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一、基础题(每题3分,共4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短视频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关注热点,其中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是也有很多_______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讽刺,甚至涉及色情、暴力。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等非主流观点。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然,( ),如果不加以_______,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会是无感的,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就会让其价值观受到无形的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浮夸 另辟蹊径 鉴定 混淆是非
B. 夸张 剑走偏锋 甄别 混淆是非
C. 浮夸 剑走偏锋 甄别 混淆视听
D. 夸张 另辟蹊径 鉴定 混淆视听
2.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的影响。
B.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C.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3.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会是无感的,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就会让其价值观受到无形的冲击
B. 对互联网不会是无感的,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就会让其价值观受到无形的冲击
C. 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会是无感的,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其价值观就会受到无形的冲击
D. 对互联网不会是无感的,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其价值观就会受到无形的冲击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若火之始然 B. 曰余食赘行 C. 致知在格物 D. 当察乱何自起
5. 下列划线词语中,与其他三项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先齐其家 B. 自见者不明 C. 聚族而谋之 D. 亏父而自利
6.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跨者不行 B. 小子何莫学夫《诗》
C. 生于毫末 D. 一日克己复礼
7.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仁以为己任 B. 请买其方百金
C.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 在止于至善
8. 下列各句中,对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胜质则史 浮夸
B. 天下归仁焉 称赞
C. 泉之始达 到达
D.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治疗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任重而道远 惑而不从师
B. 质胜文则野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 欲修其身者 其皆出于此乎
10. 以下对话的逻辑错误是违背了( )
“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A. 同一律 B. 排中律 C. 不矛盾律 D. 充足理由律
11.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 《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12. 下列关于国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
B.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是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
C.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他的笔锋以“文坛硬汉”著称,代表作《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圣地亚哥。
D. 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小说家,代表作《百年孤独》的主人公是布恩迪亚,《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13.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判词( )
A. 林黛玉 B. 薛宝钗 C. 贾探春 D. 王熙凤
14. 《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① 的② 和③ 的④ 。
A. ①黛玉②金锁③宝玉④通灵宝玉 B. ①宝钗②通灵宝玉③宝玉④金锁
C. ①宝钗②金锁③宝玉④通灵宝玉 D. ①宝钗②金锁③宝玉④补天之石
二、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5.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谦让
C.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D.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讨伐
16.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惶恐饮药而死 人而不仁,如乐何
B. 赐钱二百万以葬 举贤以自佐
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为之于未有
D.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7. 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某泽中。
D.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18.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19.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 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C. 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 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20.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B. 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C. 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东夷,南蛮,西狄,北戎。
D. 保宫,汉代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
三、诗歌鉴赏(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2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
C. 颈联从现实到回忆,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
D. 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B. “气如山”是说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时的慷慨激昂。
C. 颔联以名词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了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有力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D. 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破灭。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噘噘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有删改)
23.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这些小人物生活的不易。
C.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直白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转变。
2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 “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 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D.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五、写作(4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准确理解语句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一、基础题(每题3分,共4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短视频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关注热点,其中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是也有很多_______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讽刺,甚至涉及色情、暴力。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等非主流观点。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然,( ),如果不加以_______,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会是无感的,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就会让其价值观受到无形的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浮夸 另辟蹊径 鉴定 混淆是非
B. 夸张 剑走偏锋 甄别 混淆是非
C. 浮夸 剑走偏锋 甄别 混淆视听
D. 夸张 另辟蹊径 鉴定 混淆视听
2.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的影响。
B.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C.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3.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会是无感的,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就会让其价值观受到无形的冲击
B. 对互联网不会是无感的,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就会让其价值观受到无形的冲击
C. 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会是无感的,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其价值观就会受到无形的冲击
