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课内基础知识(9分)
1.按照词类活用分类,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先诚其意 ②夫子固拙于用大 ③其一人夜亡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⑦先齐其家 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⑨包举宇内
A.①④⑦/②⑤/③⑧/⑥⑨ B.①④/②⑤/③⑨/⑥⑦⑧
C.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 D.①④/②⑤/③⑦/⑥⑧⑨
2.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仁以为己任 ②方正之不容 ③此不知人之祸也
④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⑤信而见疑 ⑥为降虏于蛮夷
⑦子卿尚复谁为乎 ⑧委命下吏 ⑨为天下笑
A.①②⑦/③④/⑤/⑥/⑧⑨ B.①⑦/②⑤⑨/③④/⑥/⑧
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D.①②⑦/③④/⑤⑨/⑥/⑧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端,君子应有的四种德行,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中“羞恶之心”是礼的发端。
B.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泛指一般属官。
C.兼爱,春秋战国时期,墨子针对儒家“爱有等差”之说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D.袍泽,古代衣服名称。《诗经·秦风·无衣》中袍指长袍,泽同“襗”,指贴身穿的衣服。后称军队中的同事为袍泽。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果说“仁”的本质是爱人,包括爱亲、“泛爱众”,那么“义”的本质是什么?它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又包括哪些内容?
义是人性的规定。毋庸讳言,自孟子开始,“义”才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真正凸显出来。孟子非常重视“义”。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关于“义”之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义”提升为人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视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孟子把仁、义、礼、智看作人固有的本性,是“天之所与我者”,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以从小就知道亲亲、敬长,是因为这两种品格是通行于天下的良知、良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品性的标志。如果失去了这些道德品性,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义是君子的品质。君子和小人之称谓早在《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君子”本义是指“国君之子”,后来泛指贵族或社会地位高的人,“小人”是指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庶民。孔子首先改变了这种以社会地位划分“君子”与“小人”的做法,以德行和德性状况为标准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优秀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其中“义”是最根本的,是君子的本质,表现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在孔子以及后来的儒家那里,“义”是君子必备的一种内在道德品质,君子的行为主要是要合乎道义等各种行为规范。
义是“人之正路”。义又是实现人之本性的正确道路。因此,它表现为规范、要求、命令,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绝对的界限,规定了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在这样的意义上,人的本性就是“居仁由义”。一个人只要能居住在仁爱的家园里,行走在道义的路上,就具备了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义”含有社会公正性与正义性、行为正当性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事时,要尊重别人的权益,克制自己,不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把公正、道义放在首位,行其所当行,处其所当处。
义的灵魂是适宜。《中庸》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意思是,义就是适宜、合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在儒家看来,尊重贤人,任人唯贤,是社会公正的要求,是最高的正义。就全社会来说,这是最恰当、最合理的事。就个体来说,无论处于上位还是下位,做到“尊贤”,都必须出于公心,抛弃私欲成见。因此,尊贤蕴含着恰当、合理、正义以及合宜之意,“尊其当所尊”。我们看到,儒家用适宜、合宜、得宜等意思解释“义”非常普遍、流行。众所周知,“仁爱”是儒家最高的道德理念和原则,但仁爱的对象、范围、程度都是有讲究的,都要最适宜、最恰当。“义”就是使仁爱的行动与情境达到最适宜的实践性和正当性原则。
总之,“义”是一种源于人的内在心性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和行为规范,也是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和道德人格,是人们由善良仁心出发,通往现实目标的最恰当的途径。
(摘编自郭明俊《儒家“义”的思想意蕴与当代意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之所以重视“义”,是因为“义”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已经被大家普遍认同。
B.孔子改变以社会地位划分“君子”与“小人”的做法,强调“礼”这一判断标准。
C.“义”是君子内在的品质,同时又规范人们的行为,是实现人之本性的正确途径。
D.“仁”的本质是爱人,其对象、范围、程度由个人的阅历、性格和喜好决定。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将“仁”的本质和“义”的本质作对比,是为了突出二者的巨大区别。
B.文章借孔子改变“君子”和“小人”划分的标准来突出“义”对君子的重要性。
C.文章第五段引用典籍《中庸》的句子来论证“义的灵魂是适宜”,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论证清晰,先提出论题,再从四个方面逐层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最终将“义”视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受到孔子“义”的观点的影响。
B.尊重别人,克制自己,是君子内在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是“义”的外化表现。
C.“义”是上天赐予人的本性,若失去“义”,“仁”“礼”“智”也随之丧失。
D.“仁爱”虽然是儒家最高的道德理念和原则,但也要遵循实践性和正当性原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富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议题,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难富起来的群体是农民。目前,全国农村常住人口约5亿人,居住城镇尚未市民化的农村转移人口近3亿人,两项相加近8亿人构成了我国低收入群体的主体,其收入与消费基本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乡村振兴,不可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没有农民的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亦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促使农民稳步走向共同富裕。
