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孔乙己》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孔乙己》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20:52: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5.《孔乙己》同步练习
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得光彩熠熠,衷情侍候。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 shāng bā ,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chéng fēng pò làng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位家喻户晓的中国艺术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新潮老头”。
B.老人头发乱蓬蓬的,拖把布似的长发像是好多个月没有梳理了。
C.她一天到晚都在唠唠叨叨,像是被人招惹了似的。
D.对于别人的诽谤和诬陷,李存孝不容置疑,挣脱牛筋绳走下车。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B.《孔乙己》选自鲁迅写的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写于 1918年冬天,是作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C.清代科举制度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可以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
D.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孔乙己》属于中篇小说。
4.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B.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
C.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D.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
(一)课内精选阅读
阅读《孔乙己》(第4段、第6段和第11段),回答问题。
5.根据三段选文概括孔乙己的命运遭遇。
6.三段选文中,面对人们的嘲笑,孔乙己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目的各是什么
7.下面对第 11 段孔乙己是用手“走”到酒店来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手代替了脚的功用,可以用“走”。
B.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从沾满泥土的双手可见其遭遇之悲惨。
C.可看出社会对他的摧残和压迫是多么残酷。
D.用“走”说明孔乙己还能行走,还能继续装着清高,穿着长衫站着喝酒。
8.下列是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孔乙己是一个被排斥在社会主要阶层之外的多余人。嘲笑他是无害的,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
B.百无一用是书生,孔乙己不会经营牟利,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本事和特长。
C.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中的失败者,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评价标准下,在读书为功名的功利思想影响下,孔乙己是一个无能的弱者,自然是人尽可欺的。
D.孔乙己的迂腐的言谈举止,可笑的外形外貌,本身是滑稽而具有喜剧效果的。
(二)课外阅读与鉴赏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①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②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③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④贵族是什么 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 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 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⑤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系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⑥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⑦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选文有删减)
9.结合文中第①段和第⑦段画波浪线的语句,下列对标题“高贵的清贫”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高贵的清贫,是指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
B.高贵的清贫,是追求精神上高贵的清贫。
C.高贵的清贫,是指方志敏此时已经一无所有。
D.高贵的清贫,是指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为了明天不再清贫的清贫。
10.下列对方志敏形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方志敏在苏区身居高位,自己却一个铜板也没有,可见方志敏清正廉洁,甘守清贫。
B.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最后英勇被俘,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C.年轻的方志敏在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让苏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见他一心为公,心系百姓,是一个真心为民的革命者。
D.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11.(考点:文章选材)文章所选择的材料十分经典,请梳理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
考点指津:文章一定要围绕作者写作意图来选择材料,还要选择典型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可以深化写作意图,充实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就必须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看文章对这些人物或事件记叙了什么,描写了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考点:句子赏析)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语句。
考点指津: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结构作用、词语运用等角度来赏析,然后结合原句的句意并联系上下文综合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从修辞手法着手来分析句子的特点和含义。
作业分层三: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
学完本篇课文,班上掀起了学习鲁迅作品的热潮,请你也参与其中。
13.(知识点:对联)同学们将鲁迅作品整理成一副对联,下面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举世如野草彷徨,南腔北调,三闲二心,尽是可怜阿 Q 相;
独身向热风 ① ,故事新编,②_,总求不使死魂灵。
A. ①呐喊 ②朝花夕拾
B.①社戏 ②狂人日记
C.①故乡 ②朝花夕拾
D. ①呐喊 ②狂人日记
【解析】根据对联对仗格,①处应是动词,②处应是并列短语,且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反义词,然后联系鲁迅作品中二字带动词的作品和四字表并列关系的作品,A项最恰当。
14.(知识点:句子整合)一位同学准备将介绍鲁迅博物馆的信息编辑并发到微信群中,请你帮助他将下面各短句加以组织并整理成一个长句。
①鲁迅博物馆是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②鲁迅先生值得人们纪念和学习
③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④中国人民为此而建立了博物馆
15.(知识点:串联词)本次活动中特地举办了一次介绍鲁迅作品内容的环节,小杨同学介绍了《五猖会》,接下来将由小云介绍《孔乙己》,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
后附答案:
5.《孔乙己》同步练习
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得光彩熠熠,衷情侍候。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 shāng bā 伤疤,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chéng fēng pò làng 乘风破浪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一位家喻户晓的中国艺术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新潮老头”。
B.老人头发乱蓬蓬的,拖把布似的长发像是好多个月没有梳理了。
C.她一天到晚都在唠唠叨叨,像是被人招惹了似的。
D.对于别人的诽谤和诬陷,李存孝不容置疑,挣脱牛筋绳走下车。
【解析】“不容置疑”意思是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与句意不符,应换为“不屑置辩”。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
A.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B.《孔乙己》选自鲁迅写的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写于 1918年冬天,是作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C.清代科举制度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可以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