D. 对互联网不会是无感的,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其价值观就会受到无形的冲击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浮夸”指虚夸,不切实际。“夸张”指言过其实。根据后文“出格的搞怪,偏激的讽刺”应该选“浮夸”。
第二空,“剑走偏锋”比喻不按常规/常理的思维或行动;“另辟蹊径”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根据后文“违反秩序等非主流观点”应选“剑走偏锋”。
第三空,“甄别”辨别(好坏真假)。“鉴定”鉴别和品定(人的优缺点)。根据后文“任由负能量蔓延”应该选“甄别”。
第四空,“混淆视听”指捏造事实,蒙蔽真相,使人难辨是非真假。“混淆是非”指故意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制造混乱。根据后文“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应该选“混淆视听”。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本题,根据后文严重后果,可知“影响”必须明确,故排除B、D;应该先“点赞”后“扩散”,故排除A。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本题,“对于互联网而言”句式杂糅,故排除A、C,而B的后半句变成“视觉冲击”做主语,而根据前后文,应该保持用年轻人做话题。故选D。
【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若火之始然 B. 曰余食赘行 C. 致知在格物 D. 当察乱何自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然”是通假字,通“燃”,燃烧、燃起。句意: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
B.“行”是通假字,“形”,形体。句意: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
C.没有通假字。句意: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D.“当”是通假字,通“尝”,尝试。句意:我曾试着考察混乱起源于何处。
故选C。
5. 下列划线词语中,与其他三项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先齐其家 B. 自见者不明 C. 聚族而谋之 D. 亏父而自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 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齐,整治。句意: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B.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明察。句意:局限于自己所见,就看不明白。
C. 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句意: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D. 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亏损。句意: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故选B。
6.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跨者不行 B. 小子何莫学夫《诗》
C. 生于毫末 D. 一日克己复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句意: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
B.“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句意: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C.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
D.“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有一天;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句意:一旦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
故选C。
7.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仁以为己任 B. 请买其方百金
C.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 在止于至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仁”作“以”的宾语,正常语序是“以仁为己任”。句意: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
B.省略句,“请买其方(以)百金”;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以)百金”作状语修饰动词短语“买其方”,正常语序是“(以)百金买其方”。句意:客人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C.省略句,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掌上”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运”,正常语序是“治天下可(于)掌上运之”。句意: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D.状语后置句。“于至善”作状语后置修饰“止”,正常语序应该是“在于至善止”。句意:在达到至善的地方停止,即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故选A。
8. 下列各句中,对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胜质则史 浮夸
B. 天下归仁焉 称赞
C. 泉之始达 到达
D.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治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C.“达”:流淌。句意: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故选C。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任重而道远 惑而不从师
B. 质胜文则野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 欲修其身者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示并列;后一个表示转折。句意: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有了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
B.两个“则”,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是动词,表判断。句意: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这就是岳阳楼的盛大景象。
C.两个“之”均为助词,的。句意:多了解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D.两个“其”,前一个是代词,他的;后一个是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句意:想要修养他的道德人品的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故选C。
10. 以下对话的逻辑错误是违背了( )
“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A. 同一律 B. 排中律 C. 不矛盾律 D. 充足理由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第一句话“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这句话顾客想说服务员的手指都浸到汤里了,这样说是为了提醒服务员饭菜卫生问题。但是服务员却说“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明显是转换话题,服务员把话题扯到汤不烫手上面,牛头不对马嘴,这在逻辑学上叫做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在思考、研究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概念、判断、论题的一致性,这是逻辑思想的一条基本规律,叫同一律)。在论题上,对话中服务员的回答和顾客的问题不一致。服务员这种偷换话题的错误回答,势必会有损顾客权益又有逃避责任的意识。
故选A。
11.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 《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 “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故选A。
12. 下列关于国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
B.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是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
C.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他的笔锋以“文坛硬汉”著称,代表作《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圣地亚哥。
D. 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小说家,代表作《百年孤独》的主人公是布恩迪亚,《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说法有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故选D。
13.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判词( )
A. 林黛玉 B. 薛宝钗 C. 贾探春 D. 王熙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因此这是王熙凤的判词。
故选D。
14. 《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① 的② 和③ 的④ 。
A. ①黛玉②金锁③宝玉④通灵宝玉 B. ①宝钗②通灵宝玉③宝玉④金锁
C. ①宝钗②金锁③宝玉④通灵宝玉 D. ①宝钗②金锁③宝玉④补天之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阅读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书中相关的情节,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金”是指薛宝钗的金锁,“玉”是指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贾宝玉的玉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的金锁上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内容上刚好凑成一对。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5.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谦让
C.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D.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讨伐
16.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惶恐饮药而死 人而不仁,如乐何
B. 赐钱二百万以葬 举贤以自佐
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为之于未有
D.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7. 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某泽中。
