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课件(共11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课件(共11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20:48:29

内容文字预览

(共11张PPT)
基于问题的文言文教学——爱莲说
朗 读 节 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问题一:周敦颐为何独爱莲呢?
问题二:
“莲”和“君子”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何做,才能成为君子呢?
文中“莲”的特点① 从什么方面在写“莲”② “莲”与“君子”的关系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不为世俗所沾染,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外形
借物喻人—
借“莲”喻“君子”
问题三:这样的特点的莲,这样品质的君子,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请结合助读材料(1)将作者的行为与文中“君子”特点相匹配。
文中的莲的特点 从什么方面在写莲 莲与君子的关系 作者生平事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在环境 象征君子不为世俗所沾染,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外形 象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味 象征君子美名远扬,独立高洁 后人为纪念他立了专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内在气质 象征君子端庄严肃行为正直
问题四:作者爱“莲”,那又为何写“菊”和“牡丹”?
请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助读材料(2),完成下表。
时代 人 花 象征 处世态度 对文章中心的作用

周敦颐 莲 君子 表明中心
请你总结,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在解决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组一:
(1)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组二:
(1)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
组三:
(1)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组任选一句话,谈一谈是原文好还是老师改编的比较好?并说明理由。
这部分的问题解决,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白居易《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写了竹子那两个特性?
文中的君子有什么特点?
文章结尾是“墙头之草,随风偃(yǎn)之,时人皆喜而赞,惟君子不屑焉。 ”这句话的存在有什么作用?《爱莲说》
ppt出示:
选择导入,引出托物言志
问题:
① 有同学在质疑时,问:周敦颐为何独爱莲呢?——齐读课文,寻找原因。 (莲,花之君子者也。 )
②又有同学质疑,“莲”和“君子”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何做,才能成为君子呢?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表一中的①~③列的内容)
二、品析花语,感悟君子形象
文中的莲的特点 从什么方面在写莲 莲与君子的关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在环境 象征君子不为世俗所沾染,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外形 象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味 象征君子美名远扬,独立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内在气质 象征君子端庄严肃行为正直
小结:根据讨论填表之后,我们推测,作者是 “借花喻人”,作者借莲来喻那些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通达正直的君子。
③这样的特点的莲,这样品质的君子,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请结合作者生平,将他生平事迹与文中君子品行相对应。
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与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
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 1045 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触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
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
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立了专祠,并在祠后建了“濂溪书院”,书院内还挖了“爱莲池”。
文中的莲的特点 从什么方面在写莲 莲与君子的关系 作者生平事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在环境 象征君子不为世俗所沾染,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身居官场,未曾放弃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外形 象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攀附权贵 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味 象征君子美名远扬,独立高洁 后人为纪念他立了专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内在气质 象征君子端庄严肃行为正直 后人如此纪念他,与他的高尚品德分不开
小结:作者没有直接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他渴望成为“君子”的志向。而是将个人的“志”依托在具体的物上。也就是依托在文中的“莲”上,这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④那么明志之后,文中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它有没有结束?——没有。正因为没有,所以同学们产生了第四个疑问:作者爱莲,那又为何写“菊”和“牡丹”?
请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助读材料,完成下表。
(1)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值)数万者。”
(2)白居易《买花》:“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时代 人 花 象征 处世态度 对文章中心的作用
晋 陶渊明 菊 隐逸者 逃避现实的出世者 反衬
自李唐来 众人 牡丹 富贵者 追逐名利的入世 反衬
周敦颐 莲 君子 清廉高洁的入世 表明中心
成为君子, 既不能深陷于世俗的泥潭,又不能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应在二者之间,驻守自己的高洁情操。
到目前为止,请你总结,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在解决问题?——句子分析法、列表格。比较法。知人论世法。
那接下来啊,我将同学们的3个疑问,融合在一起,改编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思考,我修改了什么?
明确:①去掉了语气词“噫”“矣”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
②结尾调换了顺序,变成了菊——牡丹——莲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③结尾去掉了感叹号,变成了句号。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组合作一:小组任选一句话,谈一谈是原文好还是老师改编的比较好?并说明理由。
我们组选择①,通过对比,觉得原文更好。“噫”这个感叹词,读第一声,语调悠长,表现作者因为很少人喜欢菊花和莲花的忧伤和遗憾。“矣”读第三声,应该人很多,表达对世人偏爱牡丹这一现象的批判警示。而去掉了这两个虚词,就没有这种感觉。
我们组选择②,通过对比,觉得原文更好。
明确:前文按照时间顺序,由晋朝到唐朝再到宋朝。文章脉络严谨。但文章若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放在最后,是重“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的表现”,是抒发个人情感;
将“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最后,则是重“对竞名逐利的世态人情的批判”,是直指社会弊端。这样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很清楚了。
结尾的对牡丹的爱众多,才导致前面菊、莲的人比较少。形成了”孤独的原因,同时也表达出对这一人情、世事的慨叹与不屑。(先结果后原因)
我们组选③ 一叙,一问,一叹,语气多变,感慨良多。更能表达情感。
请同学来总结一下,以上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删减调换的字词句的方式进行分析。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在解决这一部分问题时,我们运用了增减调换的方法去阅读。
同学们,这篇课文学完了,考试的时候不会出现这一篇,那么请问我们学习他的意义在哪里呢?——学习分析的方法——从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中学会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对比阅读,强化教学重难点
白居易《养竹记》: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 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补充原文结尾,深思用意:“墙头之草,随风偃(yǎn)之,时人皆喜而赞,惟君子不屑焉。 ”
明确:作者托竹咏君子之志,表达了对君子意志坚定、正直不已等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 墙头草反衬竹崇高的君子风范。 “皆”与“惟”鲜明对比,突出了君子的高洁傲岸。
联系所学,培养精神追求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无数的仁人志士,选择将竹子种在自家庭院,同时也将一颗君子之种种在了自己的心中。 君子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似乎是神一样的存在,每一个人对君子本质的理解都各有差异。《爱莲说》学习单
小组合作一:
“莲”和“君子”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何做,才能成为君子呢?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表一中的①~③列的内容)
这样的特点的莲,这样品质的君子,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请结合助读材料(1)将作者的行为与文中“君子”特点相匹配。完成表一中的④
表一、
文中的莲的特点① 从什么方面在写莲② 莲与君子的关系③ 作者生平事迹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不为世俗所沾染,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外形
后人为纪念他立了专祠
小组合作二
作者爱“莲”,那又为何写“菊”和“牡丹”?请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助读材料(2),完成下表
时代 人 花 象征 处世态度 对文章中心的作用

周敦颐 莲 君子 表明中心
小组合作三:
将老师改编后的文章进行对比,选择一个方面,展开讨论,思考哪个更好,谈谈理由。
形式:
我们组选的是________(组一/组二/组三)
我们认为______________(原文/老师改编)的更好
我们的理由是
———————————————————————————————————————《爱莲说》助读材料
助读材料一:
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与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
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 1045 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 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触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
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
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立了专祠,并在祠后建了“濂溪书院”,书院内还挖了“爱莲池”。
助读材料二:
(1)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值)数万者。”
(2)白居易《买花》:“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