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三单元写作教学
人物评论
人物评论赏析
走进历史人物——李清照
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一瓣摇曳在动荡的北宋,一瓣在南宋的哀怨中飘零。
历史注定她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否则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柔情劲经南北宋朝,又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才情遮掩文坛墨客。
一介草民,惟求安。
风雨过后,不变是动荡。历尽了颠沛流离,何尝不愿安宁?却是世事难料,却是兵败马乱,即便如此,安逸的生活可以不要了罢,珍世的古董可以舍弃了罢,可家呢?不论家,国已逝,家何存!留下的,唯有一刬的哀怨与心酸,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一名青衿,惟求清。
清淡的生活是多少迁客骚人的追求啊,却终于被现实大海重重拍下。面对残阳秋水,晚秋落叶,诗人的苦闷,身处异乡的孤寂,也散落在水面,晕开思念的涟漪。女人花映在水中,水滋润了花,水却因她的思绪而惆怅,为她的柔情而妩媚。
一缕轻衫,惟求静。
才情缀满了一缕轻衫,但她终究还是一名女子,有血有肉,柔情似水。她与赵明诚明明相爱,却是天人相隔,是源于当时无情的乱世啊,才会让他们的爱情这般悲凉!这又是一个何等坚韧的女子,悲怆使她柔肠万断,她却化作细语追忆自己的爱情,然而,这柔丝般的细语又怎能载起她千钧的伤痛?
面对残香断酒,面对物是人非,面对绿肥红瘦,柔弱的女子要如何抵撑?只能以泪筛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恐怕连蚱蜢舟也载不下罢,既然载不下,那就忖度着旧梦,让泪滴下,滴在对国仇家恨的悲愤中,滴在对赵明诚的思念中。
女人花飘落了,镶在水面上,流水洗去了岁月的光华和铅华,变的是岸上风雨,垂柳芭蕉,不变的仍是东流水。
春花秋月,年年月月依旧,还有惆怅也依旧。纵使没有了风横雨狂,不再乱红纷飞,然惟有一丛芳草,蜂蝶纷舞里,年年月月爱与恨俱长。
梅落花香,花逝人叹,千古的情愫,留于后人咀嚼。
人物评论,从广义上讲,是对历史、现实中的人物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论。狭义则是指文学批评中对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讲行评论。
对人物的评论,焦点集中在人物的形象、品质、思想、成就、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等方面。从人物的言论、行为中品味其思想内蕴,品评其人格;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心路历程中探源究根,梳理其思想的脉络及其形成原因;从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中评价其历史地位、成就、贡献。
评论要注意站在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来分析,尤其是对待历史人物,不能用今人的眼光来审视,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否则将会影响对人物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一、方法指导
(一)熟读作品,占有材料
阅读是评论的基础。必须真正掌握书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子里得先有人物相关情节的储备。换句话说,要对整本书或整本书中的人物、事件有一个整体感知。可以在读完整本书后,对主要人物及其各自对应的主要情节做一个梳理。
(二)利用材料,写作评论
人物评论,对人物的叙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评论中的“叙”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该人物相关内容,或是复述,或是节录。评论,重在一个“评”字。叙只是手段,评才是目的。在评论时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结合,既有自己的观点,又有作品中的人物材料;分析和评论结合,既有对材料的分析,也有自己的理性观点。
1、结构思路
基本模式:引——评——析——结
引:简要引述原文
评:评论,提出观点
析:结合材料,叙述举例,评论分析
结:重申论点,总结性评价
水边的女人
看见西子浣沙的涟漪,望见貂婵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 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
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 保持着那永不失去真彩的灵动。“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引)
水做成了女人,宝玉如是说。你就如那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评)
于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水边,你写下了《葬花吟》;水边,你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也许,你又感怀身世了,面对那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了随波而去的落红,你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成了你感情的承载,载着水做的女人的眼泪,流向远方。
但贾府并不是一个任水自流的地方,你觉得你在被束缚,被一堵堵围堤挤压着,仿佛就要成为一潭死水。 你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
海棠诗社或许就是一次吧。当你写下“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时,你的灵动已无法更变地展现在那一尺白宣之上。然而,李纨却依旧把胜者的皇冠戴在了那个只会写“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宝钗头上。不置可否,宝钗用她特有的淑女风范展现了大家闺秀自重与懂事,而黛玉,你又输在何处?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月窟仙人缝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试问你输了吗?没有,恰恰相反,你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为什么碧蓝的清池不会改变它的颜色?智者乐水,欣赏的就是它的灵动与矢志不渝的心志。(析)
