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蒹
葭
(一)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二)理解“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体会诗歌幽远朦胧的意境。
(三)理解“伊人”形象的多义性,感受追寻是生命永恒的姿态。
学习目标
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风》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生于水边。蒹是没有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
《秦风》
“芦苇”
读准字音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jiānjiā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
读准字音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jiānjiā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
读清节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jiānjiā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
读出重音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诵读指导】《蒹葭》以四言为主,兼以五言。四言的均两字一顿,五言的以“二三”形式进行停顿,要读出一唱三叹的意味。
每章的第一句中,“苍苍”“萋萋”“采采”要重读;每章的第六句中,“阻”“长”“跻”“右”重读;每章的最后一句,“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语调低缓,适度拖长声音。
读出重音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诵读指导】《蒹葭》以四言为主,兼以五言。四言的均两字一顿,五言的以“二三”形式进行停顿,要读出一唱三叹的意味。
每章的第一句中,“苍苍”“萋萋”“采采”要重读;每章的第六句中,“阻”“长”“跻”“右”重读;每章的最后一句,“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语调低缓,适度拖长声音。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艰险。
顺流而下。
芦苇长得很茂盛,秋天的露水凝结成霜。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读懂句意
仿佛,好像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茂盛的样子。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干。
(路)高而陡。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那所爱的人,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读懂句意
水中的高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茂盛鲜明的样子。
向右迂曲。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水边。
水中的小块陆地。
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且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读懂句意
第一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第二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第三章: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章的内容。
诗中都写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意象分析
意象 特点 作用
芦苇
丛生茂密,秋来变黄,霜袭后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
洁白、晶莹、凉凉的。
河畔道路
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
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情景交融。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1.作者反复强调“溯洄”“溯游”“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等地点的变化,意欲何为?
2.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合作探究
作者反复强调“溯洄”“溯游”“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等地点的变化,意欲何为?
合作探究
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焦急,急迫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不畏艰险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失望惆怅
合作探究
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合作探究
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伊人”形象?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朱熹《诗集传》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伊人”形象?
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四是追寻理想、信仰。
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了许多的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不管主人公最后是够寻得“伊人”,这追寻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合作探究
正如一生致力于黑人平等的马丁·路德金所言:“也许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蒹葭》创造了高度诗意朦胧的意境,追求的得与失,执着与痛苦存留在一代代读者心间。
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切期盼和追寻美好。也许这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沿途的风景和希望足以慰藉我们丰富而敏感的心灵,内心深处炽热的执着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寄语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之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惆怅及对其强烈的思念之情。
主旨归纳
1.《蒹葭》全诗三章,每章都以蒹葭茂盛,霜露茫茫的景象起笔,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分析《蒹葭》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鉴赏写法
起兴,全诗三章,每章都以蒹葭茂盛,霜露茫茫的景象起笔。“白露为霜”表明时序已是深秋,天刚破晓,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每章的前两句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主人公惆怅的心境。
鉴赏写法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都以蒹葭茂盛,霜露茫茫的景象起笔,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1)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
(2)①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主人公对“伊人”追寻时间之长,深情执着;
②“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从上游到下游,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突显了主人公对“伊人”思念极深、追求不舍的感情。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③“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诶”“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踪迹缥缈难寻,身影无处不在。强化感情,突出主题,给人委婉深长之感。
鉴赏写法
分析《蒹葭》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1.反复咏叹,凸显感情。
《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质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质朴中又有蕴味,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
写作特色
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诗中实写蒹葭、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路远难寻心上人,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前面,用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写作特色
《关雎》和《蒹葭》的异同比较
《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①《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⑤都使用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比较阅读
总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 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蒹葭》中,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2)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D
作业:
1.将《蒹葭》改编成现代诗。
要求:不改变原诗的意思;改编后的诗,要有“诗味”
2.背诵这首诗,并写一段文字记录你学习这首诗的感受。
渴望相伴你身旁
伊人与我隔河望
一水距离一寸岸
痴痴相望手难牵
秋水,芦苇,白霜,长天
相思绵绵无尽期
我的伊人啊
犹如一朵青莲悄然开在我心间
晨风轻拂,芦花飘荡
深秋的晨露凝成了霜
所谓伊人裙裾飘扬
悠然泊在我心湖上
河水清清微波荡漾
上下求索追寻忙
不怕险阻路漫长
回眸盈盈一水间
映着你娇羞的面庞
附: 《蒹葭》改写
板书设计
蒹葭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环境十分清冷,
心境十分落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一方—中央—湄—坻—涘—沚
困难重重,
心情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