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1.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中央文件"严禁农业贷款“"抑配°(强制摊派),但地方仍普遍存在以“自愿"之名强行配额的现象,部分地方官吏甚至把“中央文件"规定的20%的利率擅自提高至30%或40%。由此可推知,王安石变法()
A.触犯了豪强的利益
B.重视消除官场腐败
c.难以赢得民众支持
D.大量使用实干人才
2.宋代的政治制度,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也就是说,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目的是使职官与“差遣"制衡
B.旨在削弱宰相的权力
C.体现了以小制大的政治智慧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 .市易法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有人认为,“(市易司)赊贷之法,诱不肖子弟破其.……..尽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由此可知,市易法()
A.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
B.减少了政府收入
C.损害了中小商户利益
D.平抑了市场物价
4.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5.据统计,两宋时期私人藏书家700余人,是周至唐五代千年左右藏书家总和的近3倍,其中藏书万卷以上者达200多人。这现象说明两宋时期( )
A.市民文化繁荣
B.科举制提高了文人素养
C.崇文之风兴盛
D.印刷技术水平达到顶峰
6.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导致统治集团分裂加剧,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
B.中央集权未能加强
C.重经济改革忽略了政治改革
D.加重了人民负担
7.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
A.促进阶层流动
B.强化中央集权
c.推动教育发展
D.加强思想控制
8.有史书称宋代"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这表明宋代()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B.文官缺乏从政经验
C.政府行政管理弊端颇多
D.国家财政极度困难
9.宋神宗时期,改革科举制度,规定:太学中"“"学行卓然尤异”的优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即可免试直接除官;次等内舍生则免省试,径赴殿试;下等外舍生则免发解试,径赴省试。此项改革措施( )
A.否定了官员子弟科考特权
B.凸显了学校在科举中的核心地位
c.完善了科举考试选拔程序
D.一定程度上偏离选官制度的趋势
10.宋朝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行政权、兵权、财权等的"祖宗家法"∵包括崇文抑武、守内虚外、限制宦官外戚等.还包括士大夫根据政治需要对此进行的各种解释。宋代的"“M祖宗之法”( )
A.杜绝了决策中的错误
B.有利于巩固王朝统治
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阻碍政治制度的革新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唐尚书省机构很完备,秦汉以来,三公九卿所掌管的军政事务,大体上都已并入尚书省。在尚书都省总管下,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军政大事。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室、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又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中枢文书行政的前三个层面都是依托于差遣性的职衔。而三省制的框架主要是存在于行令的程序之中,即文书流转和签署的环节,在前两个层面,三省不发挥作用。
——摘编自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
答案:
1.【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但地方仍普遍存在以‘自愿 之名强行配额的现象,部分地方官吏甚至把·中央文件'规定的20%的利率擅自提高至30%或40%”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甚至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因此难以赢得民众支持,C项正确;材料信息表明王安石变法被部分豪强地主用来获利,排除A项;“消除"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王安石变法存在一些弊端,并不是强调使用实干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的政治制度,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帝别敕'差士….…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可知帝为了削弱官员权利,设差遣,是为了加强皇权,D项正确;使职官与“差遣”制衡不是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并不只限于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以小制大,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详解】根据”(市易司)赊贷之法,诱不肖子弟破其...….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可得出市易法会诱导人们去借货,导致家破人亡,因此损害了中小商户利益,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排除A项;市易法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D项不是市易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详解】根据"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可得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强制的现象,官员从中获利,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项正确;青苗法可以增加收入,排除A项;青苗法与加强对农民管理无关,排除B项;C项与青苗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详解】宋代藏书家增加,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重学之风盛行,崇文之风兴盛,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举制提高了文人素养,排除B项;
宋代藏书家增加,这和印刷技术水平提高有关,但“达到顶峰"表述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导致统治集团分裂加剧,"可知王安石变法重视经济改革,冲击统治阶级利益,导致失败,C项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与题意关系不大,排除B项;一定程程度上加大人民负担,与题干涉及原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并结合所学可知赵匡胤的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排除A项;赵匡胤的措施主要是政治领域的集权措施,并没有涉及教育发展、加强思想控制等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可知这种分权出现很多问题,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的中央官制,排除A项;材料与文官无关,排除B项;无法提现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详解】根据"太学中·学行卓然尤异'的优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即可免试直接除官;"可得出这种有差别的选官,与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官的标准不符合,因此一定程度上偏离选官制度的趋势,D项正确;这一措施并没有否定官员子弟科考特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学校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的措施与科举不一致,不是对科举制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充分吸收唐、五代的历史教训对行政、军政、财政等进行改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祖宗家法"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未必能够杜绝决策中的错误,宋代政治也有无法克服的弊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因过于分权而出现“冗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祖宗家法"可以“根据政治需要”适时而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1)运行机制:皇帝颁行的诏令,由中书省讨论后拟定,经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如若通过,则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工作或下分到具体部门执行。
作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变化︰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中书门下,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
【详解】(1)运行机制:根据材料"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和所学知识可知皇帝颁行的诏令,由中书省讨论后拟定,经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如若通过,则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工作或下分到具体部门执行。
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者分工协作,职责分明,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变化︰根据材料"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可知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中书门下,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根据材料"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可知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根据材料"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可知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