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9课 桃花源记 第1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9课 桃花源记 第1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5:26: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桃花源记 第1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理清文章脉络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激发学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语言运用: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品味作者简练自然的语言风格,培养文言语感。
思维能力:分析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桃花源记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
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
他向桃花深处 山的那边走去
将青山绿水 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千年已过 桃花依旧
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
他就是陶渊明
【了解作者】
陶渊明(公元352或365年-公元427年)
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伟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作品类型
一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二 咏怀诗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三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公元405年秋,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隐居民间已经十六年。他拒绝同刘格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读准字音】
【朗读指导】
朗读音频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划分段乱,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以及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