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案】-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案】-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2 14:1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
本课主题
本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和文化自信三条为线索,教师通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浸润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聆听专家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剖析,从更多的角度思考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该单元主要着眼于中华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本课作为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与多元一体的内涵,也为第二课介绍其世界意义奠定了基础。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这三大子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我将其重构为一下五个部分:1.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 活动·寻找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5. 思考·谈谈坚持文化自信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知道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基本概况。学生抽象思维在发展,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师需要提供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进行学习指导。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史料概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背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素养目标:史料实证)。4.通过阅读史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5. 能通过展现图片、视频及相关文字材料,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认同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讨论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本课主要内容
1.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 活动·寻找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5. 思考·谈谈坚持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3张图片《东西方人眼中的孔子》,为什么孔子在东西方人的形象不同?进而引入新课 西方人眼中得孔子 中国人眼中得孔子 猜一猜图中的人物是谁? 通过孔子形象的图片对比,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新课的学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ppt展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格,请学生结合教材P2-P4文字部分,填写表格概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根据不同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同进而得出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回忆必修部分相关知识、史实提取信息,分析材料,得出认识。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得出认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展示PPT,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处世观等方面简要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宇宙观:天人合一;天下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社会观:以人为本、崇德尚贤;道德观:自强不息处世观:和而不同2.重点阐释“和而不同”“与天人合一”,进一步说明内涵五个方面的逻辑联系。 1.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2.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答案。3.厘清重要概念“和而不同”“与天人合一”并能运用概念解释问题。4.弄清这五个方面的逻辑联系。 1.结合教材,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三、寻找身边的传统文化 1.分享《东莞历史名人故事》,找一找东莞历史名人身上的优秀传统文化。2.分享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家(班里的学生家长)、抗疫英雄(学生家长)、父母和清洁工人等人身上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3、总结归纳身边传统文化的精神4.鼓励同学们去图书馆、历史名人纪念馆了解更多历史名人故事,汲取名人的精神力量。 1.通过真实的故事分享,让同学们浸润在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进而能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2.阅读史料,实地参观浏览名人纪念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通过对身边的故事分享,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聆听张维为教授关于《精彩的传统文化》的剖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聆听专家讲座 ,相互交流、归纳总结 聆听专家讲座,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史料实证的意识。
五、思考·谈谈文化自信 聆听专家讲座,思考如何坚持文化自信?1.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为何还要文化自信?2.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如何对待世界文化——仰视、俯视、平视。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4.坚持传统文化,听一听习主席怎么说 聆听、交流、讨论、思考。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通过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素养。
课堂拓展 1.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2019·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4.观看2021年感动中国,说一说他们在那些方面感动了你。 课堂练习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小结本课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中的第1课,由于本节课采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这一新教材,一课中容量极大,涉及到较多新概念且较抽象,上课的时间却极其有限,怎样在一节课的时间将问题和概念讲清楚,并进行家国情怀的涵养,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故将教材重构为五部分:1.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 活动·寻找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5. 思考·谈谈坚持文化自信第一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第二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详细讲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向学生厘清一些重要的概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第三部分:寻找身边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同学们分享东莞历史的名人故事和身边的平凡的人的故事,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下,增强文化的认同,第四部分归纳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学生结合讲座比较容易得出。最后一部分:“思考 谈谈坚持文化自信”,利用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的讲座,提出四个问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为何还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如何对待世界文化——仰视、俯视、平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持传统文化,听一听习主席怎么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动与点拨,对情感进行了升华。本节课的重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教学内容的深化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