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4年春)高中语文 38 拿来主义教案+学案+课件+练习(打包5套) 新人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4年春)高中语文 38 拿来主义教案+学案+课件+练习(打包5套) 新人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8 16:22:12

文档简介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后强化作业:第8课 拿来主义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自诩 栩栩如生 固执 故弄玄虚
B.国粹 鞠躬尽瘁 奖赏 如愿以偿
C.免冠 冠冕堂皇 针灸 残羹冷炙
D.崇尚 礼尚往来 磕头 嗑嗑撞撞
【答案】 D(嗑—磕)
2.根据课文的观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去”:指国民党反动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B.“拿来”:指对文化遗产进行鉴别后进行独立自主的选择。
C.“抛来”“抛给”:含义一样,都是对方不要的、施舍的东西。
D.“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一句,从性情、方法、心胸等方面论述拿来的条件。
【答案】 C(“抛来”和“抛给”的含义有区别)
3.下面各句没有反语的一项是(  )
A.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B.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C.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D.我在这里也不想讨论梅博士的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答案】 B(“国粹”“摩登”“进步”都是反语)
4.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表达了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入侵,以后又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答案】 D(拿来的意义,拿来与创新的关系)
5.下列对课文的评价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论证结构一目了然,前四段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后六段论述“拿来主义”。
B.文章批判“送去主义”,揭示了它的来源、表现、实质和危害,才愈显现“拿来主义”的正确和必要。
C.“闭关主义”指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其腐朽性人们尚未充分认识,所以作者才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驳斥。
D.批驳种种“非拿来主义”,是为了正确地看待“拿来主义”,为论证“拿来主义”扫除层层障碍。
【答案】 C(“闭关主义”未用大量篇幅)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________,应采取什么态度?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________,应采取什么态度?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________,应采取什么态度?课文中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________,应采取什么态度?课文中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鱼翅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鸦片 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烟枪和烟灯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姨太太 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7.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以及大量的杂文文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周树人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而已集》 《且介亭杂文》 《南腔北调集》
二、文本精品
阅读文段,回答8~10题。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8.下列对第一段中所用的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B.“烟枪和烟灯”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C.“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喻吸收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D.“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的腐败的东西。
【答案】 A(“鸦片”有毒,这毋庸置疑,原文中有“看见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可见片面说“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是错误的)
9.对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鱼翅是贵重食品,来之不易,用它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B.用鱼翅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C.不要用拿来的贵重文化遗产摆阔气、装门面。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是不可能的。
【答案】 C(A、D太拘泥于鱼翅的本义,B侧重谈不良影响)
10.对第二段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B.强调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C.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产生新人与创立新文艺的重要性。
D.强调了新人的产生对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答案】 D(分析画线句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不能……”、“没有……不能……”,用双重否定强调,强调了“拿来”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新人”的重要性)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钓鱼与鱼钓
谢云
钓鱼是古老的事业,其悠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渭水边的姜太公。虽然他老先生是直钩垂钓,且钩上无饵,很有些并非为鱼而只欲“独钓寒江雪”的高标独卓的澹泊意味。自此以降,千百年来,难以数计的烟波钓徒,总结出了不少口耳相传的实战经验,诸如“春钓滩,夏钓沱”“钓鱼不喂窝,不如下河摸”,等等。倘有人愿意辑录出来,定是一部厚厚煌煌,不亚于《诗经》的《钓鱼经》。
一度时期,我也曾痴迷于此。或到河边,或去鱼塘。或为消遣散心,或为休闲厮混。和风煦煦之日,或微雨飘飘之时,最宜此项营生。去的次数多了,除上钩的或大或小的鱼儿外,竟也钓得了许多“非钓之乐”的感慨。表面上看,钓鱼的过程中,是饵料诱惑了鱼儿。钓者常说,愿者上钩。换言之,鱼总是要上钩的,不是在此时,就是在彼时——鱼怎么能抗拒那香喷喷饵料的诱惑呢——自然,你很快就如愿以偿了。浮漂微动,鱼儿咬钩时,你一定会异常兴奋。兴奋中的你,肯定不会想到,那上钩的鱼,其实就是一种诱饵:在你钓到它之前,它就已成功地将你钓到了河塘边!