(摘编自郑功成《以乡村振兴引领农民共富》,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年11月29日)
材料二: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什么?一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掌握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主动权。二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使农民富裕幸福,农村和谐秀美。前一个目标是“国之大者”,后一个目标是民之所盼,必须同步推进,才能相得益彰。
怎么实现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这其中,人才、组织是主体,产业、文化、生态是客体,振兴主体的目的是为了振兴客体。不仅要提高乡村专业人才的比重,更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振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展农民需要的各种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提高农民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乡村振兴重在发挥乡村的特有功能。城市和乡村有着不同的功能,这就和一个人一样,人有五脏六腑、四肢五官,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缺一不可;五脏六腑完备、四肢五官齐整,才是健康的人,否则就是病人、残疾人。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有使城镇和乡村各自所特有的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是健康的、完整的,否则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摘编自陈锡文《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年11月30日)
材料三: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的城乡收入比接近于1,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城乡收入比将近1.9,即便是非洲的低收入国家,如乌干达的城乡收入比最高也只有2.3 左右。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的城乡差距却高达2.56。可见我国城乡差距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偏高的。除了在收入维度,城乡社会的差距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入上的差距。在养老保障方面,城乡差距甚至远超日常讨论较多的城乡收入差距。
(摘编自李实《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的问题、挑战与建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7.下列对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而农民是最难富起来的群体,因此乡村振兴对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B.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两大目标,要建设现代化国家,先要保证粮食安全,再让农民有良好的居住环境。
C.城市和乡村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缺一不可,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只有发挥出乡村的特有功能,才能健康、扎实地推进乡村振兴。
D.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和非洲的低收入国家对比,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大,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入小,这也促使我们加速推进乡村振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决我国特有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就能完成当前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实现共同富裕,有希望短期内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B.我国低收入群体的主体主要来自农村常住人口和居住城镇尚未市民化的农村转移人口,他们是否富裕关系到全民共同富裕前景能否实现。
C.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关系不是简单平行的,只有人才、组织两个主体振兴了,才能振兴产业、文化、生态这些客体。
D.乡村振兴要参考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比,也要考虑我国人口、经济构成现状,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实现既定目标。
9.面对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文本一:
当下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①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来,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②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③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只见那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妙玉斟了一 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话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八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过一海更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④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么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子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文本二:
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摸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净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接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注]①蠲:通“涓”,清洁。这里是密闭封存使之澄清的意思。②梯己:同“体己”。③飺(cí):本当做“覗”,窃视之意。引申为伺机讨要,沾光、揩油。④轻浮:言茶味不凡。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表现出的“忙”与“笑”,看似热情、周到,实际上是基于境遇的无奈之举。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彰显人物,贾母与刘姥姥身份地位不同,她们对于茶的不同要求体现了不同生活的态度。
