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狮市2023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历史来看,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不过,对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来说,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982年,计划生育还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
自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最高值——总生育率接近6——快速回落。到80年代中已接近生育率2.1的所谓更替水平。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进一步下降至1.2-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
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这一数据提出了疑问。他指出,在2017年1.58的生育率中,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率分别为0.66、0.81、0.11。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还高,这种情形说明新政策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不可持久。如果舍去二孩堆积因素,即使假定生有一孩的父母中有高达60%的母亲会生育二孩,2017年的自然生育率也仅有1.18。
因此,他坚持认为,随着二孩堆积效应的最终消退,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估计将快速跌落到1.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一数据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将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最低之列。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关的变量,可用来解释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成功的经济发展将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带入城市,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生育意愿的降低在中国同样不可避免。
低迷的生育率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过去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340万人。实际上,现在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大多数都出生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年代。除非大力鼓励生育并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披露,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10.45%升至2019年的18.1%,这意味着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已超过0-15岁的人口规模。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教训是,生育率下降一开始只是缓慢发生,但后来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中国似乎在改变生育政策上一向过于谨慎。虽然中国在生育率急速下降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面前已经有所行动,并会考虑制定鼓励生育和延迟退休的政策,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摘编自张军《面对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战》)
材料二: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引起一些议论。
有人认为生育是私事,政府任其自然就是。其实,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在甲骨文里,“帝”字像花蒂之形,蒂落生果,表示有造物之德,可见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发展人口。管仲、孟子都提出“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亚当·斯密也认为,“国家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居民数量的增长”。
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比如唐太宗将人口增长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
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家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数)下降,法国下降最快,在一战期间,一度低于1.2。战后法国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影响深远,其后生育率一直高于欧洲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欧洲生育率快速下降,而法国由于有“免疫力”,并且又出台有利于生育的福利政策,生育率在1995年止跌回升,1995-2016年平均生育率为1.97,而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只有1.38、1.33、1.28。
美国的生育率从1960年的3.65下降到1976年的1.74,卡特总统认识到“美国家庭出了毛病”,五次召开专门会议商讨制定新的家庭政策。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恢复传统生育文化和家庭价值,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经济政策,生育率上升到1989年的2.01,到2007年还稳定在2.12。而欧盟、日本的生育率则从1976年的2.02、1.85下降到2007年的1.56、1.34。较高的生育率,奠定了美国现在的经济活力高于日本和欧盟的人口学基础。
