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与日本关系
1.背景: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节。
(一)遣唐使来华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含义:
4.影响:
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
政治
文字
钱币
诗歌
孝德天皇
645年日本仿中国建立年号“大化”并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唐.开元通宝
日.和同开珎
床前明月光
疑われる上で霜
平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书简化得来
片假名是由汉字的偏旁部首得来
阿倍仲麻吕像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服饰
建筑
唐长安城
日本平城京
——唐与日本关系
1.背景: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节。
(一)遣唐使来华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含义:
4.影响: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资料记载,当时的遣唐使团船只其实很小…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终能侥幸抵达中国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其余的都成了这些成功者的“殉葬品”。
旅途如此艰辛,遣唐使为何还要前往中国?有人认为,遣唐使“把中国搬到了日本”。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影响:①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字、典籍、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时日本向中国学习的特点?
材料一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特点:①主动学习中国、模仿中国;
②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人员素质高。
材料二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前后派遣十多批遣唐使,每次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新冠疫情爆发后,湖北省收到了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捐赠的物资,在物资的包装箱上,都印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
这句话被视为中日交流的象征。
大概在一千三百年前,崇敬佛法的日本长屋王制造了上千件袈裟,布施给唐朝的众僧,袈裟上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鉴真和尚听闻这句话,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二)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6次东渡;754年抵达日本。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
2
3
4
5
6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754年,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
(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2.鉴真有何贡献?
百折不挠的精神
1.鉴真身上具有什么精神?
①带去大量书籍,弘扬佛法,使日本的佛教走向正轨
②带去大量的药方,帮助辨别药物,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③利用“干漆法”雕塑工艺铸造许多佛像,在雕塑艺术上留下宝贵遗产
④设计唐招提寺
赠招提寺
郭沫若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已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为日本著名古寺,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完成。整个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
(一)遣唐使来华
1.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①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字、建筑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②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
2.影响:
(二)鉴真东渡
①在日本传授佛经及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②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1.时间:
2.目的:
唐玄宗时期
传授佛经及中国文化
3.影响:
——唐与日本关系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朝鲜半岛)
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②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③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1.背景:
2.目的:
3.表现:
4.影响: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唐朝的制度、文化对新罗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促进唐与新罗之间的友好交往。
崔致远,被当今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诗文代表作有《桂苑笔耕》。
三、玄奘西行
1.背景:
2.时间:
3.目的:
——唐与天竺关系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唐太宗贞观年间
求取佛经
当时,随着佛教在中土传播,由于对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说。为了进一步了解佛学原著,玄奘决定亲自去西行取经,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探求佛理
凌山
山谷积雪,寒风惨烈,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那烂陀寺
曲女城法会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1.背景:
2.时间:
3.目的:
4.路线:
5.贡献(影响):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唐太宗贞观年间
求取佛经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那烂陀寺(丝绸之路)
①带大量佛经回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②《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玄奘西行
——唐与天竺关系
玄奘回国后专心致志地翻译佛经。历时近四年终于将号称镇国之典的600卷的《大般若经》翻译完成,此时他已65岁,已经察觉到身体的衰弱。他多么想在晚年译出更多的佛学经典传于后世。但不惧英雄末路,惟惧英雄白头,之后不久一代高僧玄奘圆寂。
在他回国的19年间,共译经75部,1335卷。
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和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有什么不同?
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请填写下表,对比两件事的异同。
事件 内容 时间 人物身份 目的地 是否 归国 出行的主要目的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唐玄宗
唐太宗
日本
天竺
吸收先进文化
弘扬唐朝文化
未归国
归国
僧人
僧人
相同点:都是唐朝僧人;
都为唐朝对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都为了完成使命历尽艰辛;
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玄奘西行
唐
西行天竺
东渡日本
太宗
玄宗
玄奘
鉴真
取《经》
传《经》
鉴真东渡
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中外交流;兼收并蓄;双向交流。
材料一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钱文忠
材料二 轻舟浮渡,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 ---夏承焘
(1)材料一中“伟大僧人”指的是唐朝哪一历史人物?他“求知”的佛学最高学府是什么?记载他游历经历的文献名称及作用?中国处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该皇帝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繁荣局面?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他给传入国带去哪些“道艺”?
(3)根据上述史料主旨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围绕史料,体现主题,论述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观点:玄奘和鉴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作出巨大贡献
论述:唐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呈现出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去奘西行求取佛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不畏艰辛,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朝时,大食(阿拉伯)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40多次。大食商人来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不少在唐朝定居,有人还在唐朝廷中任职。他们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当时长安、广州等地都修有清真寺。
知识拓展
大食人俑
非洲黑人俑
东罗马金币
唐朝与阿拉伯地区、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补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法律完善),珍(繁盛)国也,常须达。
材料二: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材料三:
①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根本原因)
②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海陆交通发达
补充:唐朝的对外交往频繁有何影响?
①唐朝先进的文化向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周边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②唐朝兼收并蓄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补充: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③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②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①文化交流有利于各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1.“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2.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
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D
B
3.“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
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
B
4.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5.“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
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
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 )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雅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B
A
6.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
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王昭君出塞
7.有一位新罗人(今朝鲜半岛人)曾经在大唐
留学,科举及第,还曾经在扬州为官,是韩国
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
为韩国文学的开山鼻祖,具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
他是( )
A.崔致远 B.晁衡 C.马可·波罗 D.阿倍仲麻吕
A
A
8.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9.材料: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
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
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
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据材料,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答:①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
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和贵重奢侈品为主。
②原因:地理环境影响。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