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 导学案
【考向瞭望】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种群的特征以及对种群数量或发展方向的作用及群落的结构;以数学曲线题形式,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提问内容】
1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2 J”型曲线的条件:特点3“S”型曲线的条件:特点: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5“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6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7群落的概念及特征8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
【知识梳理】
一 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
二 种群数量“J”型曲线的条件:特点:坐标图形: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三 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条件:特点:坐标图形:
四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内因
1、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2、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
3、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
(二)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五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一)曲线比较(如下图)。
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
(二)列表比较
项目 “Jj”型曲线 “S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的有无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六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二)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七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八 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
(一)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
(二)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2)意义:①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②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思考感悟】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当刚迁入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种群增长速率较快,接近“J”型曲线,当繁殖到一定程度后,环境中的容纳量接近饱和,种群增长减缓,呈“S”型曲线,最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基础训练】
1、如图表示在一个池塘中当鱼的密度上升时,鱼产量、个体生长量、食物量和寻食耗能量的变化曲线。其中能代表鱼个体生长量和鱼产量的曲线是( )
A、1和3 B、2和4
C、1和2 D、2和3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3、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A、a B、b C、c D、d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5、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①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0m3 2 1000m3
② 淡水湖泊 鲰鱼 10000kg 34 3600kg
③ 山地 甘草 1000kg 20 300kg
④ 滩涂 沙蚕 10000kg 30 500kg
A、① B、② C、③ D、④
【高考回顾】
6(09全国卷Ⅱ)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7(09安徽卷)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8(09山东卷)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 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高考
B. 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21世纪教育网
C. 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高考资
D. 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21世纪教育网
9(09广东理基)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10(09广东卷)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11(09海南卷)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 初生演替 B. 生物入侵 C. 生物进化 D. 种间竟争
12(09江苏卷)(7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
13(09辽宁、宁夏卷)(11分)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
1---5答案ABCDC
6答案:D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D 。
7答案:C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
8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错误。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
9答案:B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
10答案:B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11答案:D
12答案:(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
(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1)由于从江西引进到中山植物园,远离原生长地进行的保护,所以称为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活动范围比加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3)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少,中年个体在其中间,所以为增长型。(4)鸟类吃红豆杉的种子,所以是捕食关系,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所以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13答案:
(1)较强 微小(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
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