人口总量过快减少必然导致结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中国65+岁老人比例将从2015年的10%提高到2030年的18%、2050年的33%。2015年是1个65+岁老人对应6.9个20-64岁劳动力,一些地区的养老金已开始出现缺口;而2030年、2050年1个老人只对应3.6个、1.7个劳动力。现在的年轻人要到七十多岁才能退休,并且只能领到微薄的养老金,养老还离不开孩子。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需要有“顶层设计”,家庭更要有“底层设计”。人口政策上下精细对合,对经济、政治、社会、卫生、文化、教育、伦理、城市规划等进行改革,让人们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最终走向人口可持续的道路。
(摘编自易富贤《人口从来都是家国大事》)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和历史上人口发展是缓慢变量的特点不同。
B.中国终止一胎政策后,2017-2019年数据显示,生育率逐年微增,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的趋势未能逆转。
C.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同样不可避免。
D.生育率低迷加快了劳动年龄人口衰减趋势,伴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口再生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古今有识之士和所有国家都很重视发展人口,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B.历史事实证明,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生育率过低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重视。
C.我国即使制定了延迟退休政策,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总量下降带来的社会问题,当今青年未来养老依然离不开子女。
D.面对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的加速,国家需要进行积极的政策改革。实施鼓励生育的积极政策,就能走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墨翟)
B.“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管仲)
C.“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多,役众而兵强。”(叶适)
D.“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商鞅)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低生育率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挑战。(4分)
5.材料二是如何论证“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放火者
萧红
从五月一号那天起,重庆就动了,在这个月份里,我们要纪念好几个日子,所以街上有多少人在游行,他们还准备着在夜里火炬游行。街上的人带着民族的信心,排成大队行列沉静地走着。
五三的中午,日本飞机二十六架飞到重庆的上空,在人口最稠密的街道上投下燃烧弹和炸弹,那一天就有三条街起了带着硫磺气的火焰。
五四的那天,日本飞机又带了多量的炸弹,投到他们上次没有完全毁掉的街上和上次没可能毁掉的街道上。
大火的十天以后,那些断墙之下,瓦砾堆中仍冒着烟。人们走在街上用手帕掩着鼻子或者挂着口罩,因为有一种奇怪的气味满街散布着。那怪味并不十分浓厚,但随时都觉得吸得到。似乎每人都用过于细微的嗅觉存心嗅到那说不出的气味似的,就在十天以后发掘的人们,还在深厚的灰烬里寻出尸体来。断墙笔直的站着,在一群瓦砾当中,只有它那么高而又那么完整。设法拆掉它,拉倒它,但它站得非常坚强。断牌坊就站着这断墙,很远就可以听到几十人在喊着,好像拉着帆船的纤绳,又像抬着重物。
“唉呀……喔呀……唉呀……喔呵……”
……
街道是哑默的,一切店铺关了门,在黑大的门扇上贴着白帖或红帖,上面坐着一个苍白着脸色的恐吓的人,用水盆子在洗刷着弄脏了的胶皮鞋、汗背心……毛巾之类,这东西是从火中抢救出来的。
被炸过了的街道,飞尘卷着白沫扫着稀少的行人,行人挂着口罩,或用帕子掩着鼻子。街是哑然的,许多人生存的街毁掉了,生活秩序被破坏了,饭馆关起了门。
大瓦砾场一个接着一个,前边是一群人在拉着断墙,这使人一看上去就要低了头。无论你心胸怎样宽大,但你的心不能不跳,因为那摆在你面前的是荒凉的,是横遭不测的,千百个母亲和小孩子是吼叫着的,哭号着的,他们嫩弱的生命在火里边挣扎着,生命和火在斗争。但最后生命给谋杀了。那曾经狂喊过的母亲的嘴,曾经乱舞过的父亲的胳膊,曾经发疯对着火的祖母的眼睛,曾经依然偎在妈妈怀里吃乳的婴儿,这些最后都被火给杀死了。孩子和母亲,祖父和孙儿,猫和狗,都同他们凉台上的花盆一道倒在火里了。这倒下来的全家,他们没有一个是战斗员。
白洋铁壶成串地仍在那烧了一半的房子里挂着,显然是一家洋铁制器店被毁了。洋铁店的后边,单独一座三楼三底的房子站着,它两边都倒下去了,只有它还歪歪趔趔的支持着,楼梯分做好几段自己躺下去了,横睡在楼脚上。窗子整张的没有了,门扇也看不见了,墙壁穿着大洞,像被打破了腹部的人那样可怕的奇怪的站着。但那摆在二楼的木床,仍旧摆着,白色的床单还随着风飘着那只巾角,就在这二十个方丈大的火场上同时也有绳子在拉着一道断墙。
就在这火场的气味还没有停息,瓦砾还会烫手的时候,坐着飞机放火的日本人又要来了,这一天是五月十二号。
警报的笛子到处叫起,不论大街或深巷,不论听得到的听不到的,不论加以防备的或是没有知觉的都卷在这声浪里了。
那拉不倒的断墙也放手了,前一刻在街上走着的那一些行人,现在狂乱了,发疯了,开始跑了,开始喘着,还有拉着孩子的,还有拉着女人的,还有脸色变白的。街上像来了狂风一样,尘土都被这惊慌的人群带着声响卷起来了,沿街响着关窗和锁门的声音,街上什么也看不到,只看到跑。我想疯狂的日本法西斯刽子手们若看见这一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满足的吧,他们是何等可以骄傲呵,他们可以看见……
十几分钟之后,都安定下来了,该进防空洞的进去了,躲在墙根下的躲稳了。第二次警报(紧急警报)发了。
听得到一点声音,而越听越大。我就坐在公园石阶铁狮子附近,这铁狮子旁边坐着好几个老头,大概他们没有气力挤进防空洞去,而又跑也跑不远的缘故。
飞机的响声大起来,就有一个老头招呼着我:“这边……到铁狮子下边来……”这话他并没有说,我想他是这个意思,因为他向我招手。
为了呼应他的亲切我去了,蹲在他的旁边。后边高坡上的树,那树叶遮着头顶的天空,致使想看飞机不大方便,但在树叶的空间看到飞机了,六架,六架。飞来飞去的总是六架,不知道为什么高射炮也未发,也不投弹。
穿蓝布衣裳的老头问我:“看见了吗?几架?”
