天
像,类似
等到离开的时候

奏效,有成效,指考取功名
15岁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向她应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哭了起来。我从十五岁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久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待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呀!”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过一会儿

名作动,上朝
瞻视回顾
先人留下的旧物
放声大哭
宾语前置,
不禁自,不能控制自己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象牙制的手板走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它来上朝觐见皇帝用的,日后你会用到它!”瞻视回顾这些旧物,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这一段,作者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概括为“三悲”,分别是什么?
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叔伯分家,反映家庭的败落,一悲。
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先写乳母的回忆和指点,继写母亲的往事,表现母亲的慈爱,寄托自己刻骨铭心的哀思,二悲。
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回忆祖母往事,表现祖母的关怀、怜爱和期待,三悲。
思 考
这一段,作者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概括为“三悲”,分别是什么?
叔伯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
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
追念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
多可悲
思念、悼亡之情
思 考
第三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
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以前 曾经
动词,“是”
位于时间词之后,音节助词,不译
“经过”
连词,表修饰
介词,“凭”
“总共”
“能够”
“被烧毁”,被动句
“大概”
“……的原因”
小轩变迁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着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第三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又有何作用?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
“能以足音辨人”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隔膜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以及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思 考
第四-五段
1.本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婚姻生活的幸福?
2.你觉得作者与他妻子感情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已经 写
指嫁到我家
有时
古:写字
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靠着桌子
修建,修改
那么
又,再
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名作状,亲手
时常
跟,向
众,各,许多
高高挺立
古:没有依靠
我已经写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跟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各位小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是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依靠寄托,就让人再次修葺南阁子。形制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地,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盖一样了。
1.本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婚姻生活的幸福?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这一层属于正面描写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
——这一层属于侧面描写
思 考
1.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
2.“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 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 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还有阁子中的人,以及他们在阁子中亲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生前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死后
室坏不修

补记:怀念亡妻

第五课时学习目标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传承和发扬孝文化,懂得及时尽孝。
探究诸父异爨
探究老妪忆母
探究大母励志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合作探究:第二段在对诸父、先妣、祖母的追忆叙述中,有很多细节;细节可以与人、事、物、情相关。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细节探究其描写的妙处。
提示:诵读、细节、分析情感(细节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它是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
诸父异爨这一事件中有一处细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从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
从中,文章展现了归有光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诸父异爨
诸父异爨
5.到处都是的门墙代表着兄弟之间的淡漠、隔阂与疏离。
1.描写伯父、叔父分家,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可以看出分家之后家里一派凌乱之景。
2.从“内外”“往往”强调出家里门墙林立。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南北连通的大家族分崩离析。
4.归氏一族到归有光之时家道日益衰落,面对诸父渐行渐远、家族分崩离析,他却无力挽回。
归有光8岁丧母:“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指归有光之母)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先妣事略》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老妪忆母
8岁,是最需要母亲关爱的年纪,可母亲却骤然离世;8岁,还是一个不能领会生死的年纪,所以年少的他竟以为母亲是睡着了。写下这些文字时,归有光18岁。从8岁到18岁,“母亲”二字,也许他早已在心中千回次的咀嚼回味。而今听到老妪之言,对母亲的记忆从茫然无着变得渐次清晰。作者通过老妪讲述的平常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借老妪之口来缅怀去世的母亲,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老妪忆母
归有光的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听闻老妪说到母亲对儿女的嘘寒问暖,思及母亲失声后欲关爱儿女而不得,再加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内心该是何等的悲痛!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老妪忆母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大母励志
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言语举止 心情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语气亲切而风趣,既含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以手阖门
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到孙儿。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高兴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细节从情的角度而言: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大母励志
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这“长号”中自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但同时,归有光身上还肩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重担,祖母的殷殷期盼正在于此。祖母已逝,而归有光依旧科场不第,思及祖母,如何不“长号不自禁”!这长号中既饱含着归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叹,光阴流逝之无奈,更包含他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说说下面的记叙语句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思 考
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
说说下面的记叙语句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思 考
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尾加上一棵枇杷树,试作赏析。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这树是他对妻子情感的化身。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时间愈久,思念愈深。移情于物。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树在人亡!
物是人非!
睹物思人,
托物寄情!

项脊轩
轩之变迁
——家庭败落,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轩之人物
——回忆母亲,物存人亡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回忆祖母,辜负重望
大母过余曰……持一象笏至……
轩之地位
扃牖而居,遭火不焚。
——闭门苦读,历尽劫难
凭几学书,归宁妹语
——回忆妻子,睹物思人
项脊轩志
多可喜
多可悲
1、家庭分崩离析
2、悼念亡母
3、怀念祖母
补记
4、回忆亡妻
对小阁子的喜爱
《项脊轩志》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①取材方面的借鉴:取材生活,以小见大
②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因为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写起来最真切;自己动过情感的,写起来最美好。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细微之处显真情。
要想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要善于观察生活,从中提炼出真实、生动的细节,加以细腻描绘,就会起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同: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对“诸父异爨”感到遗憾,深情怀念与项脊轩相关的亲人,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
异:文体不同, 《陈情表》是“表”,其叙事、说理,总以实现具体目的为指归。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 《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
孝悌是仁爱的根本,亲亲是仁爱的起始。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言传身教能让子女感受到刻骨铭心的道德力量,子女的孝敬能让父母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习大大在2018年4月14日运城市发表讲话提出新二十四孝,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
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谁相信一个连“亲亲”的德行或情感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呢?因此,传统孝文化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强调人们以“亲亲”和尽孝为起点,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胸怀和情怀。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
老师寄语
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往往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归有光对家人的拳拳私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让我们喊响:用我们积极的备考回报父母,用我们健康的成长感恩父母。
1、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往往而是(到处)
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B.而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喂养)
D.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
巩固训练
D
过:来访、探望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
乳:名词做动词,其他三项都是名词做状语
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D
D项是一般疑问句
4、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A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素养练习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