C.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18.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19.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 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C. 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 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20.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B. 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C. 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东夷,南蛮,西狄,北戎。
D. 保宫,汉代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
【答案】15. C 16. B 17. B 18. B 19. D 20.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害:害怕”错误,害:嫉妒。句意: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因害怕而服毒自杀。
第二个“而”,表假设,如果;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B.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用来;句意: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
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用来;句意: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
C.第一个“于”,介词,到;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
第二个“于”,介词,在;句意: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D.第一个“因”,连词,于是;句意: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第二个“因”,介词,凭借;句意: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教使者谓单于”主语省略,“谓”是动词,“单于”作宾语,结构和语意均完整,“单于”后断开,排除AD;
“足”是名词作主语,与“有系帛书”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①是李陵劝说苏武之言,⑤是李陵自愧之言。排除①⑤,其余均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错。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西狄,北戎”错误。应该是“北狄和西戎”。
故选C。
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争船,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被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三、诗歌鉴赏(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2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
C. 颈联从现实到回忆,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
D. 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B. “气如山”是说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时的慷慨激昂。
C. 颔联以名词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了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有力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D. 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答案】21. C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颈联从现实到回忆”错误。颈联从回忆到现实,前四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回忆,后四句为现实。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今日的意志消沉”错误。诗人只是愤,并未消沉,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故选A。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噘噘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有删改)
23.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这些小人物生活的不易。
C.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直白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转变。
2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 “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 小说中“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D.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答案】23. D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直白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转变”错误,应该是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D.“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误,主要是为了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
故选D。
五、写作(4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准确理解语句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当代青年要做“弘毅”之士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论语 泰伯》中曾子的话,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胸宽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自古以来,士人就是时代风貌的生动注脚。他们总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气。从先秦诸子到“班马”“李杜”,从严复、林纾到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李保国……他们或皓首穷经、寄身翰墨,或潜心钻研、探求真理,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博学笃行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更多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广大的青年学子将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坚实力量。迈步新时代,意气风发的青年一代承载着新希望,唯有怀抱“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激发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自身优势,才能不断提振精气神、成就新作为。
攀登知识和创新的高峰,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如果缺乏坚韧的意志、勇毅的精神,没有一股“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闯劲,就难以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高铁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求知求学、科研攻关,没有捷径可走,不能不下苦功夫。
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还当砥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回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时说,当时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进行海量复杂的运算,“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是的科学精神,小小算珠如何能撬动大国重器的梦想?今天,物质日渐丰盈,设施日臻完善,一些人却丢掉了优良学风和务实态度,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捏造数据、粗制滥造,只求著作等“身”,不求著作等“心”。如此这般,何谈以深厚的学识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引领风气?唯有端正学风,真做学问、做真学问,方能造福国家、成就自我。
青年人不仅是中国梦的建设者,也会成为中国梦建设成果的收获者、享用者。我们要树立“弘毅”的精神,肩负起复兴中华的重任,将此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脚踏实地的做事,与祖国一同成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论语·泰伯》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宋代先哲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由此看来,立足于时代新青年的身份,联系当今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思考青年一代的使命和担当,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的成长、成才路,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没有哪一个能够一蹴而就,因而必须要意志坚强,背负重任,奋然前行于漫漫征途。
行文思路上,首先明确中心论点,时代青年既要抱负远大,又要意志坚强,才能在新征程上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然后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强调“弘毅”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因此青年一代要有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可采用古代名士的典型事例,如诗人杜甫穷困潦倒时,仍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遭到贬谪,依然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等。最后提出号召,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当志存高远,百折不挠,才能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
立意:
1.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
2.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品格。
3.志存高远,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