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扬州慢》课件(共2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望海潮》《扬州慢》课件(共2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4: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望 海 潮
作者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在族中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辞,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宋仁宗闻之,便以此为口实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后来,他为了求取功名,改名为柳永,连自己的字也改了,改耆卿。景佑元年,柳永考中了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了都市繁华,熟悉欢场生活,颇多描写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落魄,身世之叹与现实的不满亦经常融入词中,故作品亦有一定现实意义。柳永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于在西夏亦传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广。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不过,在词的上片,作者虽然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请结合课下注释,口头描述诗歌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读完这首词上阕后,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句是?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
品味典型意象 推敲精彩词句 展开合理想象
“烟”字写垂柳新绿、姿态轻柔朦胧;“画桥”是彩绘的桥,突出了杭州城的繁华与富庶;“风”修饰“帘”,具动感,与翠绿的帐幕放在一起,有一种动静结合之美,体现了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示例: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研析下阕
ps: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一:“柳耆卿作《望海潮》词。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本词的下阕,还有哪些诗句是你喜欢的?请把你的想法形成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
拓展研究
关于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我国的文坛上,有很多著名的干谒诗文,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还有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等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
本词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真正意蕴,是借祝福孙何将来加官进爵至朝廷中央向同僚夸耀他治理下的杭州盛景来夸赞孙何的治理之功。
课堂小结
有人说,读柳永,一读《鹤冲天》,识得柳永傲骨肝胆;二读《定风波》,识得柳永恣荡真情;三读《雨霖铃》,识得柳永婉约缠绵;四读《望海潮》,识得柳永大家手笔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他以清秋之萧瑟,书写离别之凄恻。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
杨州慢
姜夔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作者介绍
姜夔词题材广泛,或表达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或描写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或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或呈现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城再一次生灵涂炭。
背景介绍
公元 1176 年冬至,诗人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城萧条的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借以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
  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诗文大意
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赏析指导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诗句赏析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 15 年前那场浩 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 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 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郎即指杜牧。这几句衬托出,扬州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出姜夔的意料,因而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下来。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诗句理解
姜夔在这里所说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和作诗的表达能力而言。姜夔此时面对扬州满目疮痍的扬州城,认为即使杜牧重来,也难以为他表达出那份悲伤的情感来。姜夔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灾难,但心情同样是深痛的。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指导
此处既是典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亦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更有那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徒增空城的感伤。(情景交融)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课堂小结
写作特点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 说明理由。
提示:
1.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人类的文明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2.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创作的源泉,不仅寄寓着作者的情怀,也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
思考探究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2.课下诵读柳永和姜夔的其他词作,体会不同风格的此人的语言之美。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