C.选文通过一次品茶活动,写活了不同人物的个性,妙趣横生,读来令人感到韵味无穷,充满闲情雅趣。
D.王夫人理解妙玉作为官宦小姐的骄傲,让林之孝家的下个帖子邀请妙玉,显示了她对妙玉发自内心的尊重。
11.脂砚斋评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12.“烘云托月”本是绘画手法,是指以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后成为文学“描写”的一个常用手法。选文在刻画妙玉形象时也巧用了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 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三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节选自《汉书·西域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
B.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
C.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
D.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古代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秦末汉初称雄,其最高首领称为“单于”。
B.“与汉南山属焉”的“属”指相连,与《屈原列传》中“属草稿”的“属”不同。
C.“不自安矣”的“安”指安全,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相同。
D.都护,有“总监护”之意。文中为官名,指西汉设置的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域在汉武帝时开始与中原互通往来,地域辽阔,其东面连接汉朝,以玉门关和阳关为险塞,西边以葱岭为界。
B.西域原来有三十六国,后来逐渐演变为五十多个小国,各国大多过着迁徙的生活,和匈奴、乌孙的风俗有不同。
C.汉宣帝派卫司马负责监护鄯善以西几个国家,当时汉朝只监护南道,直到郑吉为安远侯时才开始奉命监护北道。
D.自汉设置都护后,匈奴变得更弱,不能接近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等外国情况,如有动静,立即报告皇帝。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4分)
(2)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4分)
17.在对待西域问题上,匈奴和汉朝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
冬日归旧山(节选) 李白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①。
[注]①三清:指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处比喻朝廷。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呼应标题,写诗人未洗征尘,行色匆匆,表现诗人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
B.第四句的“云不行”侧面烘托天寒,这与“空山凝云颓不流”的手法有相同之处。
C.第五句写诗人归山所见之景。嫩竹绕舍,为这寒冷萧瑟的冬日增添了勃勃生机。
D.本诗综合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描写景物,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山居图。
19.本诗的最后四句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泰伯》中,“ , ”两句,表达了读书人因为要肩负大使命,路途又长,所以必须有远大抱负和坚强意志的思想。
(2)贾谊在《过秦论》中,“ , ”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陈涉举义得到百姓热烈拥护的情形。
(3)古代诗文有许多感慨人生短暂的名句,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将进酒》中的“ , ”。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当前,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部分地区扩散蔓延加快、反弹风险加大,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应该看到,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目的是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疫情防控和正常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是 ① 、辩证统一的关系。更好回应和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这既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内在要求,也是 ② 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近3年的抗疫斗争深刻启示我们:只要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同时减少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统筹高效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事,以精准之措应对非常之难,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我们就一定能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2分)
2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后世的诗词文赋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温柔敦厚。
B.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同志们,朋友们: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庄严的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肌肉拉伤是运动损伤中的一种急性常见损伤,大多数肌肉拉伤发生于靠近肌肉——肌腱连接处的肌纤维,当肌肉受到的拉伸力大于其最大等长收缩力时将会引起损伤。
天气转冷,在运动之前需要充分热身和拉伸,才能提高身体活动度, ① 。如果一不小心出现了拉伤情况,也不要慌,可参考肌肉拉伤康复方法进行处理。
现实生活中,部分轻中度的拉伤可以进行自我康复。 ② ,并不是所有较轻程度的拉伤都能自我痊愈,是否恢复还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身体恢复能力进行判断,若症状严重则需要及时对症治疗。以股后肌群拉伤为例,轻中度肌肉拉伤在损伤发生后的24~48小时后就可拆除包扎, ③ ,用热敷和外用活血消肿膏药进行外敷,并使用较轻的手法沿着肌纤维的走形对损伤部位及周围肌群进行按摩放松,配合健侧肢体和其他身体部位的活动。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看了以上漫画,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南平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9分)
1.(3分)C(①④⑦使动用法,②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⑨名词活用作状语,⑥⑧名词活用作动词。①诚:使动用法,使……真诚;②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③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④朝:使动用法,使……朝见;⑤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固程度;⑥树: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⑦齐: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⑧厚币:名词活用作动词,送厚礼;⑨包:名词做状语,像包裹一样)
