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蜀相》
杜甫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猜猜他是谁?
谜底:诸葛亮
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
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谜底:杜甫
历史上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积极入世的思想: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坚定的人生信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达济天下的情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历史上的杜甫:
历史上的杜甫
杜甫画像的由来:
我们所熟知的杜甫画像,据传,是蒋兆和以自己为模特去画的。
单从这幅画来讲,艺术水平是相当之高的,素描的明暗和传统的线描结合得浑然天成,杜甫的孤寂与傲骨跃然纸上。他通过着力刻画诗人的面部表情,让人油然体会“诗圣”忧国忧民却又压抑无奈的心境,整个画面充满悲愤苍凉的色彩,难怪蒋兆和论自己的艺术不是“一杯人生的美酒”,而是“一碗苦茶”。
大家觉得像吗???
画家蒋兆和
蒋兆和画下的杜甫:
杜甫画像的由来:
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使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而诸葛亮为蜀国开创基业,挽救时局,无论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还是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都使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段时间,杜甫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著名的一首。
杜甫:不见李白的第N天,想他…
——摘自 粤团x漫友 广东共青团
杜甫和李白相遇时
杜甫32岁,李白43岁
当时李白已经名扬天下
而杜甫才刚在诗坛崭露头角
年龄和名声的差距
并不能阻止李白和杜甫成为忘年交
有将近两年的时间
他们一起饮酒打猎、到处旅游
杜甫:不见李白的第N天,想他…
——摘自 粤团x漫友 广东共青团
据统计
杜甫一生中总共给李白写了15首诗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透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参军的小官。
35至44岁仕途不顺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见面了。
35岁以前读书漫游
杜甫的人生历程: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5至44岁仕途不顺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三吏三别”等诗。
44至48岁战乱流离期
杜甫的人生历程: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48至58岁西南漂泊
杜甫的人生历程:
贰
文本鉴赏
《蜀相》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题为“蜀相”,为何却从“丞相祠堂讲起”?“寻”字表明了什么?
3.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题为“蜀相”,为何却从“丞相祠堂讲起”?“寻”字表明了什么?
3.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写祠堂是为了写人,一个“寻”字表现了诗人向往已久,急于前往拜访祠堂的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钦慕之情。
“柏森森”抓住了武侯祠外景色的主要特点,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渲染出一种肃穆的气氛,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意;同时,高大茂密的柏树也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这两句直承“蜀相"诗题,入题十分自然。
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①“自”是“兀自”、“徒自”的意思,“空”是“空有”的意思,这两个字是全诗的诗眼。
②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做伴的草木禽鸟也不解人事,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③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反向衬托)。
④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三联概括性地历数了诸葛亮的哪些生平事迹?
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之人,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能出将入相。如陆游,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因此必然会“泣泪沾襟”。
再次联系写作背景
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肆
深入探究
1.杜甫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凭吊诸葛亮吗?
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自况。该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同时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2.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闻一多说“杜甫是中国
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
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与李白、王维等诗人在浪漫的仙境
或空寂的山水田园之间实现个体的价值不同,
杜甫完全执着于人间,关注于现实,
不求个体的解脱,不寻来世的拯救,
而是将个人生活的悲欢
与天下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起来。
【时评阅读】重启后的春天,我们更需要读杜甫!
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认为:
杜甫是非常特殊的一类人,
与但丁、莎士比亚一样。
他在构建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方面,
比任何皇帝都做得更多。
仅称杜甫为“诗人”
实际低估了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他其实是一个“体现了整个文明情感
与道德感”的人物。
【时评阅读】重启后的春天,我们更需要读杜甫!
在一个价值混乱的转型时代里,
当人们普遍感觉为什么而活的人生意义被悬置,
人们难以找到坚定的精神依托,
群体陷入一种精神虚无之中,
又在无止境的嬉戏之中抵抗精神的空虚。
价值无所依傍之时,杜甫以反身而诚的方式,
将价值追求从外在事功转向内在心性,
追求自身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并将之视为个体生命存身的依据
和根本的价值根源。
这或许就是是杜甫在今天被需要的原因。
【时评阅读】重启后的春天,我们更需要读杜甫!
我们到底呼唤什么样的国家、社会;
最高公权力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执掌;
我们自身应该成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杜甫身上找到答案。
因为诗歌不是无意义的,
存在也不是无意义的。
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安身立命的能量。
教育家傅斯年说:“爱国有时不够,还须爱人。
【时评阅读】重启后的春天,我们更需要读杜甫!
安史之乱,生灵涂炭,无数人遭遇绝境。
在杜甫的诗歌里,我们看到了时代碾压下
无数如蝼蚁和灰尘般活着的个人,
他们悲痛、挣扎、渴望、期待,如此真实,如此触手可及。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杜甫有关,都与我们有关。
他写黑夜之后是黎明,“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这力量来自于杜甫心中的信仰,
来自他热爱的孔子、屈原、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感召,
来自他脚下站立的大地、不屈不挠的人民、
有灵且美的万物,更来自于内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时评阅读】重启后的春天,我们更需要读杜甫!
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