黛玉,你总是在这么抗争着,为着你的初衷,也为着你不变的灵气。也许,你已经头破血流,也许,你带着那一丝不可遗忘的悔憾辞世,然而,如水,如你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灵动与不可变更的志气。面对封建的枷锁,你选择了水,洗一身清洁,染一池灵动,追一方梦想。
汝——水边的女人……(结)
2、主体部分方法例举
(1)细节评出人物个性
人物的个性往往通过诸多细节表现出来,人物评论就要抓住这些细节做文章。不一定要品评多少细节,但一定要评出最能体现人物个性风采、最能反映人物命运的细节,从中挖掘人物的不凡之处。
示例:下面文段对平儿的几方面细节进行了评论:
凤姐管理贾府上下,周全的身后是忠心耿耿的平儿。聪慧的平儿对贾府内大大小小的事情,无一不谙熟于心。一旦凤姐一时想得不周全或做得不妥的地方,平儿总能从旁悄悄指出,有着不同一般的格局和气象。如此美丽、聪慧的平儿,也难怪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会把她错认成凤姐。
刘姥姥错认平儿的细节被作者解读为其具有凤姐一样的管理能力,突出了平儿不同一般的聪慧。
(2)对比评出人物特色
如何抓住人物特点,对人物进行准确的定性,是人物评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借助同类和相似人物的类比,或借助不同甚至相反人物的对比,从而更加鲜明地突出人物的特质。
示例:下面文段是如此评论《红楼梦》中的平儿的:
她既是贾琏的爱妾,又是凤姐的心腹,在旁人眼中本就是水火不容的两个角色,却在平儿的掌控中,出乎意料地和谐。如此微妙的角色,可不是一般人能扮演好的。处于贾琏与凤姐之间,她固然不能表现得过于强势,但是难道她只需一味地摆出一副柔弱的姿态吗?不,那样她只会十步难行,她总能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她也不断地用行动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
将平儿置于贾琏和凤姐之间,将平儿与一般人不一样的特质呈现出来,评出了人物不同一般的秉性。
(3)多角度评出人物全貌
人物评论应该辩证客观,对人物的分析可以使用二分法,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切忌“一条道走到黑”,应从主要特点和一般特点、正面特点和反面特点等不同角度加以评判。
示例:下面文段是这样归纳平儿这一人物形象特点的:
喜欢平儿的人,认为她真诚善良,毕竟贾府上上下下提到她,无一不露出赞赏的神色;可是不喜欢平儿的人,则认为她奴性十足,毕竟她对那些所谓的主子们缺乏反抗的勇气和意识。但不论怎样,聪慧如平儿,忠诚如平儿,谦和如平儿,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为我们在人生低迷之境中提供了一个学习榜样。
文字在评论平儿的时候,没有通篇夸赞平儿,而是借助他人的理解分析了平儿奴性的一面,但同时客观地看待其好与坏,提出汲取其好的一面以之为榜样,这样就既全面评论了人物,又不会浩成混乱,可谓主次分明。在对人物进行辩证评论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联系现实,赋予其现实意义,这样的人物评论才更有生命力,更有说服力。
3、评论观点要明确、集中
写人物评论时,观点一定要明确、集中。
评价人物要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来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罗列一大堆人物特征,结果一个都没说清楚,既没有明确的观点,又没有深刻的见解。
集中一方面的特点深入分析,真正联系原文相关情节,把观点写清楚,更好地品评人物本身。
4、语言表达
评论本质上是议论文,语言要有逻辑性,有说服力。
评论是说服教育人的,为增强其可读性和感染人、吸引人的效果,就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性。语言必须流畅,不能重复啰唆、拖泥带水。
同时切忌板着面孔教训人,要给人以亲切感。
二、作文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对人物作出评价。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屈原、苏武、秦始皇、李存勖等几位历史人物,请深入阅读文章,把握他们的生平经历,理解其人生境遇,然后中选择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写一篇人物评论。
活动:习作展示与修改
1、优秀的学生习作进行课堂展示,与大家分享。
2、选择一篇问题习作进行集体修改,师生共同参与,最后完成习作升格。
例文展示:
香草美人的千古绝唱
茫茫的江水,一袭白衣,披散的头发,一个苍凉的背影在如血的残阳下愈显孤独,江水呜咽,美人纵跃被定格为镌刻历史的永恒画面。
香草美人把对楚王、楚国、楚民的大爱写进《离骚》,“上称帝菩,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实则是写给怀王的情书,他与怀王的轰轰烈烈的恋爱,终究是错付了。屈原对君主的爱热烈而坦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样的美人,何国不容?何君不爱?但他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与楚国共存亡,涌入江水,却终不忘这橘生南国啊!屈原对楚国的爱含蓄而深沉从小屈原立志为民着想,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他在所不辞。太史公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忧愤不平的忧郁里全都是对人民的担忧啊!屈原对楚国人民的爱永恒而细腻。山鬼不语,世人号啕,天地可见,屈子之爱可与日月争光也。
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后皇嘉树,橘徕服。受命不迁,生南国分。深固难徙,更壹志。”这一管竹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滤。衣袂翩翩,猎猎风中之人又怎会随其流而扬其波?喝清露,食菊叶之人又怎么会鋪其糟而啜其璃?一块洁净的玉,怎么会让自己的身体沾染污秽,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虽九死其犹未悔。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揆昔观之,如果没有屈原、苏格拉底、林觉民等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人类的精神柱碑又何以存在?他们的牺牲与对真理热切的呼告犹如天籁,在无垠的时空隧道中永远穿行,拨动人们的心灵。
从左徒到囚徒,从郢城到汩罗,屈公之心为君而生,为国而搏,为天下而奔!却终绝笔《怀沙》,魂归汨罗,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悲哉,风雨一生!
痛哉,多情一生!
壮哉,九死未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