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训练
一、基础运用
1.给加下划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A.快要天亮。 B.将要知道。 C.快要告知。
(2)却看妻子愁何在( )
A.男子的正式配偶。 B.妻子和孩子。
(3)青春作伴好还乡( )
A.年龄。 B.青年时代。 C.指春天。
2.判断题
(1)“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中“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2)“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3)“三万里河东入海”,此句中的“河”指淮河。
(4)“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五千仞”是实指,形容山高。
(5)“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3.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1)《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边塞诗人 ,这首诗中的“ , ”写的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土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 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 作了铺垫;第三句“ ”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 ”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写的,杜甫是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 ”,其诗被称为“ ”。这首诗中的“ , ”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狂喜,上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4.默写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你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吗?
6.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将诗句中的词语与所表达的内容用线连一连。
黄 沙 与外敌交战时战斗之艰苦、激烈
百 战 边境地区环境之荒凉、条件之恶劣
穿金甲 戍边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
②下列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B.诗句表达情感低沉伤感,战士们抱怨连年征战,归家无期
C.融情于景,含蓄丰富地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及战斗的残酷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当时身在“ ”,刚刚听到“ ”的消息后“ ”的表现。
②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有这样的表现不是因为( )。
A.国家平定了叛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到战乱期间,黎民受苦,颠沛流离,因此感怀
C.请人听说蓟北被叛军占领了,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这两句诗包括四个距离遥远的地方,用下划线的词语串联起来,给我的感觉是 。
②作者用字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故用“ ”;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驶,所以用“ ”;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所以用“ ”。
7.根据下面句意写古诗。
(1)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2)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3)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4)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8.“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什么,诗人“涕泪”是因为什么?
二、阅读理解
阅读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青春作伴好还乡。
,便下襄阳向洛阳。
9.把诗句补充完整。
10.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字的意思是( )
A.听说 B.用鼻子嗅 C.名声 D.出名
11.诗的第二句的意思是: 。
12.这首诗是 朝 的“生平第一首快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收复河南河北后的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 之情。
课外阅读。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京。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13.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口结舌”在文中的意思。
14.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 ,第二个“休息”指 。
15.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三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词语。
16.这篇短文主要讲 ,表现了吉鸿昌 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三、小练笔
17.小练笔。(选做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拍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诗人听闻收复蓟北的消息后,眼泪洒满衣裳的场面。请你运用第一人称,根据整首诗写一写诗人杜甫当时的表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①A;②B;③C
(1)A
(2)B
(3)C
【知识点】字义;词义
【解析】【分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将晓:快要天亮。②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看,妻子和孩子的忧愁在哪呢 妻子:妻子和孩子。③青春作伴好还乡: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青春:指春天。
故答案为:(1)A;(2)B;(3)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答案】(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正确,“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中“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2)正确,“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3)错误, “三万里河东入海”,此句中的“河”指黄河。
(4)错误, “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五千仞”是虚指,形容山高。
(5)正确,“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答案】(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夸张;抒情;沮尽;望
(3)现实;诗圣;诗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从军行》是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写了戍边生活的艰苦与恶劣;(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是陆游的诗作,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并为进一步抒发爱国之情做了铺垫;第三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中“泪尽”二字写出了亡国之恨;第四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中“望”写出了百姓对朝廷收复失地的期盼;(2)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多与唐代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为“诗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诗人喜悦的心情,又写出了诗人“顺流直下”满怀欣喜回到家乡的遐想。
故答案为:(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2)夸张;抒情;沮尽;望;(3)现实;诗圣;诗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背诵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诗句和整诗的理解,以及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代文学知识进行准确作答,答案要规范,书写要正确。
4.【答案】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故答案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点评】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5.【答案】示例: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千余年来,洛滨景色便使许多诗人流连忘返。早在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他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曾徘徊洛宾,不忍离去。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滨景色之佳,可以想见。
【知识点】语言表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析】【分析】春日洛阳人观赏牡丹是一种风俗,从古至今沿袭不变,并且越来越盛。赏花的时间自花开至花落,大约有20多天。花开之时,也是全城沸腾之日,只有等到牡丹凋谢之后,古城才慢慢趋于平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6.【答案】(1) ;B
(2)剑外;收蓟北;涕泪满衣裳;C
