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2 08:45:33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朝代】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这里的汉皇指的是谁?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诗歌里的历史
第5课
时空观念:知道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时间,看图知道五代十国的位置
历史解释: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基本概念
唯物史观:认识玄宗前后期的变化,理解统治者的作为导致的不同后果
史料实证:分析《五代十国前后时期形势图》,概括五代十国基本特征
家国情怀:认识唐末到五代十国历史发展过程,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一、居安忘危葬盛世
二、刀兵四起李唐终
三、五代十国分南北
目录
一、居安忘危葬盛世
材料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材料二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在755年到763年间发生的哪一战乱景象?
观看视频整理该事件过程。(动动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导致了什么后果?
一、居安忘危葬盛世
答案:1、安史之乱
2、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人口死亡。
杜甫画像
预习检测
材料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问题:1、依据材料说说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和课本,说明“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一、居安忘危葬盛世
答案:背景: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
主要影响: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范阳
洛阳
长安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的典型案例及其后果
杨贵妃画像
杨国忠画像
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逼自杀、杨国忠被杀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朝代】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材料一: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节度使集 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节度使?
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长官称节度使,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兼管营田、民政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
观察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的分布情况,唐玄宗统治后期唐朝军事力量分布有何特点?
安禄山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
跳“胡旋舞”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20万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
外重内轻,节度使势力膨胀
读图读诗,说说叛军的进军路线?
38岁
郭子仪部




马嵬驿




玄宗入川
洛阳
潼关
直扑长安
范阳
756占领长安
安史之乱的经过
755年,爆发
756年,唐玄宗南逃入川,途经马嵬驿时杨贵妃被赐死。
太子李亨北上灵武,
被拥立为帝(唐肃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节选)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763年安史之乱平息。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材料 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势力不仅没有消除,相反却更加发展。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的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安史之乱时,边兵大量内调,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乘机进扰,因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在西北、西南加强藩镇。就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也实行“以方镇(藩镇)御方镇”的方针,在关中、关东、江淮地区广置藩镇,以求互相制约……藩镇割据期间,藩镇与朝廷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朝廷能控制地盘日益缩小,只能加倍剥削、役使控制区内的人民;藩镇在其控制区内更是增加赋税、兵役、徭役,滥施刑罚,对人民实行残暴的军事统治。这些,都是阻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问题:根据材料,说明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后藩镇与中央的关系。
1、原因:唐政府无力彻底消灭安史的余部,并任命其降将为节度使;为防止少数民族的进扰,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在西北、西南加强藩镇;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实行以方镇御方镇的方针,在关中、关东和江淮流域广置藩镇。
2、关系:朝廷无法控制节度使,节度使把持辖区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表面上遵奉朝廷,实际各自为政。
重点突破·安史之乱与唐朝国力
材料: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安史之乱的影响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唐朝国力变化图
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618年唐朝建立
907年唐朝灭亡
国势
时间
755年
政治清明
人口众多
经济繁荣
人口锐减
藩镇割据
经济萧条
开元盛世(鼎盛)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标志着:
二、刀兵四起李唐终
黄巢起义的背景 中央政权 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地方形势 藩镇割据、互相兼并
百姓生活 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唐末宦官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
问题一:阅读教材,认识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的社会问题?概括黄巢起义的背景?
影响: 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黄巢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三、五代十国分南北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哪些政权?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史称“五代十国”
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根源)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南唐 李昇 镇海、宁国节度使、大元帅
吴越 钱镠 镇海军、镇东军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两川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军节度使、天策上将军
闽 王审知 武威军节度使
南汉 刘 清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北汉 刘知远 许州、朱州节度使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1.表格中所示的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具有哪些特点?
2.这些特点说明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
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材料 (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百姓难以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忍受着巨大灾难。
北方:
政权更迭
战事不断
动荡不安
南方:
政局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状况与人民生活是怎样?
材料 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屡屡更迭,战争激烈而频繁,人民颠沛流离,各地军阀为了对付战争,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杂税严重。此外北方百姓经常遭受契丹蹂躏,苦难更深。广大中原人民渴望统一……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在割据政权互相攻伐、兼并的过程中,在契丹南进、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下,又逐渐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
问题:根据材料,指出五代后期出现了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最后是由哪个王朝结束的?
答案:趋势:逐渐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宋朝。
三、五代十国分南北
后周大将赵匡胤
960年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统一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再造统一当思危
材料 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朝政腐败,地方势力集军事、行政和财权于一身,对于中央来讲,地方已尾大不掉。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及至宋代,割除唐朝弊端,抑制武将而由文人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吕思勉《中国通史》
问题:材料中的“一场兵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借鉴唐朝的教训,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安史之乱;重文轻武(抑武将,文臣统兵);作用: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文化、科技的发展。
“ 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习近平
以史为鉴:
“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
——毛泽东
课堂小结: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开元盛世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五代十国
618
627
649
713
741
755
763
907
唐朝灭亡
884
878
960
唐朝的统治
开元年间
天宝年间
1.“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五代十国的分立
2.(跨语文)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道:“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些诗句反映了 (  )
A.“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B.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C.唐朝社会风气的变化 D.人们安宁的社会生活
C
B
课堂检测
3、(历史解释)促使唐朝由盛转衰、逐渐走向衰亡的因素有 (  )
①安史之乱 ②藩镇割据 ③宦官专权
④开放的社会风气 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⑥黄巢起义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4、表所示内容深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天雄节度使
A.原有朝代再次复兴
B.中国正在走向统一
C.五代时期国家陷于四分五裂
D.五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