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4 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资治通鉴》
一、导入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典籍可谓浩如烟海。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有这样一部史书,清代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它是“后世不可无之书”,伟人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说,他将之反复读了 17遍。
二、初读全文,了解故事
(一)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1.请一位同学读,其余同学听读并判断字音是否读准,停顿是否恰当。
2.学生对朗读进行评点。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yé]
[qīng]
[ gèng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初读全文,了解故事
(二)复述故事,熟悉情节
1.同桌结成一组,用自己的话给对方复述这个故事。
复述需尊重原文,但可以进行适当想象、联想,添加有助于表现人物特点的内容;需关注每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主要事件,但不必逐字逐句翻译。
提示:
当初,孙权语重心长地对吕蒙说:“爱卿,你如今大权在握执掌军中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恳切地说:“我并不是要你熟读经史子集,成为学富五车的博士。你只需要粗略地阅读一些兵书,了解一些历史就可以了。你说自己忙,难道比得上我吗 我都经常抽时间读书,是因为我觉得读书收益很大。”吕蒙听闻,不好意思再推脱,于是开始潜心学习。
过了一段时间,鲁肃经过寻阳,与吕蒙讨论军国大事,震惊于他在才干和谋略方面的进步。吕蒙自得地说:“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的兄长知道这个事情未免也太晚了吧!”鲁肃恭敬地叩拜了吕蒙的母亲,还和自己原来不怎么瞧得起的吕蒙结成了朋友。
二、初读全文,了解故事
(二)复述故事,熟悉情节
2.学习以翻译作为基础复述文言故事。
文言语句的翻译,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
留
替
调
补
删
留
替
调
补
删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易错句一
其中的人名“权”“吕蒙”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本句可翻译为:“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权掌事了,不可不学习’”。同样,后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博士”是官职名,也可以直接使用。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于文中的国号、年号、地名、书名等可作同样处理。
留
替
调
补
删
蒙辞以军中多务。
易错句二
这句话的语序与我们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太一致,我们在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本句可翻译为: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这类在翻译时需要作语序调整处理的句子,在七年级上册也出现过,比如《狼》中“屠惧,投以骨”一句。
留
替
调
补
删
结友而别。
易错句三
这个句子有省略,翻译时应当进行补充,使意思更加完整。本句可翻译为:(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这类翻译时需要适当补充的句子,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也出现过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翻译时就应当补充为:(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就先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二、初读全文,了解故事
(二)复述故事,熟悉情节
3.随着学习的文言文渐多,对出现的特殊文言现象、文化文学常识应作一些归纳整合便于我们记忆理解.并形成知识体系。
比如可以将本文中出现的特殊文言语句和称谓语进行整理,制作成“文言知识积累卡片”。
课文: 类别: 编号:
示例:
文言知识积累卡片
课文:《孙权劝学》 类别:文言特殊句式 编号:1号
示例:
1.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2.省略句:“结友而别。”翻译时需注意补充省略部分,可译为“(与蒙)结友而别”。
文言知识积累卡片
文言知识积累卡片
课文:《孙权劝学》 类别:古代称谓语 编号:2号
示例:
1.爱称:“卿今当涂掌事。”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有时也用于朋友、夫妇之间。
2.自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与此类似的还有寡人、朕。
3.昵称:“非复吴下阿蒙。” 阿蒙:阿,名词词头此处表亲近意。
4.敬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长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文章塑造人物时主要是以对话为主,因此,反复品读文中的对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初读全文,了解故事
(二)复述故事,熟悉情节
小结:
三、精读对话,赏析人物
本文中的三位人物,性格鲜明,各具风采。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话来品析人物,请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在三位人物中,找出一位在阅读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对他的最精彩的语言进行品析。
品析时,可以借助以下方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1)联系“助读资料(一)”,关注对话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
(2)结合句中的语气词、称谓语或标点符号进行品读。
阅读任务:
助读资料(一)
一、故事发生的背景
1.公元 208 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莫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2.公元 210年,周瑜去世,去世前写了一封信——“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二是推荐接班人鲁肃。
3.公元 210 年,孙权劝吕蒙学习。
二、故事中人物的简介
1.孙权:三国时吴国君主,有雄才,善用兵,亲贤士。对话时的年龄为28岁。
2.吕蒙:三国时吴国大将。16 岁即入军营,以胆气著称,战功卓著,但颇为轻狂。赤壁之战后“拜偏将军,领寻阳令”。对话时的年龄为 32 岁。