我说:“六架”。
“向我们这边飞……”
“不,离我们很远。”
我说瞎话,我知道他很害怕,因为他刚说过了:“我们坐在这儿的都是善人,看面色没有做过恶事,我们良心都是正的 死不了的。”
大批的飞机在头上飞过了,那里三架三架的集着小堆,这些小堆在空中横排着,飞得不算顶高,一共四十几架。高射炮一串一串的发着,红色和黄色的火球像一条长绳似的扯在公园的上空。
那老头向着另外的人而又向我说:“看面色,我们都是没有做过恶的人,不带恶象,我们不会死……”
说着他就伏在地上了,他看不见飞机,他说他老了。大概他只能看见高射炮的连串的火球。
飞机像是低飞了似的,那声音沉重了,压下来了。守卫的宪兵喊了一声口令:“卧倒。”他自己也就挂着枪伏在水池子旁边了。四边的火光蹿起来.有沉重的爆击声,人们看见半天是红光。
公园在这一天并没有落弹。在两个钟头之后我们离开公园的铁狮子,那个老头悲惨的向我点头,而且和我说了很多话。
下一次,五月二十五号那天,中央公园便炸了。水池子旁边连铁狮子都被炸碎了。
在弹花飞溅时,那是混合着人的肢体,人的血,人的脑浆。这小小的公园,死了多少人?
我不愿说出它的数目来,但我必须说出它的数目来:死伤×××人,而重庆在这一天,有多少人从此不会听见解除警报的声音了……
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九日
(选自《萧红散文集》,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中描绘了日军暴行下重庆街面的多个场景,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的苦难生活。
B.文章中多次强调时间,突出了日军轰炸重庆的密集,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局势发展的紧张。
C.文章从街上游行写起,渲染了浓厚的抗日气氛,也借此交代了日军轰炸重庆的主要原因。
D.文章结尾写到死伤数字时,突出了作者不愿说出又必须说出来的矛盾,表达了愤慨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作者眼前的大瓦砾场中民众的哭号,与重庆被轰炸后街面的寂静形成对比。
B.本文叙述富有特色,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如两次对中央公园被轰炸状况的描述,详略得当,相得益彰。
C.文中细节之处不乏隐喻和象征。比如用怎么也“拉不倒的断墙”隐喻当时战火之中残破的中国,象征中国的坚强。
D.文中通过想象写了“疯狂的日本法西斯刽子手们”“满足”和“骄傲”的心理,形象地写出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8.本文不惜笔墨来描写穿蓝布衣服的老人,突出了其什么特点?有何作用?(6分)
9.本文题目原为“轰炸前后”,后被作者改为“放火者”。如果你是作者,请说明修改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范待制书
李觏
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韶哉喜事,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泽竭,蹄焉而道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
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今觏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朵,每朝夕进侧,则见发斑体腥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铼铜不畜,何路自达?遐方小郡,知己断绝。身无油脂,日就干腊。往时多事,勤苦成疾。今兹忧愁,益复发作。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
伏惟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长驱大割,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
(选自《四库全书·盱江集》)
【注】①范待制:指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待制,为侍从顾问之职。②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③大割: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B.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C.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D.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书,周制,三年大比一次,乡老和乡大夫等遴选贤能之士上书推荐给天子。
B.乌鸟之情,原指小乌鸦长成后能够反哺其母,后常以此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C.伏惟,叨扰求教,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
D.夷狄,古时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觏刻苦自励,胸怀大志。他从小奋发向学,崇尚圣贤,有安国济民之志,但却乡举不中,屡屡受挫,难以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B.李靓渴望被荐,难以遂愿。他早知道范仲淹举荐人才不拘身份,但未及拜谒,范却遭受贬谪,李觏借荐举寻找仕进之路无果而终。
C.李觏家境贫寒,力图改变。父亲早亡,母亲年老体衰,生活饥寒交迫,穷困潦倒,迫使李觏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来奉养老母亲。
D.李觏毛遂自荐,愿效其力。他深深敬佩范仲淹的报国忠心和坦荡胸怀,故不畏路途遥远、风雨寒苦,前往自荐,愿为其担事分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
(2)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
14.文末作者认为现在要招徕人才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十七夜对月旧居 韦庄
芳草又芳草,故人杨子家。青云容易散,白日等闲斜。
皓质留残雪,香魂逐断霞。不知何处笛,一夜叫梅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芳草开篇,写故人杨子长年漂泊在外,满院的芳草长了一层又一层,十分茂密。
B.颈联意境深邃,寄寓深刻,草间的残雪与行将消失的晚霞,传达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感受。
C.尾联以声结情,不知何处飘来《梅花落》的笛声,彻夜不息,引发了诗人浓重的思念之情。
