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同步练习
[基础能力训练]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共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下列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全盘否定或谴责斯大林
B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 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 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局势更加动荡的主要表现是( )
①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②苏联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
③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 ④“八·一九”事件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4.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
A.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B.签署明斯克协定
C.发动“八一九”事件
D.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5.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苏联进行政治改革②苏联进行经济改革③八一九事件④苏联完全解体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
6.1990年苏联局势的动荡直接表现在(D)
①苏共中央全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②国民经济大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代替了镰刀锤子的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B)
A.67年 B.69年 C.73年 D.74年
【思维拓展训练】
8.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 A
A 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 要时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 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改革步伐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
9.苏联解体表现了:B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10.苏联、东欧剧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B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11.阅读下列材料:
1991年8月19日凌晨,塔斯社发表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鉴于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欠佳,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委员会实行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
——摘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这一事件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
12.想一想
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 为什么
13、议一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请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
【基础能力训练】
1A 2D 3A 4C 5D 6D 7B
【思维拓展训练】
8A 9B 10B
11答:①“八 一九”事件。 事件后,叶利钦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②因为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又推行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苏联局势更加动荡,执政党统治岌岌可危,国家面临分裂。
12答: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13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