3.鲁肃:三国时吴国大将,能文能武,周瑜赞为“忠烈,临事不苟”。对话时的年龄为38岁。
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权。
1.为什么孙权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劝说技巧高超。孙权的一番话逻辑严密,令人无可辩驳。同时,他能充分考虑听话者的感受,让其心悦诚服。首先,他明确了学的必要性。“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表现出孙权认为吕蒙的不学已经严重影响到他当权掌事。学,势在必行。这既是从君主的身份出发对臣子提出的严格要求,也是为着吕蒙提高自身修养打算。其次,他指出了学的可能性。在听到吕蒙看似有理,而且态度坚决的推辞后,孙权一方面用强烈的反问“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表达自己的要求不可改变,来阻绝吕蒙的退路,另一方面,又站在吕蒙作为武将的角度思考,用“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一句降低了学习要求,并言辞恳切地指出学的方法及目的。紧接着,他现身说法,以自己政务繁忙尚且经常读书,来使吕蒙相信学习时间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同时强调读书让自己大有所益,让吕蒙看到学的效果。
(2)目光远大,心胸宽广。孙权劝说吕蒙学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当时三国鼎立局面初成,东吴形势不稳,国家、需一批能文能武的将领。二是吕蒙更好覆职的需要。吕蒙长于带兵打仗,但逊于文治,而目前又“当涂掌事”,为使其更好履行职务“不可不学”。这些体现出孙权作为统治者的远见卓识。同时,当吕蒙以“军中多务”推辞时,孙权并未恼怒,而是耐心劝导,体现出他的宽广胸怀。
2.从语气词和标点符号两个角度品读。
(1)品读好两个感叹号。
联系孙权的身份和说话的背景,你认为这处感叹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重点品读语句一:
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表现出孙权认为吕蒙的不学已经严重影响到他当权掌事。学,已经是势在必行。因此,这句话末尾的感叹号,应该读出果断、严肃的语气。
2.从语气词和标点符号两个角度品读。
(1)品读好两个感叹号。
这句话中的“岂”表反问,句末的感叹号可以改成问号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重点品读语句二:
不能改为问号。句末用感叹号是对强烈反问语气的强化。面对吕蒙以公务繁忙推脱孙权既用降低学习标准打消他的顾虑,又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自己要求的不可改变。
2.从语气词和标点符号两个角度品读。
(2)品读好一个语气词。
重点品读语句: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本句末尾的“耳”字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耳”强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具体指我对你的学习的要求,除了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之外,再没有其他。一个“耳”字,消除了吕蒙的顾虑,舒缓了早前对话中的矛盾,体现出孙权作为统治者有着宽广的心胸、灵活的应变技能和高超的劝说技巧。
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吕蒙。
1.为什么吕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勇于接受意见,勤奋好学。吕蒙推辞的理由“军中多务”不无道理,但在孙权一番言辞恳切的劝说之后,“乃始就学”。并且,短期内学有所成。吕蒙就学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是可以从鲁肃的神态及高度评价中看出,如鲁肃“大惊”,并称赞吕蒙的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能令鲁肃这样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资深将领肯定学习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吕蒙就学不可谓不成功。二是从吕蒙的答语可以看出,他用调侃、亲昵的语气表示,希望鲁肃不要用老眼光评判自己,也表现出他对自己学习所取得的成就颇为自得。
2.从称谓语和句末语气词的角度品读。
文言文语句末尾的语气词并没有实在的含义,为了表达的精练,可以将之删除。结合本句句末的“乎”字,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看法。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重点品读语句:
文言文句末的语气词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表达语气的作用,不可缺少。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以看出,面对当时名将鲁肃的称赞,吕蒙颇为自得,欣然接受。“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则强化了吕蒙学有所成的自豪感。同时,也有一点调侃口吻,并非针锋相对的争辩,表现了二人良好的兄弟情谊。这里的“乎”字与前面的疑问词“何”连用,强化了吕蒙说话时的情味。
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鲁肃。
1.在文中鲁肃着墨不多,为什么也能留下深刻印象
胸怀宽广,爱惜人才。鲁肃是东吴大将,文武双全。从“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以看出鲁肃早前对吕蒙这一介武夫不无轻视之意。但这次“论议”中,吕蒙非凡的谈吐改变了他的看法,他除了大为惊叹之外,更以拜望吕蒙母亲、与吕蒙结友等行动表示自己对吕蒙的看重。
2.从称谓语和句末标点符号的角度品读。
联系上下文和助读资料,揣摩分析这句话中“卿”和句未感叹号包含的意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重点品读语句:
此处的“卿”是朋友间的爱称,表示鲁肃因吕蒙的巨大进步而将他引为朋友。句末感叹号与鲁肃说话时的神态“大惊”高度吻合,表现出鲁肃对吕蒙在才干和谋略方面的巨大进步的惊讶和赞叹,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就学的明显效果。朗读时,应该读出鲁肃的这种惊叹之情。
三、精读对话,赏析人物
齐读课文,注意读出各个人物说话的语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四、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结合说话背景和人物身份,品读富于情味的称谓语、语气词、标点符号等方法重点揣摩分析了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透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我们认识了三位性格迥异、各具神采的历史人物。
在《资治通鉴》中,还有许多读来饶有趣味的人物,同学课后可以找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