D.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孔乙己》属于中篇小说。
【解析】孔乙己》是短篇小说。
4.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A.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B.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
C.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D.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解析】A项是肖像描写,其余三项都运用了语言描写,C,D项还运用了神态描写。
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
(一)课内精选阅读
阅读《孔乙己》(第4段、第6段和第11段),回答问题。
5.根据三段选文概括孔乙己的命运遭遇。
答:孔乙己始终是他人取笑逗乐的对象;读书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从肉体到心灵都受到了无情的摧残,命运极其可悲。
6.三段选文中,面对人们的嘲笑,孔乙己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目的各是什么
答:第4段面对人们嘲笑其偷窃,孔乙己激烈辩白,甚至强词夺理;目的是在人前维护自己的清白和可怜的自尊。第6段人们嘲笑其不第,正戳中了孔乙己心灵的痛处。这是他无法辩白的。此时说出旁人全然不懂的之乎者也,更多的是在麻醉自己,缓解伤痛。第 11 段当人们嘲笑其断腿时,孔乙己已不十分分辩,苦苦哀求人们为他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此时他的生命之火已经极其微弱,眼看将被冷酷的社会摧毁,已无力再维护自己了。
7.下面对第 11 段孔乙己是用手“走”到酒店来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手代替了脚的功用,可以用“走”。
B.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从沾满泥土的双
手可见其遭遇之悲惨。
C.可看出社会对他的摧残和压迫是多么残酷。
D.用“走”说明孔乙己还能行走,还能继续装
着清高,穿着长衫站着喝酒。
【解析】此时的孔乙已已经被打残了,不能正常行走,只能靠四肢在地上爬到咸亨酒店,但是作者用“走”另含深意,体现出孔乙己此时身体和心理已经遭受到严重的摧残。
8.下列是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孔乙己是一个被排斥在社会主要阶层之外的多余人。嘲笑他是无害的,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
B.百无一用是书生,孔乙己不会经营牟利,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本事和特长。
C.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中的失败者,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评价标准下,在读书为功名的功利思想影响下,孔乙己是一个无能的弱者,自然是人尽可欺的。
D.孔乙己的迂腐的言谈举止,可笑的外形外貌,本身是滑稽而具有喜剧效果的。
【解析】本文塑造孔乙己这个形象是为了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反映了人性的冷漠, B项表述与文章主题无关。
(二)课外阅读与鉴赏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①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②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③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④贵族是什么 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 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 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⑤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系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⑥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⑦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选文有删减)
9.结合文中第①段和第⑦段画波浪线的语句,下列对标题“高贵的清贫”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高贵的清贫,是指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
B.高贵的清贫,是追求精神上高贵的清贫。
C.高贵的清贫,是指方志敏此时已经一无所有。
D.高贵的清贫,是指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为了明天不再清贫的清贫。
【解析】C项只解释了“清贫”,但并未指出“高贵”的含义,标题重在凸显方志敏的精神层面上的高贵。
10.下列对方志敏形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A.方志敏在苏区身居高位,自己却一个铜板也没有,可见方志敏清正廉洁,甘守清贫。
B.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最后英勇被俘,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C.年轻的方志敏在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让苏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见他一心为公,心系百姓,是一个真心为民的革命者。
D.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解析】“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分析错误,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意在突出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
11.(考点:文章选材)文章所选择的材料十分经典,请梳理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
考点指津:文章一定要围绕作者写作意图来选择材料,还要选择典型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可以深化写作意图,充实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就必须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看文章对这些人物或事件记叙了什么,描写了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围绕中心(高贵的清贫)选取了一系列材料,如:回顾所知故事、描述所见照片、回忆读书感悟、联想小说人物等等,材料丰富多样、有代表性。
12.(考点:句子赏析)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语句。
考点指津: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结构作用、词语运用等角度来赏析,然后结合原句的句意并联系上下文综合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从修辞手法着手来分析句子的特点和含义。
示例一:这个语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贵族是什么”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然后从三个方面予以回答,使读者对“真正的贵族”的印象鲜明而深刻。示例二:这个语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贵族是什么”的问题,强调了“真正的贵族”的含义,增强了语言气势。
作业分层三: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
学完本篇课文,班上掀起了学习鲁迅作品的热潮,请你也参与其中。
13.(知识点:对联)同学们将鲁迅作品整理成一副对联,下面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A)
举世如野草彷徨,南腔北调,三闲二心,尽是可怜阿 Q 相;
独身向热风 ① ,故事新编,②_,总求不使死魂灵。
A. ①呐喊 ②朝花夕拾
B.①社戏 ②狂人日记
C.①故乡 ②朝花夕拾
D. ①呐喊 ②狂人日记
【解析】根据对联对仗格,①处应是动词,②处应是并列短语,且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反义词,然后联系鲁迅作品中二字带动词的作品和四字表并列关系的作品,A项最恰当。
14.(知识点:句子整合)一位同学准备将介绍鲁迅博物馆的信息编辑并发到微信群中,请你帮助他将下面各短句加以组织并整理成一个长句。
①鲁迅博物馆是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②鲁迅先生值得人们纪念和学习
③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④中国人民为此而建立了博物馆
答:鲁迅博物馆是中国人民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
15.(知识点:串联词)本次活动中特地举办了一次介绍鲁迅作品内容的环节,小杨同学介绍了《五猖会》,接下来将由小云介绍《孔乙己》,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
示例:刚才小杨带领我们体会了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他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下面我们跟随小云去认识一位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走向死亡的读书人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