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护驾迟中学 刘立群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九年级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本节课课型是新授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教学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
圆是学习了直线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一种特殊曲线图形。它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考中占有一定比例,与其他知识综合性强。而本节课35.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它是在学习了点与圆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教材是本单元的第五节,从知识结构来看,它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从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来看,它反映了事物内部的量变与质变。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所以这一节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在初中几何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及知识经验基础上,课堂数学活动应体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及相对应的数量关系;能够利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位置关系的意义的形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两圆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猜想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精神;渗透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发现及确定方法。
突破策略:①利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于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②充分调动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难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的发现及运用。
突破策略:①学生分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②利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于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
③精选各种题型,变换各种形式,让学生训练,尝试成功.
二、教法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落实双基为宗旨”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体验成功,以激发学习兴趣。
2、教具
多媒体和黑板
三、学法
1、学情分析
①初中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来自于生活的情境很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 ②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图象把握向符号把握发展的过渡阶段,仍需依靠具体形象或图象的支持,才能认识事物,明白事理。
2、学法指导
① 课前指导:自制学具,激发学习兴趣。
②课堂指导: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③课后指导:通过课后的分层作业,巩固本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思路
本课以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为主线,在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利用所得结论来指导实践,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的科学教育理念,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动手操作,概念形成→归纳总结,知识内化→观察生活,知识传授→分组探究,知识深化→归纳总结,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知识升华→知识梳理,方法小结→分层作业,能力拓展
六、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2分钟)欣赏图片 首先激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动手操作 概念形成(8分钟) 1、圆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呢?2、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并让比较快的组,把成果展示在黑板上。3、教师给出名称并板书,让学生试着给出定义 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分类思想
(三) 归纳总结,知识内化(5分钟)1、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系统归纳。2、重新给出前面的一系列图形,让学生判定其存在的位置关系。
3、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知识及时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观察图形,知识传授(3分钟) ①圆心距②相切两圆的性质 为下一步探究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奠定基础
(五)分组探究,知识深化(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对应的圆心距与半径和、半径差的关系。然后学生代表发言,各组间交流,最后师生共同确定结论。教师板书 。 主要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突破难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六)归纳总结,巩固训练(8分钟)1、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2、做一系列练习。 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于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也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七)拓展延伸,知识升华(5分钟)出示例题,学生分组讨论 让优等生有充分展现的机会,也鼓励中等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的乐趣。
(八)知识梳理,方法小结(3分钟) 由中等偏下的学生完成。 强化本课的知识和方法,梳理本课知识。
(九)分层作业,能力拓展 (1分钟) 因材施教,照顾好中差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预计95%以上的学生对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有初步的认识,80%以上的学生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有初步的理解,60%以上的学生能利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还有约10%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复习巩固。
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改革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题,以全新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接受问题挑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科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发现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