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8 17:3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 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
使用说明: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故事。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故事。
导学过程 知识链接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儒家( ) 测量( ) 中庸( )探索( ) 丁肇中( ) 彷徨( )( )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词语。(1)修身:(2)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3)彷徨:(4)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二.展示目标 1.导入课题。 2.熟悉目标三.探究交流展示1.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的具体途径是什么?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3.自然科学中“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谛是什么?4.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课文提纲。5.举例说明文中正反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6.作者选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其他的论证方法?课堂小结我的收获和体会 走近作者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f)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背景 作为一名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中国学生在自然科学中的弱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对后学晚辈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我们这代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四.当堂检测1.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 、2.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 )。 A.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因为水过多而冲毁了周围一切事物) B.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毫无办法) c.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不积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 D.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只说道理而不做实践研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