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作者: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却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1924年逝世。
著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其中《变形记》和《城堡》是其代表作。
作者: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 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 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家有萨特、加缪、昆德拉等。
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现代派文学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各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它的文艺思想可概括为:重视主观表现,轻视客观反映;重视艺术想象,轻视客观摹仿;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等。其特征是反传统、荒诞、意识流和象征。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其深邃的哲理、新颖的形式,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危机,而为世界读者所瞩目。
背景:
传统小说 《变形记》
人物 提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己》 没有强烈的令人难忘的个性留下来,人物几乎都湮没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
情节 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悬念叠出,引人入胜。如《项链》 写的是一些具体琐碎的现实生活的细节,简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
逻辑关系 遵循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对事件的交代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泯灭了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界限。
《变形记》内容概要:
《变形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甲虫,惊慌而又忧郁。他的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着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母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的态度改变了。
第三部分写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越来越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终于,妹妹提出把哥哥赶走。格里高尔又痛又饿,陷入绝境,最后死去。父亲、母亲、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发现变为甲虫
第二部分:惊慌忧虑
第三部分:决定起床
第四部分:艰难离床
文本探究:
格里高尔是一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里,他受老板的气,仍能尽职尽责,变成甲虫后还想着去上班、工作。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这些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别人理解和接受的心理。格里高尔代表了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是受压迫、受欺凌的弱者。这些小人物勤勤恳恳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偿;他们对社会愤愤不平但又无力反抗,最终形成孤独、苦闷、恐惧、自疚的变态心理。
他勤劳、忠厚、善良、忍耐、 忠于职守,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颇善解人意。
结合格里高尔在家庭和公司的表现,请简要分析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本探究:
三个方面:
(1)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他由人变成甲虫,仍保持着美好的人性,是“虫形而人心”。
(2)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尤其是他的亲人),反映当时人们是“人形而虫心”。
(3)作者运用了变形的艺术手法,采用有别于传统艺术手法的荒诞形式,于荒诞之中现真实,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彻的思考。
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题目中“变形”二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
文本探究:
①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为“物”(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所驱使、所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
结合文中描写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概括格里高尔异变为甲虫的原因有哪些。
文本探究:
②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有一种生存恐惧。人变成甲虫,在文中象征了莫名其妙的巨大灾难的降临。
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
结合文中描写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概括格里高尔异变为甲虫的原因有哪些。
文本探究:
③家庭的贫苦。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使他成为养家的支柱。
可以说,格里高尔的悲剧,是由社会、家庭、自身三方面压力的聚合造成的。
结合文中描写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概括格里高尔异变为甲虫的原因有哪些。
文本探究:
从本质意义上讲,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意味着他人性的丧失,被异化为非人了。
甲虫的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甲虫行动缓慢,表明对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频率快的强烈逆反。
甲虫是笨拙、卑贱却又是自由的,是格里高尔的自卑心理和人生理想的结合。
甲虫有“甲”,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
甲虫是弱小的,任人宰割的,反映出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把握的恐惧。
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的是甲虫而不是其他动物?
文本探究:
① 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壳虫,几乎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就像他只是患了头痛脑热一样。整个过程中,他只说了一句:“我发生什么事啦?”
② 不能上班让他惊慌、忧郁,但他还想为还清父母的债务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壳虫,毫不留情逼他返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努力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小说通过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格里高尔这一形象,他在变形后都有哪些心理变化?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真实”是指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的具体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仅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补充】荒诞手法的特征: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
学习活动
小说主题:
所谓异化,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也就是人成了非人。异化的表现,是人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
《变形记》表现了关于人的异化的主题,试分析其深刻的内涵。
【主题探讨】深入理解作品的异化:
补充:请找找其他作品中的“变形”(异化)的例子(影视、小说、戏剧、诗歌……)。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Moden Times):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被流水线弄得麻木机械,把直径一英寸的圆状物体如人的鼻子、钮扣等当螺母拧紧。(人成了工业机器)
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蜷缩成了“套中人”。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对金子的“偏执狂”,让他丧失了对宝贝女儿的爱。
鲁迅的《狂人日记》: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让“狂人”的家人和周围的人成了“吃人”的人。
蒲松龄的《促织》:繁重的赋税、帝王的私人喜好让天真纯洁的孩童变成了蟋蟀,去偿还他不该承受的重债。
法国荒诞派戏剧家尤金·约奈斯库的独幕剧《椅子》:满台的椅子展现人被物所奴役、排挤的场景……
学习活动
小说主题:
格里高尔只是一架工作或者挣钱的机器,他连最基本的人的权利都被剥夺殆尽。更可悲的是,即使格里高尔本人,更多意识到的只是自己作为工作机器的存在。身体的异化和格里高尔思想的“人化”形成了一种错位。身体的异化,使得他找到了“人”的感觉,体会到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真切地感受自己的处境。他虽然拥有“人”的思想和意识,而这个“人”却并没有个体和自我,只有长期压抑和忧郁形成的缺乏生命力的顺从。他的价值是上司、家人所赋予他的。这是他的思想和意识中无法摆脱的困境。
他的生命意识、个体意识,只能通过身体的异化得到释放;而他变形成的甲壳虫,粗重笨拙,不管是在工作关系中还是家庭关系中,都得不到接纳,他在物质的现实世界中无法生存,这是他的另一重困境。
《变形记》表现了关于人的异化的主题,试分析其深刻的内涵。
主题探究
变形
职业疲惫
交际困难
环境恶劣
原因
虫形人心
冲突对立
金钱与自我的对立
动物与人性的对立
门里与门外的对立
畸形的金钱观念
冷漠的人际关系
本质
人的异化
《变形记》主题探究
写作技巧:
小说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为甲壳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①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壳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如: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甲壳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小说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手法来塑造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的?
