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4年春)高中语文 27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教案+学案+课件+素材(打包4套) 新人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4年春)高中语文 27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教案+学案+课件+素材(打包4套) 新人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8 16:24:01

文档简介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声声慢》
【学习总目标】
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愁”情及其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老师用)
【学习目标】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学习】
一、巩固旧课
1. 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无忧无虑 的生活和 闲适 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乐 ” 。
二、进入新课
1.诵读《声声慢》。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答: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 愁苦 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愁” 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 婉约 ??????派女词人,号?? 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3.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
《醉花阴》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 《菩萨蛮》 、 《武陵春》 、《声声慢》等。《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 婉约派正宗 词人。
4.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háng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 南唐李后主李煜 和 南宋时期的李清照 。清代王士嫘léi将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与
辛弃疾(字幼安) 并称为“济南二安”。
四、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1) 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 忧愁悲哀的样子。
  (2)乍暖还寒时候 乍: 读zhà,忽然。这里指写深秋忽冷忽暖的多变气候。
  (3)最难将息 将息: 调养,静息。
  (4)有谁堪摘 堪: 能够。意思是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
  (5)怎生得黑 得:捱得到。怎样捱得到天黑呢。
  (6)梧桐更兼细雨 更兼: 更加上,更夹杂着。意为细雨打在梧桐上。
(7)怎一个愁字了得 了: 概括。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
五、朗诵课文,初步感受
①听录音朗读。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
②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和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合作探究】
《声声慢》创设凄凉意境,传达愁苦感情出奇美妙,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最突出的手法有两点,请把它概括出来,并举出具体例句。
答:1.借叠字的运用,直接渲染凄凉心境。(直接抒情)
2.借情境意象的铺叙,间接表现悲苦心情。(间接抒情)
具体例句是:
直接抒情的:“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的:①借铺叙情境抒情的:“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②借意象描述抒情的: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目标检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次第:光景、状况。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憔悴损:指菊花在风雨中凋零满地,显得非常衰败。一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损,词尾,无实义,相当于“煞”。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怎么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时候。
2.将诗歌散文化是理解诗词的最便捷的方法和途径,请将《声声慢》改译成散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旧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ái)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种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
3.背默《声声慢》。
高一语文 必修4 主备: 罗志辉 审核: 胡光文 使用日期: 年 月 日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
第二课时(老师用)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巧妙运用叠字、铺叙和借助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对作品进行鉴赏,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3.把握《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离乱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自主研习】
一、在这首词里,有一句话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这一句话在
形式上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怎样的作用?又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答:这个千古绝调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形式上特点是:巧妙运用叠字(14个字,7组叠字)
在全词中起的作用是: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使全词富有音乐美,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增强了感情。
抒发感情的手法是:十四字,三个叠字句,从神态、环境、心情三方面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感情极为强烈。
【合作探究】
《声声慢》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是诗人遇人不淑、颠沛流离和孤苦无告的反映。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
纵观全词,创意传情出奇美妙,妙就妙在创设两个场景、五幅画图来表现一个离乱女子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哀愁之情。
一、阅读全词,从内容层次入手,探究作者创设出的两个形象场景。
①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神态、环境、心情三方面创设出第一个形象场景:离乱女子若有所失哭泣寻觅的形象场景。( 离乱女子哭泣寻觅 )
②余下所有诗句通过意象描述创设出第二个形象场景:离乱女子孤苦无告哀怜独坐的形象场景。( 离乱女子哀怜独坐 )
二、探讨两个形象场景包藏的五幅画图。
请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仿照示例样式,用第一人称“我”描述作者构思的图画,再立上标题,然后概括写出离乱女子的悲苦心境。(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然后向全班展示。意思对即可)。
示例:第一幅:陋室冷清图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神态),可眼前一片冷冷清清(环境),什么也没有,一股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心情),我坐立不安,彷徨无主,肠痛心碎,伏枕而泣。
——离乱女子若有所失,低声呜咽、泣不成声。
第二幅:秋寒风急图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
——离乱女子疲惫叹息: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
示例:第三幅:旧雁南飞图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离乱女子茫然痛心:“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何其伤心!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第四幅:秋花凋损图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
——离乱女子黯然神伤: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
第五幅:孤窗细雨图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像打在我的心坎里!
——离乱女子孤苦煎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
三、总结归纳
1.主旨:本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全词以暮秋景色为衬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抒写了词人在南渡离乱中孤苦无依的生活和极度的精神痛苦。
2.艺术特点
①巧妙运用叠字和词眼,直接抒情。
②铺叙情境意象,间接抒情。
③善用口语(“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目标检测】
1.指出下列各意象在词中的的象征意义或作用
①黄花喻 女子憔悴的容颜 。 ②梧桐是 凄凉悲伤 的象征。
③雨是 哀伤﹑愁丝 的象征。 ④酒是 “愁” 的象征。
⑤秋风渲染了一种 愁情 。
2.?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三杯两盏淡酒”并非实指酒少酒薄 )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酒薄、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义:(一)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靖康之难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二、赏析全词
2.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为什么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请从音律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①?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因为叠词吗?
②?从内容上来看,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她内心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
第一层:“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
第二层:“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
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四、《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
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 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中语文 声声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声声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二、课下请同学们搜集关于李清照的人生际遇,下面请同学把自己的成果展示一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
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
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释: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 无法排遣,李清照和着血泪写下了《声声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词风变化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四、分析课文。
1.找出文中一个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词?

2.学生带着这份愁绪朗读全文
(1)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能够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文中除了直接抒发作者情感?还通过哪些景物抒发作者情感?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五、让学生思考5分钟,分别想想这些意象在传统诗歌上有何代表意义?回忆以前所学的诗歌。看看作者如何体现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回。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风渲染愁情
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还包含了哪些情感?
思夫之愁
亡国之痛
孤苦之愁
七、总结归纳本文的思路
愁 直接抒情 愁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间接抒情 景
淡酒
急风
过雁 借景抒情黄花
梧桐
细雨
八、读了本文,语言上有何特色
使用叠词


课件9张PPT。声声慢 ---李清照成名之作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千古名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清照的传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代表作 《夏日绝句》《声声慢》《醉花阴》《渔家傲 》《一剪梅》 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②。 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⑤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⑥,如今有谁堪⑦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⑨,怎一个愁字了得。 ①、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休养,调理。 ⑤、对付,抵挡。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可。 ⑧、怎么,怎样。 ⑨、情形,光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写作特点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