(3)诗人的思绪飞快跳跃,一口气就到家了;穿;下;向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黄沙指的是边境地区环境之荒凉、条件之恶劣,百战指的是戍边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穿金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诗句并没有抱怨连年征战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读古诗,理解诗意可知,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当时身在“剑外”,刚刚听到“收蓟北”的消息后“涕泪满衣裳”的表现。这首诗是国家平定了叛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并不是听说蓟北被叛军占领了,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3)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作答本题,要理解字词的意思,要明白诗句的含义,还要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同时还要学会通过诗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读四个表示地方的词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思绪飞快跳跃,一口气就到家了。
故答案为:(1) B
(2)、剑外、收蓟北、涕泪满衣裳;C
(3)诗人的思绪飞快跳跃,一口气就到家了、穿、下、向
【点评】(1)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2)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应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3)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要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关键诗句、词语和时代背景分析。
7.【答案】(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这句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的释义;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这句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释义;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是“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的释义;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这句是“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的释义。
故答案为:(1)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4)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诗句意思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根据古诗的意思,进行对应作答。要抓住句意重点关键词,找到与之对应的诗句,书写要正确。
8.【答案】消息来得太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析】【分析】“剑外”二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判军的根据地。
【点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八句。此诗作于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欣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答案】9.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即从巴峡穿巫峡
10.A
11.回望妻子和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12.唐;杜甫;喜悦之情;爱国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题目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的古诗学习和注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写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即可顺利作答。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诗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故答案为: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即从巴峡穿巫峡;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思是听说朝廷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失地;闻是听说的意思;
故答案为:A;
1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意思是回头看看妻子呵护孩子还有什么忧愁的呢?把平时读的诗书胡乱一卷,心里高兴的要发狂。
故答案为: 回望妻子和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1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杜甫在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故答案为:唐;杜甫;喜悦之情;爱国;
【答案】13.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14.休养精神;死亡
15.平静;从容不迫;瞪起两只大眼
16.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对吉鸿昌无比敬佩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真阅读原文,在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主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13.考查词语的理解。结合文中句子“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可知,“张口结舌”意思是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故答案为: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14.考查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注意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停止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它是一个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从: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可知,第一个“休息”指句话的意思是因为过度疲劳而休息,第二个“休息”指死亡、牺牲。
故答案为:休养精神;死亡
15.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神态是指人的神情姿态,多是通过脸部的表情变化显露出来,如文中描写吉鸿昌神态的句子有: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 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
故答案为:平静;从容不迫;瞪起两只大眼
16.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联系文章内容可知这篇短文主要讲抗日英雄吉鸿昌不幸被捕,同反动派作斗争,期间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也不肯透露一点儿党的机密,最后英勇就义的事情,表现了吉鸿昌 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 对吉鸿昌无比敬佩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 ; 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 对吉鸿昌无比敬佩
17.【答案】我在蜀地忽然间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听闻这个喜讯,我不敢相信地瞪大了双眼,鼻子一酸,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流了出来,打湿了我的衣裳。我回头看向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们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将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心里想着我要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等到春天就趁着春光回到故乡,坐着小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直奔洛阳。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是让学生结合古诗,展开想象,描写画面。解答此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再由此写画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的意思是: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运用第一人称,也就是“我”,就把自己想象成是杜甫。根据意思,切身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景、情感,写出诗人的表现。写完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是否符合诗意。
故答案为:我在蜀地忽然间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听闻这个喜讯,我不敢相信地瞪大了双眼,鼻子一酸,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流了出来,打湿了我的衣裳。我回头看向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们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将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心里想着我要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等到春天就趁着春光回到故乡,坐着小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直奔洛阳。
【点评】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组织好语言,让人一看就明白。写完后要检查句子是否通顺。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同步训练
一、基础运用
1.给加下划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A.快要天亮。 B.将要知道。 C.快要告知。
(2)却看妻子愁何在( )
A.男子的正式配偶。 B.妻子和孩子。
(3)青春作伴好还乡( )
A.年龄。 B.青年时代。 C.指春天。
【答案】①A;②B;③C
(1)A
(2)B
(3)C
【知识点】字义;词义
【解析】【分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将晓:快要天亮。②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看,妻子和孩子的忧愁在哪呢 妻子:妻子和孩子。③青春作伴好还乡: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青春:指春天。
