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党费》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党费》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9:3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党 费
王愿坚
学习目标
1
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
梳理小说的情节,注意叙述方式。
3
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4
把握情感主旨体会崇高的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汲取人生营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党费是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
交纳党费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一种表现。
它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给党组织以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
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
作者简介
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
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
他——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县人。少时在家乡求学。1944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宣传员、文工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记者、文艺千事、编辑室副主任等职。在战争期问,随军行军、作战,亲见许多英雄事迹。为了配合部队政治教育,曾写过一些小戏和演唱材料。
1954年3月 《解放军文艺》发表了他的报告文学《东山岛》。同年12月该刊又发表了他的小说《党费》。1956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同年他的小说集 《党费》出版。
此后他创作的《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一大批小说问世,使他瞩目文坛。《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
1974年他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 《闪闪的红星》,拍成电影上映后,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1977年,他连续创作了一组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作品,其中 《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善于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战斗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小说《支队政委》入选2022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知识链接: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文化大革命”(1966)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主要有三个:
歌颂,回忆,斗争。
即歌颂党,党的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时代,回忆过去的生活;
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
纵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作品中的小说人物集中表现为一个在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
故事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党费》这篇小说就表现了普通党员与普通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漫长而艰辛的革命斗争生活。
(一)《党费》故事原型:
1.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为了帮助山上没有盐吃的游击队,便组织群众腌了些咸菜,凑到一起,交给从山上来的人带走。不幸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巡逻的敌人,敌人把全村的群众聚集到一起,用枪威胁他们,要他们说出这件事的组织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容地站出来说:“是我!”
《党费》故事原型:
2.1944年,王愿坚刚参加革命,在一个老乡家里打“埋伏”,做了一个大娘的“大儿子”。家里没有东西吃,当时大娘揭开锅盖,把仅剩的两个地瓜面窝窝给了他,自己抱着才两岁的小妹妹到屋里去了。在王愿坚快吃完窝窝头的时候,忽然听到小妹妹哭得很厉害,进屋一看,只见大娘正从篓子里抓出花生壳子,嚼烂了抹到小妹妹的嘴里去。
《党费》故事原型:
3.1946年,王愿坚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见到过这样一位烈士,他那僵屈的手指上,密密地缠着手榴弹弦,为了记下他的名字,我翻遍了他的衣袋,只找到了核桃般大的一块窝窝头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一笔党费。”
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在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后来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最后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A项,“哄”应读“hǒng”;B项,“津帖费”应为“津贴费”;C项,“熨”应读“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连锅端:比喻全部除掉或移走。
(2)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3)锣鼓喧天:敲锣打鼓的声音响彻天空。形容激烈搏斗或热烈喜庆的景象。
(4)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5)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6)熨帖:(用字、用词)贴切,妥帖;心里平静。
(7)七零八落:形容零散、不整齐的样子。
(8)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A.眉开眼笑 B.眉飞色舞
例句:刚才还愁云满脸,见到妈妈后,她眉开眼笑了。母女俩兴奋地谈着,说到高兴处,她又眉飞色舞起来。
辨析:两个词语都是形容人高兴的样子;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偏重于满脸堆笑十分高兴的神态,而没有得意的意思。“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偏重于兴奋得意的神色。
(2)拐弯抹角 旁敲侧击
例句:党员之间开展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不必拐弯抹角,遮遮掩掩,当面说出即可;写这篇文章旁敲侧击,不利于同志之间的团结。
辨析:两个词语意思相近,很多情况下可以换用,只是“拐弯抹角”使用范围比“旁敲侧击”广。“A.拐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形容路弯弯曲曲;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直截了当。“B.旁敲侧击”,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从侧面曲折表达。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C项,“山高水长”,像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对象不当。
速读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子: 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 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事件。
发展:“我”与黄新成功接头。
高潮:“我”再见黄新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结局:“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概括情节
“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我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
“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3.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在开头便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