想到此,再看那被钓在钩上的鱼儿,纵是苦苦挣扎,翻转弹动,也再难脱身。说实话,那孤立无助,万般痛楚的情形,总让人不由得心悸。一种被圣人叫做“恻隐”的感情,不禁慨然而生。而那些烟波钓徒,那万般得意的笑容,更让我不由得想到“阴险、毒辣、狡猾”之类语词——我们,不是也有过被“利欲之钩”钓着,百计营谋而不得挣脱的时候吗?本该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人和鱼啊,何苦要这样“同室操戈,相煎太急”呢?——如此这般地思来想去,只感到心中如噎,口不能言,脊背禁不住一阵阵发凉。手中的鱼竿也无比沉重。最后,自然钓意全无,抛竿而去。
当然,也有些曾经上当而又死里逃生的鱼儿,在诱饵面前,便会显得格外的谨小慎微,先是察言观色,然后摇头摆尾地试探撩拨一番,再用嘴唇轻轻碰咬,进行火力侦察,小心翼翼,诚惶诚恐——但最终,还是挡不住那诱惑,将香饵一口吞去了。白居易《放鱼》诗中曾云,“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想来,居易先生是太天真了。要让鱼在香饵面前闭目不视,缄口不食,谈何容易。就像我们在“利欲”面前,往往情难自禁,浑然不顾一样。俗语云,鱼儿见食不见钩。盲目的鱼,自然看不到那“食”后面裹藏着的“钩”。
鱼的悲剧在于贪嘴。钓鱼者便是针对这弱点,投其所好,诱其上钩的。安下钓饵,垂下钓丝,不用恐吓,不用威逼,鱼自会前来“送菜”的。其实,人也大抵如此——鱼,不正是一种欲望的诱饵,在人生之水中从容悠游么。而我们,往往也只是因着鱼的存在,才被钓着,被诱惑着,来到人生的河岸,挤挤拥拥地喜怒哀乐着。虽然那河中,还不一定有鱼。
从鱼的悲剧,联想到万象纷纭的大千世界,感触良多。人世间的诱饵,比起钓者的香料来,更是多姿多彩,扑朔迷离。金钱的,权力的,物质的,名誉的,地位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一个人为“私欲”迷惑,失去理智,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时,便与那盲目而贪嘴的鱼儿,没啥两样了。在诱饵面前易于上当、上钩,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来赞美“独钓寒江雪”的高标独卓的澹泊精神,为下文写钓鱼和鱼钓埋下伏笔。
B.文章开头,作者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来赞美“独钓寒江雪”的高标独卓的澹泊精神,和盘托出文章中心,启发读者深思。
C.一度时期,“我”曾痴迷于钓鱼,是因为“我”收获颇丰,除上钩的或大或小的鱼儿外,还钓得了许多“非钓之乐”的感慨。
D.作者由钓鱼联想到人的悲剧:当一个人为“私欲”迷惑,失去理智,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时,便与那盲目而贪嘴的鱼没啥两样了。
E.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说明鱼儿在香饵面前本应闭目不视,缄口不食,保全自身。但香饵的诱惑太大,鱼儿贪嘴,情难自禁,往往上钩。可见,抗拒诱惑太难了。
【答案】 D E(A、B误解开头的作用,应为增添文趣,引出话题。C.误解原因)
12.文章题目中“鱼钓”有哪些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义:在人去河边钓到鱼之前,鱼就已经成功地将人钓到了河边。比喻义:鱼钓比喻人生中一种希望的诱饵,诱惑着人来到人生的河岸。
13.作者在文中说:“除了钩的或大或小的鱼儿外,竟也钓得了许多‘非钓之乐’的感慨。”作者有哪些感慨?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把鱼钓上钩,鱼把人钓到河塘边。(2)鱼得到了香饵却痛苦不已,脱身不得;人也有过被“利欲之钩”钓着,百计营谋而不得挣脱的时候,人、鱼本该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却“同室操戈”,自然钓意全无,抛竿而去。(3)鱼的悲剧在于贪嘴,人的悲剧在于盲目,无法看清,也无法潇洒地面对人世间扑朔迷离的诱饵。
14.鱼的悲剧象征什么?联系现实谈谈你由此产生的某种人生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象征:象征着人经不起形形色色的诱惑,失去理智,只剩下没有灵魂的躯壳。
联系现实谈感悟
示例一: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观点)我们可能面临着对吃、穿、住、行、用的过分追求,我们可能面临着贪图玩耍娱乐的诱惑,我们常常不能正确地处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强烈的好奇心和盲目的从众心理常常会促使我们跟着“群体”参加毫无意义甚至对身心健康有害的各种活动,如吸烟,吸毒,赌博,浏览不健康的书刊和网页或者玩电子游戏等等。不良诱惑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阻碍我们的成长进步,干扰我们的事业成功,影响我们的幸福生活,容易使我们偏离正常的人生轨道。 (分析)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结论)
示例二:面对诱惑,我们应做的不是如何抵制,而是如何选择。(观点)这个“选择”所遵循的标准是个人的价值观。面对那些不良诱惑,困惑的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成年人,甚至是身居高位,家财万贯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地对待奉献和索取,勇敢地承担起个人的社会责任,正确地对待困难,善待人生,积极进取,才能真正赋予生命以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坚信:“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有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应该在勤劳的自身努力中,在辛勤的汗水中,问心无愧,坦然地接受那份社会的馈赠。对中学生而言,网吧、恋爱、暴力是诱惑,但是书籍、各种体育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包括学习的知识等等一样是诱惑。(分析)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人生观,选择正确的道路,将来在面对更多的诱惑时,才不致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结论)
四、高考热点
15.阅读下面文字,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博客精神。
博客中没有永远的阳春白雪,也没有永远的下里巴人,这里没有权威,我们尊重每种声音,尊重每个个体,我们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既然要容忍各种声音,就得保持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你可以与不同的观点进行争鸣,也应该捍卫别人发言的权利。好的博客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操守,鄙视低级趣味的内容。在当今喧嚣浮躁、信息泛滥的社会中,博客的主人是坚持原创思考的一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尊重自由(自由表述) ②开放宽容 ③坚持操守(坚持理想) ④坚持原则(原创思考)
