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函数的奇偶性
2006、3
教学目的:
1:从形与数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2: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基本方法。
3:通过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等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教学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以及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
下列图中有什么共同点? 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创设 情境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x2 2:
学生活动问题1从对称的角度观察 y=x2与 的图象,找出它们的特点?观察结果:y=x2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的 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问题2:函数图象的这种对称性除了可以从图象上认识外,是否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达?答:对于(1)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y取同一值
对于(2)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y亦取相反数答:x1=-x,f(x1)= f(x) 即f(-x) = f(x)
答:x1=-x,f(x1)=- f(x) 即f(-x) =- f(x)问题3:再抽象出来:如果点 (x, f(x)) 在函数y=x2的图 象上,则该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 (x1, f(x1)) 也在函 数y=x2的 图象上.这两个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点 (x, f(x)) 在函数 的图象上,则该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x1, f(x1)) 也在函数 的图象上,这两个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
建构数学1;一般的,如果对于函数y=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y=f(x)是偶函数。
注意:①定义本身蕴涵着:函数的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的对称区间-----这是偶函数的大前提。
②其实质是当自变量任取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值时,对应的函数值相等。
2;一般的,如果对于函数y=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y=f(x)是奇函数。
注意;①定义本身蕴涵着:函数的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的对称区间------这是奇函数的大前提
②其实质是当自变量任取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值时,对应的函数值相反。
小结:判断函数奇偶性最基本的方法: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用定义――f(?x)=f(x) ( 或f(?x)=?f(x) )来判断。
数学应用: 例1:判定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或奇函数:
(1)f(x)=x2-1 (2) f(x)=2x
(3) f(x)=(x-1)2
解:(1)函数f(x)=x2-1的定义域是R
因为对于任意的x ,都有f(?x)=( x)2-1= x2-1= f(x)
所以函数f(x)=x2-1是偶函数。
(2)、(3)、略
小结:一般函数的奇偶性有四种:奇函数、偶函数、既奇且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例: y=2x (奇函数)
y=?3x2+1 y=2x4+3x2 (偶函数)
y=0 (既奇且偶函数)
y=2x+1 (非奇非偶函数)
例2、已知f(x)=ax3+bx+5(a不为 0),且f(3)=10,求f(-3)的值。
解:方法一、∵f(3)=a×33+b×3+5=10
∴a×33+b×3=5
∴f(-3)=a×(-3)3+b×(-3)+5
=-(a×33+b×3)+5
=-5+5=0
方法二、设g(x)= ax3+bx,g(-x)=-g(x),
∴g(x)是奇函数,
∵ f(3) = g(3)+5=10,
∴g(3)=-5
∴ f(-3)=g(-3)+5=-g(3)+5=0
例3 、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x(1-x),求当x<0时f(x)的表达式。
变式:求f(x)的表达式。(注意x=0时的情况) 解:设x<0, ∴-x>0
∴f(-x)=-x(1+x)
又f(x)为奇函数,
∴f(-x)=-f(x)=-x(1+x)
∴f(x)=x(1+x)
课堂练习:课本第40页1、2、3、4、5、6课堂小结:
1.定义 : 肢体语言表述:人的身体作为y轴,伸出左手得到x,则伸出右手得到-x,左手再向上得到f(x),(1)若右手也向上得到f(-x),关于身体对称,得到了偶函数,(2)若右手向下得到f(-x),两手关于原点对称得到了奇函数。
2.图象特征 : 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偶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
3.判定方法: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用定义----- f(?x)=f(x) ( 或f(?x)=?f(x) )来判断。
作业: P40 练习
P43 习题2. 1(3) 5、6、8
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