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亚非文明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秋·天津·九年级统考期末)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在茫茫沙漠的边缘,见证人间世态的变迁”。金字塔是
A.古埃及国王的宫殿
B.古巴比伦国王的宫殿
C.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D.古巴比伦国王的陵墓
2.(2022秋·天津·九年级统考期末)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如果我们要研究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埃及人的历史,需要借助的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字母文字 C.楔形文字 D.甲骨文
3.(2022·天津·统考二模)人类文明丰富多元。下列图片属于古埃及文明成果的是
A. B.
C. D.
4.(2022·天津河西·统考二模)在下列图片所示文明成果中,与其他三项所属大洲不同的一项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四羊方尊
5.(2022秋·天津河东·九年级统考期末)下面是古代亚非文明地图,金字塔文明出自图中(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6.(2022秋·天津南开·九年级校考期末)“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下列人类文明成果属于尼罗河流域的是( )
A.阿拉伯数字 B.金字塔 C.甲骨文 D.《汉谟拉比法典》
7.(2022秋·天津河北·九年级天津十四中校考期末)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 )
A.国王的无限权力 B.王权的逐渐衰落
C.国王的节俭爱民 D.古埃及经济的衰落
8.(2022·天津·统考中考真题)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9.(2022秋·湖南长沙·九年级校考期末)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
B.《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创立佛教
D.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10.(2022秋·天津·九年级统考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奴隶;还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这表明法典( )
A.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C.维护严格的种姓制度 D.维护全体居住者利益
11.(2022·天津·校联考一模)古代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河流息息相关。以下文明成果属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是
A. B.
C. D.
12.(2022秋·天津河西·九年级统考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产生于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13.(2022秋·天津滨海新·九年级统考期末)下面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横线上应该补充的内容是
文明名称:古巴比伦文明 出现时间: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 著名人物:汉谟拉比 文明发源地:________
A.黄河流域 B.古代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
14.(2022秋·天津河北·九年级天津五十七中校考期末)下列各项中,属于两河流域文明的是
①象形文字 ②楔形文字 ③《汉谟拉比法典》 ④巴比伦王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2022·天津南开·统考二模)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下列孕育了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A.海洋 B.河流 C.高山 D.沙漠
16.(2022秋·天津·九年级统考期末)古代印度社会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这种制度被称为( )
A.世袭制 B.种姓制度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度
17.(2022秋·天津河东·九年级统考期末)若要排练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短剧,以下场景符合史实的是
A.婆罗门在田地里辛勤劳动
B.首陀罗在主持祭祀活动
C.刹帝利命令军队出兵作战
D.吠舍在法庭上审讯犯人
18.(2022秋·天津河东·九年级统考期末)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著名国王。他成为教徒后曾经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这里的“法”指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佛法 D.《圣经》
19.(2022秋·天津·九年级统考期末)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创立于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3世纪
C.1世纪
D.7世纪
二、综合题
20.(2022秋·天津河北·九年级校联考期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摘编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一项与古代印度河一恒河流域有关的交流互鉴的文明成果。
(2)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孕育的法律文明成果是什么 依据所学概括这部法律的地位。
材料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成为古今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和纽带。
(3)请写出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列举一例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材料三 2019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等4点主张。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则发表“文明冲突”的谬论。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类世界的不同文明
21.(2022秋·天津滨海新·九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是古代某国的法律条文: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3次投入火中。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 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材料二 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法律条文出自古代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一,由高到低排列出上述四个阶层的等级。
(3)材料二这部法典的名称是什么 它是哪国的哪位统治者制定的 维护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 这部法典的世界地位怎样
(4)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古代文明有哪些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古代埃及的文明成果,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如果我们要研究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埃及人的历史,需要借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A项正确;英国是字母文字,古两河流域是楔形文字,古中国是甲骨文,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图片可得出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成果,C项正确;长城是中国的文明成果,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排除B项;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文明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代表,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文明代表,四羊方尊是古代中国文明代表,而古埃及发源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亚洲两河流域,古印度发于亚洲恒河、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发源于亚洲黄河、长江流域,因此与其他三项所属大洲不同的一项是金字塔。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据材料“古代亚非文明地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金字塔是国王或法老的陵墓,位于尼罗河流域,A项正确;B处属于两河流域,排除B项;C处属于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D处属于黄河、长江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B项正确;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文明,排除A项;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文明成果,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根据材料“在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说明古代埃及国王的权力逐渐衰落,B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埃及国王的权力逐渐衰落,“国王有无限权力”表述错误,排除A项;仅仅依据古代埃及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无法得出国王是否节俭爱民,也不能据此证明古埃及经济处于衰落状态,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A项符合题意;BCD项颁布在《汉谟拉比法典》之后,排除,故选择A。
9.B
【详解】依据材料“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可知B选项是对《汉谟拉比法典》历史价值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依据材料“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A、C、D属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B。
10.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它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奴隶;还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是奴隶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而《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不是全体居住者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就是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文明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A项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排除B项;C项是古印度的文明,排除;D项是希腊文明,排除。故选A项。
12.B
【详解】《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产生于古巴比伦,是国王汉谟拉比制订的。故答案选B。
13.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B项正确;中国的发源地是黄河、长江流域,排除A项;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人发明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制定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从而得出②③④说法正确,①说法错误,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两河流域文明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5.B
【详解】古代中国文明位于黄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兴起于印度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所以他们兴起的相同因素是河流,故选B;这些文明的兴起的相同地理因素主要是河流,与海洋、高山和沙漠无关,排除ACD。故选B。
16.B
【详解】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被称为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B项正确;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故ABD场景不符合史实,C场景符合史实。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熟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掌握四个等级的名称、包括的阶层和从事的职业。
1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阿育王信仰佛教,所以“法的声音”指的是佛法,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法律文献,排除A项;《荷马史诗》为希腊文学作品,排除B项;《圣经》为基督教经典,与古印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创始人是释迦牟尼,A符合题意;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不是公元前3世纪,B不符合题意;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1世纪创立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C不符合题意;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7世纪创立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1)成果: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加以改进后传播到西方,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2)成果:《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迄今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举例: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
(4)对待: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
【详解】(1)根据材料“《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世纪中叶,印度的记数法开始向西方传播,公元8世纪末传入阿拉伯国家,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改进后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或印度——阿拉伯数字,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
(2)成果及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一部成体系并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
(3)意义,根据材料“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成为古今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和纽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西方带来了各类物品,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引进了凿井技术,它促进了西部地区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举例,根据所学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可知,鉴真是唐朝德高望重的高僧,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传播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外文件交流。
(4)本题较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以及借鉴文明等方面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对待人类世界的不同文明我们应该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等。
21.(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2)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奴隶主阶级;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4)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统治者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法律条文出自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的最高等级,掌管祭祀;刹帝利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二等级,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三等级,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四等级,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3)根据材料二的“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出自《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统治者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名称。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条文、制定目的、国家、人物、地位。解答第四问需要认识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