16.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分别概括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关系。(字数不超过45字)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的人才。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离开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造性思维,精神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所谓的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事倍而功半的傻干,甚至是徒劳而无功的蛮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人才所要求的三方面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
17.岳飞,反对议和,被杀于风波亭;文天祥,被元军打败,从容就义;苏武,被扣匈奴,须发尽白还乡;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
根据以上材料补写下列语段,要求语言形式统一,连贯得体,文意畅通。
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几百年的潇潇风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岳飞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牢狱之苦,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瑰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几百年的滔滔江水,早已吞噬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吹散了牧羊者的思乡之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串串驼铃。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虽然有成功人士和伟人,但最多的还是平常人、普通人。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也可能有比较震撼人心的举动。请以“小人物的大举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佳作赏读】
守门人
黄攀
机械修造厂破产关门。汪九这个工龄与厂龄一样的开厂元老,成了一个看门守摊的人,他是个烟酒神仙,烟不管优劣,能冒烟就行;酒不论好坏,能过瘾就中。烟酒熏干了他的肌肉,走路像断线的风筝;烟酒浸透了他的筋骨,迎风一股怪怪的味儿,不用看,汪九来了。
烟是他的魂,酒是他的胆。离了它们他就没精神。只要有支烟,有口酒,他立马精神振奋,双眼放光,活干得出奇得好。他孤寡一人,工资不低,每月的烟酒钱还是有的,可他还常常背着人捡烟蒂,舔瓶底儿。
厂长常在外面宴请客人,带回喝剩的残酒,远远地唤一声“汪九,来。”
汪九欢欢地跑去,讪讪地接过那残酒。“谢谢。”一只红润肥厚的手摇着:“去,去!”这样,汪九在厂长面前就直不起腰来。
厂子破产关门,人们能走的走,能飞的飞,剩下汪九守门看摊。
汪九在老墙根下,滋滋喝酒,咝咝吸烟,间或抬起血丝密布的眼审视死去的厂子,探询的目光贼亮。
这天下午,嘀嘀喇叭响,汪九赶忙开了大门,一辆闪亮的小车鱼一样滑进了。车停,下来两个肥肥胖胖的人,汪九认出一个是厂长,另一个不认识。二人对门口的一堆废铁指指画画,仿佛没有汪九的存在。
汪九在一旁蹲着,默默吸烟。半天他终于听明白那胖子是来买那堆废铁的,最后商定,废铁旁那一堆八成新的钢管也算废铁卖了。胖子允诺给厂长若干好处,生意谈成,二人又是握手又是拍肩,好个舒心的满意。
“我不同意!”一声断喝,仿佛晴天霹雳。
两个胖子吓了一跳。“汪九……你?”厂长略一思忖,转身几步打开车门,“汪九,来。”汪九走过去,嘿嘿笑着接过酒,呵,五粮液,真香!汪九慢慢把酒举过头,“啪!”酒瓶在地上摔得粉碎。
“厂长,你听着,今天有我汪九在,你卖掉那钢管,休想!”他说得语调铿锵,仿佛一个拍板定案的大人物。他朝前逼近一步,语调低沉而威严:“厂子让你折腾成这个样子,你还要咋样?”
“汪九,你,你喝醉了。”
“哈哈,嘿嘿,老子今天是喝醉了。”汪九打起了醉拳。
厂长拉着胖子,躲闪着呼呼生风的拳,一溜烟逃去了。
汪九抬头哈哈大笑,一扫胸中多年的浊气,两行清泪在闪亮。
夕阳迎面照着,身后是他放大了几倍的身影。
(选自《长江文艺》1998年11期,有删改。)
【名师点评】
以“摔酒”为纵向分界,主人公汪九的形象呈现出巨大的反差。你看他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物,嗜烟如命,嗜酒如命,烟“能冒烟就行”,酒“能过瘾就中”,走路晃晃悠悠,浑身一股怪味。且居然背着人捡烟头,舔残酒,这和乞丐又有何异?更有甚者,厂长以居高临下的派头,施舍他一点残酒,他竟然“欢欢地跑去”,坦然地“享受”着嗟来之食,简直是一个没有一点廉耻心的软骨头、窝囊废,一个没有起码人格的活死人、人渣子。且慢,这本是文章构思的妙处,此抑之也。抑得实实在在,蓄得满满当当。下文,汪九一身凛然正气,把上好的美酒摔了个粉碎,断然一喝,阻止了厂长的罪恶行动。一个坚持正义的血性汉子的形象,立在了我们面前,此扬之也。扬得痛快淋漓,扬得尽除浊气。欲扬之,先抑之,抑为扬储足了能量,使扬的部分笔墨酣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原文展示】
班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后汉书·班超传》
【名句背景】
东汉使节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刚到鄯(shàn)善国时,受到热情友好的接待。可是才过两天,对方态度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一分析,可能是敌对国匈奴使节也到了,鄯善王受到威逼利诱,改变了对汉朝的立场。于是他想出了一计。
【名句译释】
班超说:“不深入老虎的窝,就抓不到小老虎。现在惟一的办法是趁着夜色放火烧毁匈奴使者的营地,他们不了解我们的底细,一定会惊慌失措,可以趁此将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他们,鄯善王会吓破了胆,我们的大功就告成了。”
【名句评析】
班超只36人,匈奴使团近150人,形势险恶。班超将它比喻为“虎穴”,真是十分贴切;全歼匈奴使团,当然就是取得“虎子”了。一个贴切而明确的比喻,叙述了一个冒险而可行的策略,证明了班超的聪颖和果敢。班超曾经是个文职人员,他以抄写书册来谋生。他不甘心如此平淡的生活,立志要学张骞立功异域,被同事笑话。但他下定决心,投笔从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志愿。“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来又作“不入虎穴,焉(安)得虎子”。
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拿来主义(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 2、积累字词基础知识