2.(3分)B(①⑦宾语前置句,②⑤⑨被动句,③④判断句,⑥状语后置句,⑧省略句)
3.(3分)A(“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
二、(36分)
(一)(9分)
4.(3分)C(A项表述错误,据第二段“自孟子开始,‘义’才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真正凸显出来”可知;B项表述错误,据第三段内容可知,孔子在文中强调的是“义”;D项“由个人的阅历、性格和喜好决定”表述错误,据第五段“仁爱的对象、范围、程度都是有讲究的,都要最适宜、最恰当”可知)
5.(3分)A(文章开头提到“‘仁’的本质”,是为了引出关于“‘义’的本质”的思考,并非为了突出二者的巨大区别)
6.(3分)C(“若失去‘义’,‘仁’‘礼’‘智’也随之丧失”,推断有误)
(二)(12分)
7.(3分)B(据材料二第一段“必须同步推进,才能相得益彰”可知,B选项“先要保证粮食安全,再让农民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的表述有误)
8.(3分)A(“就能完成当前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表述绝对化,“有希望短期内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无中生有)
9.(6分)
要点:
①农民是最庞大的低收入群体,要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稳步走向共同富裕;②振兴乡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方面工作要协调推进;③城乡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大,要加强乡村的相关投入。
(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15分)
10.(3分)D(“发自内心的尊重”鉴赏有误)
11.(6分)
要点:
①不愿与权贵交往,洁身自重。②品茶讲究,志趣高雅。③舍弃刘姥姥用过的茶杯;
贾母离开,妙玉也不甚留;怪谲孤僻。
(答对一点,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2.(6分)
要点:
(1)环境烘托: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好看,烘托出妙玉的高雅不俗。
(2)人物烘托:①见识广博的黛玉也无法分辨泡茶之水,烘托出妙玉的品味不凡;②备受娇宠的宝玉也容让迁就她,烘托出妙玉的性情特殊。
(答对一点,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35分)
(一)(20分)
13.(3分)B (原文标点为: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
14.(3分)C (“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相同”,解说有误)
15.(3分)B (“各国大多过着迁徙的生活”不符文意,应为“各国大多过着定居的生活”)
16.(8分)
(1)(4分)到了秦始皇时,赶走了戎、狄,修筑长城,为中原国家的边境,但秦的西边不超过临洮县。
(译对大意,2分;“攘却”“界”两处,每译对一处1分)
(2)(4分)以后,日逐王背叛单于,率领部众前来投降汉朝,汉的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接日逐王。
(译对大意,2分;“畔”“将”两处,每译对一处1分)
17.(3分)
要点:
①匈奴奴役西域,向西域各国征收赋税;②汉朝恩威并施,既与西域互通使节,也防范、打击。
(答对第一点,1分,答对第二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二)(9分)
18.(3分)C(“勃勃生机”赏析有误)
19.(6分)
要点:
①前两句写要发愤学习,养成青松般的“素贞”品格,表达诗人修身治国的愿望;②后两句设想不久又将离去,应该会去往朝廷,抒发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答对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6分)
20.(6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每答对一处,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则该处不给分。字迹潦草,辨认不清,不给分)
(10分)
(一)(7分)
21.(2分)①相辅相成;②坚定不移
(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切合语境,可酌情给分)
22.(2分)①把“只要”改为“只有”。
②把“统筹高效”改为“高效统筹”。
(每答对一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3分)B(B项冒号和原文冒号都是用在提示性词语后,表示提示下文。A项冒号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C项冒号表示总结上文;D项冒号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二)(3分)
24.(3分)
示例:
①预防肌肉拉伤
②但需要注意的是
③在急性期过后
(每答对一处,1分,每一处字数超过不给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五、(60分)
【参考译文】
西域在汉武帝时开始与中原互通往来,那里本来有三十六国。后来渐分为五十余国,都分布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流,东西宽六千余里,南北长一千余里。它的东面连接汉朝,以玉门关和阳关为险塞,西边以葱岭为界。它的南山,东面起于金城郡,与汉朝的南山相连。西域各国大多过着定居生活,有城郭、田地、牲畜,和匈奴、乌孙的风俗不同,从前都受奴役并隶属于匈奴。匈奴西部的日逐王设置僮仆都尉,管理西域,经常驻在焉耆、危须、尉黎等地,向各国征收赋税,很富足。自周朝衰落以后,戎、狄等族杂居在泾水、渭水以北。到了秦始皇时,赶走了戎、狄,修筑长城,为中原国家的边境,但秦的西边不超过临洮县。西汉建立到武帝时,征伐四周民族地区,宣扬威德,于是张骞开始开通西域之路。以后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右地,浑邪王、休屠王投降,右地遂无匈奴。汉开始在令居以西筑烽燧,开始设酒泉郡,后来逐渐征发民众来到这里居住,又设置武威、张掖、敦煌,共四郡,并据守玉门、阳关二关。自从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大宛以后,西域各国都很骇怕,多数国家派使者来长安进贡,汉朝到西域的使者更容易得到赏赐、升官。于是从敦煌西到盐泽,到处建立亭障,在轮台、渠犁都有屯田卒数百人,设使者校尉领导监护屯田事,并供应汉朝到外国的使者的生活。到宣帝时,派卫司马负责监护鄯善以西几个国家。到了打败姑师的时候,并未全部消灭他们,只是将他们分为车师前王、车师后王和山北六国。当时汉朝只监护南道,没有全部兼并北道,可是匈奴已经感到很不安全了。以后,日逐王背叛单于,率领部众前来投降汉朝,汉的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接日逐王。到了汉朝,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郑吉为安远侯。这一年是神爵三年。汉就使郑吉并护北道,所以号称“都护”。都护之设置从郑吉开始。匈奴原设在西域的僮仆都尉从此罢掉,匈奴更弱了,不能接近西域。于是汉迁徙百姓屯田在北胥鞬,分莎车之地,从此屯田校尉开始属于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等外国的情况,如有动静,立即报告皇帝。可以安抚的,就安抚;需要打击的,就打击。都护治所设置在乌垒城,距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和渠犁的屯田汉军官署接近,土地肥沃,在西域的中央,所以都护治所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