D. 诗人故地重游,睹物思人,全诗描绘了故人旧居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16.结合全诗,对“青云容易散,白日等闲斜”二句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借孔明的房子来写自己的陋室;“__”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其中,用来渲染一种静寂寥廓环境氛围的是“_____”;用来渲染一种孤寂凄寒环境氛围的“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认为,小物有小物的凭借,大物有大物的凭借。比如“_______”,就只能拿芥草作舟;而蜩与学鸠不理解,所以对大鹏的行为提出"_____"的质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拓宽。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
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
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___①___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__②____外,其他人物虽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___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B.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C. 不仅对国家大势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D.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20.文中画线(2)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几十年前的因特网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我们都在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享受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成果,从而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工作生活品质。借助互联网,我们通过个人终端如手机系统、平板等链接,实现快捷的服务功能和控制功能,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内网系统、专网实现专业管理和内部管理,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 APP实现行业的定向管理和营销战略。
①___,但是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给我们也带来一些负面清单。在网络平台上,青少年有的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使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在不能玩游戏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严重的甚至会去违法犯罪。此外,网络安全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严重影响。__②__,攻击活动包括网络信息战、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防护方面包括信息安全防护和信息基础设施保护,防诈骗和防病毒黑容同等重要,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敏感信息是国家和企业安全防范的一项重要工作。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的变革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③___,不断学习,去伪存真,与时俱进,更好地利用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创造我们工作生活的美好明天。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佳姿态》(傅晓宁 作)
上述漫画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深挖该漫画背后的寓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017—2019年数据现实,生育率逐年微增”错误。)(3分)
2.C(A选项中“古今有识之士和所有国家都很重视发展人口”错误;B选项中“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说法绝对;D选项中“实施鼓励生育的积极政策,就能走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错误。)(3分)
3.D(材料二强调人口的重要性,A、B、C三项都强调人口的重要性,D项强调的是农业劳动的重要性。)(3分)
4.①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1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1分);②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1分),让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面临巨大压力(1分)。
5.①以清晰的论证逻辑开展论证。先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入,提出“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观点;然后纵横举例,论证观点;最后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2分)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开展论证。运用了引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让论证和说理更有说服力,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张本。(2分)
6.C(“也借此交代了日军轰炸重庆的主要原因”中“主要”错。结合小说写作的时间和北京可知,日军轰炸重庆不仅仅是因为街上游行,还因为当时四川是我国最主要的抗日基地之一,重庆在当时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从沦陷地区迁出的工厂都建在重庆,这便是日军选择主要对重庆进行轰炸的原因。)(3分)
7.A(“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作者眼前的大瓦砾场中民众的哭号”错,“大瓦砾场中民众的哭号”是作者看到尸体时想象出来的,并不是“眼前”实景。)(3分)