3、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自主学习】
1. 写作背景
作品写于1934年,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各种错误思潮泛滥,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调甚嚣尘上。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比较混乱。针对这种状况,鲁迅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 字词储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对加点的字注好拼音)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仪节:礼节。
大度:气量宽宏。
自诩(xǔ):自我夸耀。诩,夸耀。
给(jǐ)与:给。
残羹(ɡēnɡ)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文中借指权贵们的施舍。
冠冕(ɡuān miǎn):“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吝啬(sè):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本文中并非贬义。
孱头(càn tou):软弱无能的人。方言。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玄虚:文中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结构
请同学们用框式图绘出文章的结构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
破 先送——古画 实质:媚外、投降
送去主义:举例 还有——古董 危害:亡国、贻害
还要送——活人 子孙
拿来主义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破 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喜:接受一切——废物
立 “吃掉”
立:占有、挑选 “荐”
“走散”
2、归纳文章的主题
文章归纳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目标检测】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自诩(xǔ) 脑髓(suì) 吝啬(sè)
B.蹩进(bié) 糟粕(pò) 国粹(cuì)
C.磕头(kē) 鱼翅(chì) 冷炙(zhì)
D.孱头(càn) 茅厕(cè) 徘徊(huái)
2.下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以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推进“象征主义”,以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C.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礼上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D.虽然形势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不同,却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3.下列句中加粗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去传道
②然而尼采不是太阳
③“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这是抛给的
⑤但是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A.②④ B.①③ C.③⑤ D.②⑤
4.依次填入下面一句话中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  )上天堂,(  )落地狱,(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或 或 却 因此 B.或许 或  但 所以
C.或 或 但 所以 D.或  或许 却 因此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答案 1.A(髓suǐ) 2.D(势—式 拉—剌 却—确) 3.A 
4. C 5.D
学习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
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拿来主义(第2课时)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比喻论证的方法
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色
【自主学习】
◆本文题目为《拿来主义》,而第一段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起笔?举出“学艺”上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全面理清该文思路的一个关键。鲁迅从回顾中国历史开始,意在说明从清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失败与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在推行卖国投降政策上是一脉相承的。而“到现在”的政府,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1927年,蒋介石上台后,勾结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出卖领土主权。“九一八”事变后,大片国土沦丧,美英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这些便是“送去主义”的明证。但本文着重讲文化方面的问题,所以作者用“别的且不说罢”一转,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例子,说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揭露了反动政府媚外卖国成风,古今反动派由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再到投降的历史,揭示出“闭关”“送去”的危害:“闭关”误国,“送去”卖国,其后果是“送来”了侵略。在对这惨痛的历史进行批判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即无产阶级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观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是对立的,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弊端越多批之愈深,揭之愈深,就更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这种先破后立,为下文阐释“拿来主义”的原则并对其内涵作具体分析论证打下扎实基础,也显示出作者立论的严谨和周密。