故答案为:(1)A;(2)B;(3)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判断题
(1)“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中“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2)“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3)“三万里河东入海”,此句中的“河”指淮河。
(4)“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五千仞”是实指,形容山高。
(5)“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答案】(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正确,“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中“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2)正确,“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3)错误, “三万里河东入海”,此句中的“河”指黄河。
(4)错误, “仞”是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五千仞”是虚指,形容山高。
(5)正确,“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1)《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边塞诗人 ,这首诗中的“ , ”写的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土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 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 作了铺垫;第三句“ ”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 ”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写的,杜甫是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 ”,其诗被称为“ ”。这首诗中的“ , ”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狂喜,上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答案】(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夸张;抒情;沮尽;望
(3)现实;诗圣;诗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从军行》是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写了戍边生活的艰苦与恶劣;(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是陆游的诗作,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并为进一步抒发爱国之情做了铺垫;第三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中“泪尽”二字写出了亡国之恨;第四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中“望”写出了百姓对朝廷收复失地的期盼;(2)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多与唐代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为“诗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诗人喜悦的心情,又写出了诗人“顺流直下”满怀欣喜回到家乡的遐想。
故答案为:(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2)夸张;抒情;沮尽;望;(3)现实;诗圣;诗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背诵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诗句和整诗的理解,以及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代文学知识进行准确作答,答案要规范,书写要正确。
4.默写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答案】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故答案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点评】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5.你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吗?
【答案】示例: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千余年来,洛滨景色便使许多诗人流连忘返。早在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他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曾徘徊洛宾,不忍离去。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滨景色之佳,可以想见。
【知识点】语言表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析】【分析】春日洛阳人观赏牡丹是一种风俗,从古至今沿袭不变,并且越来越盛。赏花的时间自花开至花落,大约有20多天。花开之时,也是全城沸腾之日,只有等到牡丹凋谢之后,古城才慢慢趋于平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6.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将诗句中的词语与所表达的内容用线连一连。
黄 沙 与外敌交战时战斗之艰苦、激烈
百 战 边境地区环境之荒凉、条件之恶劣
穿金甲 戍边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
②下列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B.诗句表达情感低沉伤感,战士们抱怨连年征战,归家无期
C.融情于景,含蓄丰富地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及战斗的残酷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当时身在“ ”,刚刚听到“ ”的消息后“ ”的表现。
②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有这样的表现不是因为( )。
A.国家平定了叛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到战乱期间,黎民受苦,颠沛流离,因此感怀
C.请人听说蓟北被叛军占领了,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这两句诗包括四个距离遥远的地方,用下划线的词语串联起来,给我的感觉是 。
②作者用字准确: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故用“ ”;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驶,所以用“ ”;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所以用“ ”。
【答案】(1) ;B
(2)剑外;收蓟北;涕泪满衣裳;C
(3)诗人的思绪飞快跳跃,一口气就到家了;穿;下;向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黄沙指的是边境地区环境之荒凉、条件之恶劣,百战指的是戍边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穿金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诗句并没有抱怨连年征战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读古诗,理解诗意可知,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当时身在“剑外”,刚刚听到“收蓟北”的消息后“涕泪满衣裳”的表现。这首诗是国家平定了叛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并不是听说蓟北被叛军占领了,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3)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作答本题,要理解字词的意思,要明白诗句的含义,还要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同时还要学会通过诗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读四个表示地方的词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思绪飞快跳跃,一口气就到家了。
故答案为:(1) B
(2)、剑外、收蓟北、涕泪满衣裳;C
(3)诗人的思绪飞快跳跃,一口气就到家了、穿、下、向
【点评】(1)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2)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应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3)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要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关键诗句、词语和时代背景分析。
7.根据下面句意写古诗。
(1)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2)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3)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4)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答案】(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这句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的释义;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这句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释义;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是“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的释义;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这句是“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的释义。
故答案为:(1)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4)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诗句意思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根据古诗的意思,进行对应作答。要抓住句意重点关键词,找到与之对应的诗句,书写要正确。
8.“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什么,诗人“涕泪”是因为什么?
