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阔绰( ) 羼( )水 门槛( ) 间( )或 茴( )香豆
2.根据拼音些汉字
偷qie( ) tui tang( ) fu( )和 不屑zhibian( ) zhan( )水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茴香豆(huí) 阔绰(chuò) 蘸酒(zhàn)
B.拭去(shì) 羼水(chàn) 咸亨(hēng)
C.哄笑(hǒng) 蒲包(pú) 笔砚(yàn)
D.打折腿(shé) 舀水(yǎo) 不屑(xiè)
4.“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掌柜说了多次,它表明( )
A 掌柜自私冷漠,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收入。B 掌柜后悔当初没有向孔乙己索回欠款。
C 掌柜感到寂寞,期盼孔乙己来店供己取乐。D 掌柜意识到孔乙己已经死去。
5.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因为我没有见他再来,又没有见他死,所以只能估计。
B因为终于没有见,所以肯定他是死了。
C“大约”和“的确”说法矛盾,所以孔乙己生死难料。
D“大约”说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持冷漠态度;“的确”说明被
冷酷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
二、巩固题
① 孔乙己是( )而( )的( )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4.补充选文首句,并说一说选文首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刻意写孔乙己那件破长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乙己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性,选文哪些描写可体现他性格的矛盾?具体分析是什么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中作者为什么不让孔乙己把四个“茴”字写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全文想想作者用一个什么字来伴随孔乙己一生?为什么用这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题二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3.第一段主要人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人年龄上一__ __一____,态度上一____一____,形成鲜明的_______。
4. 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来表现小伙计,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方法来表现孔乙己,形象十分鲜明。
5.“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这句话是__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是:_________,作者用少年的心态形象地反映出了社会对不幸者的_________。
6. “多乎哉?不多也。”语出___________,从孔乙己嘴里说出可以看出其性格的_______
[延伸拓展]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一)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 ”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6.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纵观全文,(1)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握住母亲的脚(节选)
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
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她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0.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
B.“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
C.第④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D.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
12.青年大学生握母亲的脚时为什么“潸然泪下” 他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升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文中选出一个你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9.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3分)
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主要人物:__________
10.用文中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___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
11.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2.“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3.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4.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