【合作探究】
1.《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请找出使用了哪些比喻,并确定是如何做比的。(重点阅读7-10自然段)
(1)第8自然段阐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的错误态度,这位“穷青年”面对“祖上得来的一所大宅子”,作了哪几种表演?并分析它的比喻义
A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怕) 不敢接触
B 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怒) 全盘否定
C 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喜) 全盘接受
(2)第9自然段阐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这四个字精炼、概括,但抽象、不够具体。为能具体、形象地论述如何“占有、挑选”,作者又设想了这位“穷青年”的表演,他是如何表演的?并分析其比喻义。
A 看见鱼翅: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B 看见鸦片: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C 烟枪、烟灯、一群姨太太:送博物馆、走散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2. 品味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色(要求学生找出丰富的实例,具体体味)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例1: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枪可怜,可鄙可笑。
例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例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例4:“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例5: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抛来“没有方向性和目标。“抛给”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标,指出了“送去主义”的特点。“送来”的不是“拿来”的,没有选择 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对己有害。)
例6: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正如唐弢在《琐忆》中所说:“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他的非凡的观察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例7: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目标检测】
1 归纳写作特点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③语言犀利、幽默。
(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②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③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④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⑤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6.第②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借喻、借代 B.借代、借喻
C.借代、夸张 D.借喻、夸张
7.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8.分析本段文字的结构层次,选出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几句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④句 D.第⑤句
答案:6.B 7.C 8.C 9.B
学习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育目标
??? 在初中掌握议论文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懂得“观点和材料统一”的知识。
??? (二)能力训练目标
???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论证艺术。
??? (三)德育渗透目标
??? 本文观点,不仅适用于其他方面,对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也是极大的。因此要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
??? 作者对“送去主义”的论述,是理解的难点。教学重点是文中有关拿来主义的论述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计
???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 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 二、研习新课。
???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 全文分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 1—4 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 第 1、2 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 第 3、4 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 第二部分(第 5—9 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 第 5 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 第 6 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 第 7 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第 8 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 第 9 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 第三部分(第 10 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 (1)提问:第 1 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