写作技巧:
②《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壳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现象,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小说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手法来塑造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的?
写作技巧:
①现实与虚幻的结合
人变成了甲虫,这是虚妄而不可能的。甲虫还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构成这样一个特殊甲虫的材料而言,又无一不是现实的,写得真实生动、活灵活现。就甲虫式的人而言,总的说来是超自然、超现实的人物,但就他所生活的环境而言,就他周围的社会关系而言,则又都是现实的,是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再现。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
总结文章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
②鲜明强烈的对比
a.爱与憎的对比。格里高尔变形后,总是为家庭着急、担忧,充满着对亲人的关怀、体贴之情,直到死前还“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并且愿意为自己的亲人而死。这同他父母和妹妹对他的态度截然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
b.变与不变的对比。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亲人们未变形却变了心。一是虫形而人心,一是人形而“虫”心,这也是一种对比。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评析。
写作技巧:
③象征手法的运用
小说中人变成虫子的荒诞写法,如同中国作家蒲松龄笔下的鬼狐怪异一样,其实都是为了写实。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但又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令人震惊而又信服。这正是《变形记》的特殊的艺术魅力。
【当代价值】你觉得“现代人的困境”指的是什么?
孤立绝望
①心理壁垒、怯懦逃避,孤独感;
②工作压力、生活重负,压抑感;
③人情冷漠、世态炎凉,陌生感;
④艰难无助、焦虑痛苦,放逐感。
学习活动
小结:
本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在一天清晨突然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因而失去了职业。他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1.《变形记》《促织》都是通过看似荒诞的情节来揭露更加真实的生活本真,两篇文章在讲述故事的特点上有什么异同?
求同存异
可以从情节设计、叙事方法、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同点:
1.文章都设计了人变虫的荒诞情节。
2.文章都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及细节描写。
3.文章都突出了黑暗社会对人的残酷压迫及剥削。
不同点:
1.《促织》更注重情节的连贯,
《变形记》模糊了情节的发展,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进行过渡。
2.《促织》为喜剧结局,《变形记》为悲剧结局。
3.《促织》揭示的是封建统治者对普通百姓的压迫,《变形记》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残酷剥削。
活动一 赏析人物形象 明确:
姓名 成名之子 格里高尔
身份地位 普通百姓 推销员
家庭成员 父母 父母、妹妹
经济状况 父母略有薄产 一人扛起家,债务如山,经济困顿
人生追求 致富 摆脱累人的差使,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变形前的经历 成名被授予里正的职位,遇到朝廷征收蟋蟀,由于未按规定期限完成任务被官府打得遍体鳞伤,后来在巫婆的帮助、鬼神的启示下终于捉到一只俊美健壮的促织。促织被儿子一不小心弄死了,儿子害怕得跳井自杀,他的魂魄变成一只促织。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前,他早出晚归,“长年累月的到处奔波”,养家糊口,不敢生病,没有娱乐,没有朋友,丧失了作为人的乐趣,唯一的活动就是工作。
家人的态度 作为父母,虽然怀着丧子之痛,但一想到失去促织将要迎接更大的惩罚和灾难,丧子之痛在此刻变得微不足道了。 变形之初,母亲恐惧,一见到甲虫就会晕倒;父亲只是大怒,追打儿子,居然把一个苹果砸进甲虫的背壳里,任其腐烂;妹妹格蕾丝开始还尽心尽力的照顾甲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妹妹也越来越不那么尽心了,在发生了吓走房客的事件后,格蕾丝终于愤怒了,甚至绝情的宣布:“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
性格特点 逆来顺受,善良懦弱,渴望功名,愿为家庭付出 委曲求全,孤独内向,漠视自我价值,关心家庭
