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8 22:2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姓名: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备: 审核: 时间:年 月 第 周
导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描绘景物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4、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课前预学方案: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确凿( ) 菜畦( ) 桑葚(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 珊瑚( )
敛( ) 脑髓( ) 人迹罕至( ) 觅食( )
竹筛( ) 秕谷( ) 系( ) 书塾( )
渊博( ) 蟋蟀( ) 宿儒( ) 蝉蜕( )
人声鼎沸( ) 窦( ) 厥土( ) 拗( )
倜傥( ) 金叵罗( ) 盔甲( ) 锡箔( )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倜傥:
拗:
确凿:
菜畦:
轻捷:
臃肿:
相宜:
方正:
博学:
渊博:
人迹罕至:
敛:
人声鼎沸:
系:
消释:
长吟:
相关:
无从:
3、作者链接。
4、背景链接。
第一课时
课堂导学方案: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作,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交流预学情况。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想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3、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其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深层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3、童年时候的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当堂训练方案:
阅读课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完成1—7题。
1、文中能概括全段中心内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景物描写层次清晰,请按要求填写。
⑴从描写对象看,先写__________,后写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
⑵从描写范围看,先写__________,后写__________。
⑶从感官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是( )
A、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边的略写,后边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B、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C、表明前边的内容是次要的,后边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边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说“单是”后边的内容。
4、下列句中加点的动词用得精练传神,请你简要赏析。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揣摩下列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下面: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7、请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反思:
第二课时
课堂导学方案: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合作与交流
(一)分析人物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二)语言品析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画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3、仔细阅读描写百草园景物的一段话,并赏析其语言的妙处。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5、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写作手法探究
1、作者为表达主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却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用可无的字句,试写一段文字,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当堂训练方案:
思,在百草园
刘绍棠
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桐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眷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③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是给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⑤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尽管,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旱地耗尽了心血,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为生命结束而消逝,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
⑥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彩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
⑦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熙攘攘,脚步踏着早春的阳光。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一信息爆炸,宇宙飞船,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振兴起来、高高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⑧百草因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和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吗 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
⑨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上……
1、第②段描写的是百草园的__________景,景物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后文中描写百草园中的草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第三句开始描写百草园的草,先写它的__________,进而写它的________和给人的________。它象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