【答案】消息来得太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析】【分析】“剑外”二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判军的根据地。
【点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八句。此诗作于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欣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二、阅读理解
阅读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青春作伴好还乡。
,便下襄阳向洛阳。
9.把诗句补充完整。
10.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字的意思是( )
A.听说 B.用鼻子嗅 C.名声 D.出名
11.诗的第二句的意思是: 。
12.这首诗是 朝 的“生平第一首快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收复河南河北后的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 之情。
【答案】9.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即从巴峡穿巫峡
10.A
11.回望妻子和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12.唐;杜甫;喜悦之情;爱国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题目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的古诗学习和注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写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即可顺利作答。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诗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故答案为: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即从巴峡穿巫峡;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思是听说朝廷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失地;闻是听说的意思;
故答案为:A;
1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意思是回头看看妻子呵护孩子还有什么忧愁的呢?把平时读的诗书胡乱一卷,心里高兴的要发狂。
故答案为: 回望妻子和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1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杜甫在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故答案为:唐;杜甫;喜悦之情;爱国;
课外阅读。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京。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13.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口结舌”在文中的意思。
14.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 ,第二个“休息”指 。
15.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三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词语。
16.这篇短文主要讲 ,表现了吉鸿昌 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答案】13.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14.休养精神;死亡
15.平静;从容不迫;瞪起两只大眼
16.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对吉鸿昌无比敬佩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真阅读原文,在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主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13.考查词语的理解。结合文中句子“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可知,“张口结舌”意思是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故答案为: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14.考查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注意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停止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它是一个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从: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可知,第一个“休息”指句话的意思是因为过度疲劳而休息,第二个“休息”指死亡、牺牲。
故答案为:休养精神;死亡
15.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神态是指人的神情姿态,多是通过脸部的表情变化显露出来,如文中描写吉鸿昌神态的句子有: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 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
故答案为:平静;从容不迫;瞪起两只大眼
16.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联系文章内容可知这篇短文主要讲抗日英雄吉鸿昌不幸被捕,同反动派作斗争,期间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也不肯透露一点儿党的机密,最后英勇就义的事情,表现了吉鸿昌 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 对吉鸿昌无比敬佩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吉鸿昌同志为了抗日,坚强不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 ; 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 对吉鸿昌无比敬佩
三、小练笔
17.小练笔。(选做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拍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诗人听闻收复蓟北的消息后,眼泪洒满衣裳的场面。请你运用第一人称,根据整首诗写一写诗人杜甫当时的表现。
【答案】我在蜀地忽然间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听闻这个喜讯,我不敢相信地瞪大了双眼,鼻子一酸,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流了出来,打湿了我的衣裳。我回头看向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们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将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心里想着我要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等到春天就趁着春光回到故乡,坐着小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直奔洛阳。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是让学生结合古诗,展开想象,描写画面。解答此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再由此写画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的意思是: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运用第一人称,也就是“我”,就把自己想象成是杜甫。根据意思,切身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景、情感,写出诗人的表现。写完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是否符合诗意。
故答案为:我在蜀地忽然间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听闻这个喜讯,我不敢相信地瞪大了双眼,鼻子一酸,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流了出来,打湿了我的衣裳。我回头看向我的妻子和孩子,他们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将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心里想着我要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等到春天就趁着春光回到故乡,坐着小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直奔洛阳。
【点评】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组织好语言,让人一看就明白。写完后要检查句子是否通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