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8课 土地的誓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8课 土地的誓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4:2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关键语句,品味表达效果。
3.在熏陶感染中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爱国热情。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土地的誓言》,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语言运用:熟悉以及掌握课后生字词,理解“挚痛”“泛滥”等词的深刻含义。
思维能力: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审美创造:知课文内容,感受到作者记忆中故乡的“美丽、丰饶、神奇、充满生机……”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想回到故园?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土地的誓言》,去听一听东北辽宁作家端木蕻良的炽痛的心声。
【了解作者】
端木蕻(hónɡ)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读准字音】
多音字
形近字
【形旁辨字法】  新鲜水(氵)果惹人垂涎(xián),怪诞(dàn)言(讠)语时时听见。
【理解词语】
【新课讲解】
1.如何理解“土地的誓言”这个标题
从文章内容来看,这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的那片热土发出的誓言,是作者对这片土地的一片痴情的表现。在文章末尾,作者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是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读到它,可以使我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阅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文章第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何作用
(1)结构:总领第一段。
(2)内容: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贬义褒用,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4.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思念家乡;
热爱、赞美家乡;
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5.第1段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
将白桦林、奔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铺陈排列在一起。
铺 排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即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6.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1)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 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思念
(3)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我的手印。 怀念 忧伤
(4)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 ……多么美丽, 多么丰饶…… 赞美
(5)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为解放故乡而奋斗的决心及对故乡被占领的愤怒。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7.“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8.“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是故乡在召唤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魂牵梦绕。这样写,可以使情感显得更加浓烈、深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家乡,表现的是单方面的情感,而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深刻地揭示出故乡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
9.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1)“这种声音”是故乡的召唤声。多次写“这种声音”强调了“我”对故乡的眷念之深。
(2)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是因为作者由大地深层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联想到自己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可见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是何等深沉。
10.“我”的“誓言”是什么?大声读一读,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11.为什么文章开头对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在后文“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中却改用第二人称“你”?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体现。文章开头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不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采用呼告的修辞手法,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深入探究】
1.本文体现了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请从不同角度说说本文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语言表达特点。
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将土地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选择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如白桦林、奔马群、蒙古狗、红高梁、黑土地等。
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如“在那田垄……在那稻棵……在那沉重……手印”等处。
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2.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段,作者常常回忆美丽丰饶的关东平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让“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到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3.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不同: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
【拓展延伸】
为什么古人用“桑梓”指代故乡
在我国古代,桑树、梓树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果实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叶、果、枝、根、皮皆可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可入药,木材轻软耐朽,可制作家具、乐器等。
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故常被古人用作薪炭。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的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常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
漂泊在外、客居他乡的人们在见到这两种树木时往往会顿生思乡之情,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拓展阅读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课后作业】
本文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使文章形成了连贯的、逐渐增强的语势,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沦陷故乡的眷恋。请你也运用排比的手法,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120字左右)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抒情,一是要了解排比的特点:
①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
②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
③语意相近或相关。二是要理解其作用:加大语言的信息量,使语言条理性强,节奏鲜明,富有气势,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