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秦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1 09:2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秦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下列最能体现“秦之私"”的是( )
A.自称“始皇帝”
B.创建三公九卿制
C.王位世袭发端
D.地方全面郡县制
⒉.秦朝在郡、县之下设乡,乡里设置有秩、三老和游徼等基层官吏。"有秩"是一个乡的总负责人,三老管教化,游徼管司法治安。其中,三老最为重要,它由一乡之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通过教化,教导人民遵守法律,安分守己。这表明秦朝( )
A.重视教化地方百姓
B.实行外法内儒政策
C.地方机构分权制衡
D.基层官吏奉公守法
3.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味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 )
A.强调了唐朝宋朝以来科举制度的利弊
B.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
C.说明了儒家思想兴盛繁荣的客观影响
D.阐明了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利弊
4. 《苟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D.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5. 秦朝时,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形成相关建议并向皇帝提出,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做出决定。这一制度设计反映了秦朝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朝廷决策的审慎
D.官僚制度的形成
6. "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日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这段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B.秦始皇统—货币
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 据研究发现,秦朝官员的分布大致还是"“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即大多是战国时秦国故地的人出任将军领兵打仗,而文官防了秦国本国的贵族外,还有大量来自原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这表明秦朝
A.军功爵禄制已名存实亡
B.贵族阶层队伍日益壮大
c.严格防范六国复辟势力
D.官员选拔地缘特征明显
8. 有学者提出:“秦时还有另外一种制度,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以下与该学者观点无关的是
A.该制度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该制度下属邦拥有—定的自治权力
c.该制度反映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因时而变
D.该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9.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上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
A.注重构建政治伦理秩序
B.强调君权至高无上
C.采纳儒家思想维系统治
D.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10.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11.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上会稽山,祭大禹,命李斯立《会稽刻石》。刻石上有∶禁止寡妇改嫁,提倡寡妇守节,男女都要洁身自好,保护—夫一妻制等内容。这反映出秦朝
A.通过整治社会风气来维护统治
B.强化政治认同来巩固统治
C.开始调整治国思想
D.提倡儒家伦理道德.
12. 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13.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了统帝国的层级体系,其目的是层层汇集信息,使皇帝能够成为信息的集大成者。然而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层级体制上的官僚有向上传递信息的义务,却没有相应的动机,使真实信息的向上传递不是层层递增,而是层层递减。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基于
A.层层汇报信息的集权体制违背了时代要求
B.进行适度的信息遮蔽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按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忽略官员文化素养
D.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稳定发展的需要
14. 秦代存在"故地"与“'新地"的划分,并采取差别式管理。秦末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秦将章邯以东郡为根据地镇压起义。西汉初年,天下格局恢复东西对峙局面。汉文帝重新设置东郡,掌握了压制关东诸侯王国的地缘优势,从而保障了汉廷的政治安全。这说明
A.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B.郡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
D.秦汉时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
15.《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材料二︰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根据材料一,“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 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 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2)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 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3)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出来二中结论二的合理性。
1.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结合所学可知,嬴政自称“始皇帝”,体现其私,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之公,排除B项;启登上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排除C项;全面推行郡县制是秦之公,排除D项。故选A项。
2.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三老最为重要,它由一乡之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通过教化,教导人民遵守法律,安分守己"可知,秦朝重视百姓的教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外法内儒,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重视百姓的教化,不是地方机构分权制衡,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民众的贫穷、愚味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结合中国古代史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造成民众的愚昧,另一方面又巩固了统治,B项正确;古代中科举制一般情况下谈的是积极作用,近代才涉及其弊端,排除A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C项;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跟民众的愚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可知,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A项正确;材料与丞相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皇权制,排除C项;材料与太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形成相关建议并向皇帝提出,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做出决定,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反映了秦朝朝廷决策的审慎,C项正确;由材料中皇帝裁度可知,皇权并不削弱,排除A项;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指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廷议制度也是官僚制度的表现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答案】B
【详解】根据“中一国之币为二等"可知是统一了国内的货币,所以记载的应该是秦始皇统一货币,B项正确;文献记载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不是商鞅变法、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官员中,武将多是秦国故地的人,文官有大量来自原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可见秦朝官员选拔地缘特征明显,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军功爵禄制这种选拔方式名存实亡了,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说“贵族阶层队伍日益壮大”,排除B项;秦国任用了原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并不能体现“严格防范六国复辟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
8.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这一制度没有发生变化,C项错误,符合题意;“..……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可以得出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属邦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以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9.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以忠为干,慎前虑后"可知注重构建政治伦理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至高无上,排除B项;秦朝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
11.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禁止寡妇改嫁,提倡寡妇守节,男女都要洁身自好,保护一夫一妻制等内容""可知,反映了秦朝建立后进行的移风易俗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通过整治社会风气来维护统治,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政治认同”,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开始调整治国思想”,排除C项;
秦朝奉行法家思想,而且材料中的举措的目的是通过整治社会风气来维护统治,而非提倡儒家伦理道德,排除D项。故选A项。
12.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层级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在实际实行中,真实信息的向上传递不是层层递增,而是层层递减。结合所学可知,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因此官员向上传递信息的时候会递减。由此可知,材料中现象出现是基于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稳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层层汇报信息的集权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排除A项;进行适度的信息遮蔽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按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3.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层级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在实际实行中,真实信息的向上传递不是层层递增,而是层层递减。结合所学可知,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因此官员向上传递信息的时候会递减。由此可知,材料中现象出现是基于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稳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层层汇报信息的集权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排除A项;进行适度的信息遮蔽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按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答案】B
【详解】秦末,章邯为平定新地即原来六国地区的叛乱,将东郡作为根据地,西汉时期,汉文帝为结束东西对峙局面,重设东郡压制关东诸侯王国等做法,表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
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与秦代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不符,排除C项;秦汉时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说法绝对,且与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答案】C
【解析】【分析】据材料“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可知形成共同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据材料“远迩(近)同度(法度)”可知秦朝重视法家而不是儒家,故A项错误;据材料“迩(近)同度(法度)”可知宣传的法家的思想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统一全国的思想而不是体现皇帝在国家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反映了统一背景下秦始皇制定了共同的行为规范。
16. (1)【答案】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2)特点: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
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3)说明: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