8.①突出了老人的平民身份,以点带面,写日本人轰炸下国人的苦难,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控诉。②突出了老人的善良品质,与法西斯的罪恶形成对比,控诉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暴行。③突出了老人年老体弱,胆怯无助,激起了读者对人民极大的同情与对敌人的愤慨。(每点2分,共6分)
9.①文章有多处关于火的场面描写,以“放火者”为题更契合文章内容。②“轰炸前后”只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放火者”蕴含着“我”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改为“放火者”,更为形象地刻画出侵略者的可憎面目,表达上更具文学性。③以“放火者”为题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从而揭露“侵略者”的罪恶。(每点2分,共6分)
10.D(3分)
11.C(“叨扰求教”错。伏惟,本义是俯伏思惟,伏在地上想,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3分)
12.C(“叨扰求教”错。伏惟,本义是俯伏思惟,伏在地上想,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3分)
13.(1)看待政治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或: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机会来匡正时弊)。(注意“阙政”“仇”“恨”“瑕秽”的翻译。)(4分)
(2)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或:怀着遗憾死去)。(注意“孤”“负”“伸”“抱”的翻译。)(4分)
14.①仕籍、俗化、赋役、兵守等内忧尚存,有待改进完善;②外患未除,边境不稳,异域外族还在骚扰对抗;③用兵、祭祀,助手、顾问等诸多方面都广需人才。(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李觏我是建昌南城人,已经二十九岁了。孩童时就喜欢做事,把考中进士作为自己的事业。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世俗文章,都很有可取之处。我不思考世道的盛衰,时代的拥护和反对,总是倾心于圣人的志向,将要凭借它来像尧、羲一样教化我们的百姓。看待政治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然而命运不好,不善谋算,动辄令自己遭遇挫折一蹶不振。连乡中长老推举贤能尚且不能名列其中,更何况是封爵受职呢?我孤独贫苦,无依无靠,载着自己的文章在大江南北游走。想要乘船破浪而川泽枯竭,想要奋蹄扬鞭而道路已尽。我曾经到京师游历,凡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文宗儒师,大多都请求拜谒了。只有您的名声,时间持续最久。在儒者中间商议,则又说您乐于了解士人,也有从平民身份而得到召见的。像我这样的人,或许可以归附于您。不幸的是没有等到我前来投靠而您已经因为言论而被贬谪。时代变化,世事变迁,最终没有遇到赏识我的人。我彷徨着回去,又在乡举中受挫(没能考中)。身体已病,力气已尽,仰慕喜爱朝廷,刚好您留在那片土地上,所以不以五百里路为远,冒着凄寒苦楚的风雨,前来您的房门下拜谒。
古代君子态度平易来等待自己的命运,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今天我,却孤独无
依地前来,就好像商人所做的事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是想到自己家世代贫穷困乏,自
幼孤独而无兄弟,母亲已年近六十,挨饿而没有田地耕种获得粮食,寒冷却没有桑蚕吐丝
织成衣服,每次早晚在侧服侍,就看见她头发斑白、身体瘦弱却只能吃着清淡的饮食,穿着粗布衣服。乌鸟孝顺之情,使我痛彻骨髓。王城方圆百舍,天门九重关卡,一分钱的积蓄也没有,有什么路可以使自己通达呢?身处远方小郡县,知己都断绝音讯。身上没有脂膏,一天天向一具干瘪的肉体靠近。从前事情太多,辛勤劳苦成疾。如今这些忧愁,更加反复发作。经常害怕医药饵食不能持续,忽然丧生。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皇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因为这些计较,不应再默默承受,所以我来到您的这里求职。
俯伏思量您凭借文学而成名家,把公正忠诚奉献给国家。上书进谏,对于母子夫妻之
间的事也没有什么隐瞒忌讳;在朝廷上与宰相辩论而言辞不能屈服,这说明您的志向是要
做一番大事。不久将要奉英明的昭示,回到皇帝身边,公允地评判人才,处理重大事务,
应当不会再因循守旧。然而现在这样,官吏名籍的簿册尚未清理,世俗教化尚未修明,赋
税劳役尚未一致,军队守卫尚未完善。外国的法度扰乱中原,少数民族的君主与天子抗衡。
军队迅速地向远方挺进长驱千里,杀割群牲以祭祀,所用之人不是一个就能完成的。亲信
咨询商议,怎么能缺少人才呢?渐渐地聚集人才,何不从今日开始?我虽然不才,也想充
这一人之数,难道不可以吗?
15.A(从后文“香魂”可以推断,故人杨子已经去世,并非“长年漂泊在外”。)(3分)
16.①这两句写空中的白云容易随风飘散,太阳在不知不觉间沉入地平线;②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营造出深邃隽永的意境,并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语言工巧;③既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感慨,更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17.(1)南阳诸葛庐 何陋之有
(2)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每空1分,共6分,有错别字该空不
得分。)
①雪泥鸿爪(丰功伟绩) ②精雕细琢 ③惟妙惟肖(每空1分,共3分)
19.D(3分)
20.该句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凸显留下的印迹之深,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采用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然后做出回答,凸显"觉醒"的必要。(4分)
21.在网络平台上,有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在不能玩游戏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去违法犯罪。(4分)
22.①信息时代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好处;②网络安全包含攻击和防护两个方面;③然而我们应当接受这种变革。(6分)
23.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评分参考:漫画要表达的是当代青年在卷和躺、顺从和反抗、主流和边缘之间反复横跳后,不约而同地开启了另一种可能:45°人生。也许这是他们步入理性的一个迹象,不是彰显自我,而是消除自我,融入更广阔的文化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