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乡土中国
《芣苢》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作场景。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2.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3.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4.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走进《诗经》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内容上:
《诗经》按乐曲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内容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3、表现手法上: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朱熹:“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者,朱熹:“以彼物喻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联想)。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4、语言形式及结构:
《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什么叫重章叠句?有什么作用?
整首诗分几章,各章结构相似,句数相同,句式相同,各章相应位置的字有的虽有不同,但表意相近,这样的手法就叫做重章复唱。
这种手法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充裕了诗的内容,又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加强了所要抒发的感情。
5、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读,与诗人相通
《芣苢》诵读感知
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把握好节奏;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读出劳动的欢欣,内心的热情。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duō
luō
jié
xié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翻译诗歌。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请用一句话概括《芣苢》的主要内容。
答案:这首诗写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
品,与诗人同行
解题
“芣苢”(又作芣苡)
植物名,即车前子。
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又可入药,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
品读探究活动一
《芣苢》主要问题:
⑴品读诗歌,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⑵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⑴品读诗歌,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年轻妇女们相约去采芣苢,她们三五成群,来到原野,漫山遍野都是嫩绿茂盛的芣苢,她们喜笑颜开,纷纷跑进去,一边采,一边谈笑着,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儿,歌声此起彼落,忽远忽近。和风吹拂、歌声互答,令人心旷神怡。起初她们把采来的芣苢攥在手里,不一会,采的越来越多,她们就用衣裙把大把大把的芣苢兜在胸前,最后满载而归。诗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
⑵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开始
过程
收获
劳动阶段
品读探究活动二
《芣苢》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
(1)赋的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本诗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个句式贯穿始终,反复铺陈,把采芣苢的热闹欢乐场面充分展现出来。
(2)重章叠唱的手法。
全诗一共三章,每一章的句式相同,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理解性默写练习
1.《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采采芣苢,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5.《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6.《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7.《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8.《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到“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 薄言撷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拓展延伸
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兴
赋
比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