结局 在成功献虫之后,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功名利禄纷至沓来。 带着对家人的责任和担忧在绝望中孤独的死去。在格里高尔去世后,全家人如释重负。
思考:两位主人公异化的原因。
原因 促织 变形记
个人原因 失虫,为弥补过错,救家人。 工作辛苦、饮食低劣、人情淡漠、内心烦恼。
家庭原因 为父母还债的心理压力
社会原因 封建统治阶级玩物殃民。 受老板的气,遭压榨、遭猜忌、猜疑、遭歧视等,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思考:两位主人公异化的原因。
相同点:
①都受制于当时严酷的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导致了人的异化。
②由人化虫的设定有着强烈的荒诞色彩,旨在深刻讽刺社会现实的丑陋。
不同点:
人化身为虫这一事件中,“人”的地位不同,“虫”的地位也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不同。《促织》中的蟋蟀价值连城,相比之下,人贱如草芥,因此化身为蟋蟀的成名之子让家人“鸡犬升天”;
《变形记》中的甲虫丑陋低贱,相比之下,能够挣钱的人对家庭和社会才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化身为甲虫的格里高尔饱受家人的漠视和凌辱。
补充社会背景:
《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虫价值连城,人却一文不值,人的地位与虫的地位差距悬殊。
《变形记》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人物形象比较总结
都是非人形象的典型,但二者在精神气质、性格上有不同内涵。
作为被异己力量压抑着的现代人,格里高尔呈现现代主义观念中的“现代人”特征:
一是具有浓厚的孤独感。二是对世界和人生抱绝望意识。
成名之子,没有格里高尔那样的现代意识,作为蒲氏感受自身及他人命运遭际的艺术化形象,他糅合了封建社会一般文人和底层劳动人民两种人物形象特质。
在人性的真与善的表现上,格里高尔更为纯粹感人,而成名囿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更多体现出人性复杂、曲折的侧面。
比较:
相似的身份,不同的命运:一个在孤独中死去,一个受到了促织的“恩荫”。
“变形”的主动与被动:成名之子主动,格里高尔被动。
形神分离与形神不分:格里高尔,人的形态和神态不是完全分离的。成名之子,人的形态和神态是分离的。
小结
《变形记》
开篇即交代格里高尔的变形,叙述节奏慢,淡化情节动作,以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为主,在日常琐事中隐藏小说冲突。
《促织》
具有完整的情节和叙述套路,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离奇多变。叙述的重点放在“变形”前的叙述部分,而结局等叙述节奏很快,语言动作简洁。
教师点拨:
反讽:指表现嘲弄或狡诈的双重意义的叙述;在反讽中,一个词汇或一种语调在语境中获得了一种与文字意义相反的、否定的或产生怀疑的意义。
荒诞:指事物表象和本质的分裂,是动机与结果的背离,由此产生了荒谬、啼笑皆非的结果。
手法 促织 变形记
反讽 情境反讽:以成名付出代价之重,矛盾解决办法的举重若轻,喜剧结局进行讽刺。 语言情境反讽:“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母亲的尖叫逃避昏厥;父亲的哭泣等
对比 成名前后职业、命运状况的对比;诸多官吏严厉的追责和奖励成名之厚;喜剧结局和悲剧之情 格里高尔对家庭之爱和亲人对格里高尔之憎;格里高尔和其亲人的变与不变。
荒诞 现实与荒诞相融合,情节荒诞之中却包含真实的细节。《变形记》是荒诞--真实--荒诞;《促织》是真实--荒诞--真实。真实中写荒诞,荒诞中写真实,反映了时代悲剧和批判效果。 象征 甲壳虫象征被资本社会异化的人,家人象征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
《促织》
小说前有起因,后有议论,情节曲折,近乎离奇。通过大起大落的情节,把一只小小的蟋蟀同人物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曲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由悲到喜又由喜到悲,悲悲喜喜中写尽了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特别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摧残,唤起读者对成名一家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强烈愤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从而深化主题,实现了创作意图。
《变形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1.孤独的象征。人变成甲虫,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他又保留人类所有的情感,因为他的孤独感就令人感到更加凄惨可悲。
2.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人异化成了非人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
3.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