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7:52: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
教材分析
本课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揣摩音乐描述的画面,感受伯牙遇知己的喜悦。
3、结合资料袋,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和同学交流感受。
4、体会古人交友的传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理解展开想象,揣摩音乐描述的画面和感受伯牙遇知己的喜悦。
2、难点是感受伯牙痛失知音之悲,体会知己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法学法:
教法:“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点拨引导 ”法
学法: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渗透“读,思,练,悟”等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单、预习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师介绍《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在蓬莱山所作。
2、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设计意图: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先让学生置于美的音乐中,这种情景导入不仅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还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读”文,感知知音故事。
1、自由读,读通顺,读正确。
①师提示学生要仔仔细细读上三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一遍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节奏。
②出示文言文,指名读检查。
③出示重点句,正音。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破琴绝弦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读,重在正音。)
2、再指名读,读出节奏。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指导借助注释读准文言文的节奏。
3、齐读课文。
(二读,重在节奏。)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读通读顺,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大意。尤其是找到文中的一些关键句的意思,文义才能顺畅,朗读起来才更有情感。
三、悟情,感悟知音的心心相印。
(一)体会懂其音
1、在感悟中考核同学们的理解情况。由问题一:课文讲述的是谁的故事?及借助插图引入伯牙与锺子期配合的默契。
(板书:俞伯牙和钟子期。)
理解“听”:欣赏、鉴赏。
2、找出他们配合默契的句子。
3、理解句意。
4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音乐里描绘了什么?
指导想象音乐描绘的画面,并用不同的情感朗读。
(二)想象音乐中的其他画面。
伯牙的《高山流水》还描写了什么呢?仿写句子,两人对话。
A:鼓琴志在 。
B:善哉在乎鼓琴, 乎若 。
小结:高山流水也罢,清风明月也罢,只要伯牙鼓琴,钟子期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鉴赏和评价,这说明了钟子期很懂音乐。(板书:音)
(三)体会知其志
1、钟子期还从他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
预设: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理想,情操)
追问: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像泰山一样雄伟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宽广的胸怀。)
指导学生朗读。
2、师小结:这就是伯牙的心声呀,这就是伯牙的志向,他最喜希望别人听懂的就是这个。而钟子期听懂了,理解了。)
这就叫做——知音(板书:志)
(四)感受遇知音的喜悦。
1、伯牙终于高山流水遇知音,他的那颗心从此不再孤独,你能想象他此时的心情吗?
2、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呢?试用文言文小练笔。
善哉乎子期! 。
3、反馈。
4、出示伯牙原文所说: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小结:(板:心)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心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读懂文言文蕴含的意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听、想象画面,化抽象为具体,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并体会“知音”之要义,同时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因此启发学生借助文言文,自己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训练,既是理解和语用的需要,也是落实单元阅读重点的需要。
四、绝弦谢知音的荡气回肠。
师引: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遇知音,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他当即与子期结为异性兄弟,并约来年中秋相会,然而到了相约之时,他等来的却是子期冰凉的坟墓。(播放《伯牙悼子期》)
他悲痛欲绝,在子期的坟前,他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一曲终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学生齐读。)
1、说说哪里震撼了你?
预设:伯牙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琴震撼了我,那是一个琴师的心头宝啊。
……
2、追问:心爱的宝琴,热爱的音乐,他都放弃了。伯牙呀,这是为何呢?
预设:因为钟子期死了,从此没人欣赏我的琴声了,我心伤悲啊。
(擦去:音)
子期死,从此没人明白我的心意了,我心孤独啊。(擦去:心)
子期死,从此没人理解我的志向了,我心悲痛的。(擦去:志)
3、师引:子期已逝,知音不在,故伯牙“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擦知音。)
理解无足:没有值得。从“无足”二字,你读出什么?
预设:读出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悲痛,对锺子期的无比怀念。
……
师小结: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从“无足”二次我们还感受到他破琴的——决绝。这是伯牙对知音最好的记念,知音难觅啊。
设计意图:通过擦去板书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失去知音之痛,悲喜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感受知音之间的的情深意重。
五、千古传唱怀知音,培植知音情怀。
将伯牙与子期这对知音的故事置于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一次次引读,让学生,同时把背诵揉入其间。
师引: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后的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浏览一下。
引: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对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引: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的瞬间——
(方古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引: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引: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
出示全文,齐读。
引: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在无限向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让我们一起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为你的——知音,板书
寄予希望:尽管我们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
设计意图:将伯牙与子期这对知音的故事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知音的纯真友谊穿越千年不衰。通过层层引读,让学生沉浸于“斯人虽逝,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其二旨在渗透知音启示,擦去之音的幻灭感与重书知音的拯救感,让学生在心里形成一种巨大的生命张力,寻觅知音将是我们生命的永恒吟唱。还把背诵目标揉入其间。

方案二:
师:同学们,伯牙与子期这对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古书《列子》《吕氏春秋》等均为我们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人们也都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自己的知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千古名句,为我们见证了这样美好的情感,今后当你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也可以称他为——知音。(板书:知音)
师:最后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中,一起吟诵这篇《伯牙鼓琴》,铭记这份情深意重的知音绝唱!

六、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人听。2、搜集知音故事,积累有关知音的诗句。
板书设计:



俞伯牙 锺子期

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