叙事顺序与叙述时间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引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情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平叙: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分类:把结局提前;把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采用倒叙的目的一般有三种: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黄新形象特点
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
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
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
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②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聪明机警,坚毅乐观。
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
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
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
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④热情质朴,无私赤诚。
借政委的介绍,交代了黄新作为农村骨干、“扩红”时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媳妇、长征后的军属这段生活史、成长史;“我”潜入村子时先闻其声,“扩红”时期的小调传出的是她的心声;接上关系后她对择菜群众的疏散,对窝棚破洞的交代,显出她干练的组织才能和高度的警惕性。
给“我”吃窝窝咸菜,表现她女性的细心和关怀。
领受任务,表明她坚持地下斗争的坚定态度。
临别时用两块银洋缴党费的细节,显出她对党的拳拳忠心。
再次会面时,她对女儿的哄词,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
和“我”接头时关于咸菜作党费的陈述,发生异常时的应变措施和对“我”的叮咛,都闪射出她的智慧和机敏。
在“我”可能暴露被抓的关键时刻,她当机立断,施出“调虎离山计”,用宝贵的生命掩护“我”,保住了山上的“中心县委”,“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的双关语,浓缩了她全部行为的思想内核和心声,一个在残酷的斗争年代义无反顾、为革命献身的女烈士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
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课文中关于“纽儿”的描写一共有五处:
①“我”第一次去接头,打量黄新家时见“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小孩睡在“地铺上”, 盖的是“烂棉套子”,足见其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新将自己的丈夫送去当红军;丈夫跟随毛主席长征前留下的银洋她硬是没动分毫而留作党费,其对党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②“我”第二次去接头时,“妞儿”刚拿了一根腌豆角“往嘴里填”就被母亲黄新“拿过来”,这衬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置儿女亲情于不顾,对同志、对党的赤胆忠心。
③危急关头,黄新交代“我”事情时提到了“妞儿”,交代完后,“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些细节,与黄新拿过“妞儿”正准备吃的咸菜完全不同,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关怀表现到了极致。“妞儿”衬托出了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性美以及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品质。
④危险过后,“我”“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这是在情节结构上呼应黄新先前对“我”的交代。
⑤见到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这里以政委对“妞儿”的疼爱,侧面表现党对黄新勇于牺牲的精神的高度肯定,以“妞儿”暗示革命后继有人,黄新对党忠诚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所以,“妞儿”这个人物形象是不能删去的。
文章中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运用笔墨较多,主要描写的对象,通常对文章主旨有直接作用,也是我们赏析和品读的主要对象。
另外,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常常被我们疏忽,其实他们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恩格斯曾倡导“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小说虽然对这些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1.文章中……(人物)有怎样的作用?
2.作者为什么要写……(人物)?
3.作者写……(人物)有什么用意?
4.文章的主人公是……,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了……?
常见题型
结构上:
1.对情节的作用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解题思路
内容上:
2.对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价值。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其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对环境的作用
交代、暗示环境。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而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
4.对主题的作用
丰富、深化主题。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总结
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①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1.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2.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探究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
【思考研读】
1.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2.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人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探究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
【思考研读】
这篇小说的结构有何特点?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
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文本探究 1
小说描写了女共产党员黄新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持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
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主题归纳
小说 主题 相同点 不同点
《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 《党费》 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塑造了以二诸葛和三仙姑为代表的落后愚昧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们的转变形象地说明了新思想、新风气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及胜利。
塑造了以黄新为代表的对党的忠诚与热爱的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顽强坚定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
通过女性的变化、觉醒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苦难与新生。
《荷花淀》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其间,人民的生活,人民的乐观精神 《小二黑结婚》消除封建迷信思想,建立新的婚姻观念。 《党费》公而忘私,以国家为先
【拓展1】
试比较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主题的异同
我们的革命先烈和前辈不但用生命和献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并且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愿坚
习近平主席说: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体悟一种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