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僧恶和鄙视。
???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z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 (4)小结: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一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 一、检查复习。
??? 二、研习新课。
???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 (1)提问:第 5 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 6 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 7 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2)提问:第 8 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 9 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 第 1 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 2 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 3 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 4 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 5 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 提问:这一段共 5 句话,如果这 5 句话是 5 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 5 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 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总结、扩展
??? 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课外阅读方式,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分析文章,然后在课上讨论交流,最后老师归纳小结。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有两个论述层次;第一层,以国民党反动派由信“地”信“物”,一变为信国联,再变为求神拜佛的事实作论据,论证“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第二层,以中国古来的光辉人物及现在正在前仆后继战斗着,可歌可泣的人物为论据,进一步论证说中国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两个论述层次,渗透着辩证的分析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对比中,作者有力地提出了自己的总观点——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布置作业
???

课件44张PPT。鲁迅拿来主义图片一紫禁城图片二圆明园废墟图片三鸦片烟枪利用工具书注音解词:
自诩(xǔ):自夸。诩,说大话。
冠冕(miǎn)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国粹(cuì):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课文中是反语。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莱,借指权贵的施舍。
吝啬(sè):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解题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简介本文写作背景
1.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政府,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外都奉行投降主义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依附于美、英帝国主义,为了讨好外国主子,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奉行“送去主义”。2.美、英等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
3.20世纪30年代,当时国内文化界各种思潮泛滥,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混乱的认识。有的主张“封建复古”,有的鼓吹“全盘西化”,有的盲目排外,等等。
鲁迅正是针对这种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讨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明确:“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就是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一些人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地分清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的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大宅子:
文化遗产孱头
哈哈哈!昏蛋太棒了!废物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不同内容: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那些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区别对待、批判吸收的内容。(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那些腐朽的、有害无益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③语言犀利、幽默 表达与交流 我们当今的中学生都会面临交友 这个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交友是门大学问,学了本文后你们有什么想法?表达与交流 如果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交友的文章你准备如何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