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学案 (浙江版)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1.(2021湖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③,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④,始识公之仲子⑤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⑥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遺藁⑦见属⑧为叙。又十三年,乃克⑨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⑩之愿也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了:懂得,明白。④许:今许昌。⑤伸子:次子。下面的彝叟为范之三子,德孺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稿”,诗文草稿。⑧属:同“嘱”。⑨克:能够。⑩畴昔:过去,从前。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1)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2)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3)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答案】(1)以……为奇 (2)已经 (3)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1)句意: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奇,以……为奇。
(2)句意: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既,已经。
(3)句意: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恨,遗憾.
2.(2021杭州)古诗文阅读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①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②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③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命其子④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
(《楚国先贤传》)
【注释】①确然: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
为下列句中“就”字选择恰当的解释。(3分)
(1)征聘不就( )
(2)就家拜汉中太守( )
(3)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
A.从事 B.就职、赴任 C.完成 D.前往
【答案】(1)B (2)D (3)A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 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1、古字通假现象。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音同形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音同形似: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音近形异: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4)音近形似:不亦说乎。“说” 通“悦”,愉快。
二、是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
(2)词义缩小。如“臭”,文言文中表示好气味、坏气味皆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
(3)词义转移。如“涕”,古意指眼泪,而今义则为鼻涕;
(4)感彩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中性词,而现在则成了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如“衣(yì)”改称“穿”,“甘”改称“甜”等。
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防止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同。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多比较,仔细分辨,不要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
三、是一词多义现象。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四、是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
(1)名词的活用,活用为动词、状语
例1、如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例2、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例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例4、狼不敢前,“前”,上前。
例5、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
例6、策之不以其道,“策”,用编者打。
例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鞭打。
例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
(2)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例1、无案牍之劳形,“劳”,使……感到劳累。
例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使它惊;“鸣”,使它鸣。
例3、如鸣佩环,心乐之。“乐”,以……为乐。
例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伏”,伏兵。
(3)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例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苦;“劳”,使……劳累。
例2、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奇异。
例3、薄雾冥冥,虎啸猿啼。“薄”,迫近。
例4、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坚硬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
例5、天下苦秦久矣。“苦”,苦于。
例6、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例7、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
五、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是初学者,对偏义复词的这种特性缺乏认识,在老师们要求翻译字字落实的情况下,常常会把两个语素同等对待,同时翻译,这样就会出现误译、歧义的现象,甚至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背道而驰。
1、名词性偏义复词
构成这类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近或相关的,大多是表示具体的人和事物的名词,这种偏义复词中,被舍弃含义的那个语素一般起陪衬作用。
例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女郎”:只取女意,郎是陪衬语素。
例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指狼,只取兽意,禽是陪衬语素。
2、动词性偏义复词
构成这类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意义一般相反,表示一定的动作,其中陪衬语素其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例1、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去留”:只取去义。
例2、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出入”:“出”,外出,“入”无义。
例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偏义“亡”,灭亡。
3、形容词性偏义复词
构成这类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一般相反,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状态的特征。这种偏义复词中,被舍弃含义的那个语素一般起陪衬作用。
例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取异,不同。
例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远近”:偏义“远”。
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要注意判别的两个原则,就是一看功能、二看搭配,可根据现代汉语中一般词类的主要功能及搭配规律加以识别。
1. 文言实词的难点解析
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是重点。
(1)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中较难理解的一类词语。词的古义不能与今义混为一谈。考生在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含义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 识记古今异义词的主要方法是勤于积累,加深理解记忆,尤其要明确古今异义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及特定含义。如“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词,考生须区别记忆。而“妻子”在现代汉语中只是表示丈夫的配偶,而在文言文中则是妻子和孩子的总称。
(2)一词多义
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 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2.掌握答题技巧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1. 因习惯而理解错误。如:把“交通”误认为“各种运输与邮电通信的总称”“妻子”常被认为是丈夫的配偶,“绝境”常被理解为走投无路,“爷”常被理解为爷爷。
对策:考生在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含义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 识记古今异义词的主要方法是勤于积累,加深理解记忆,尤其要明确古今异义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及特定含义。
【典例1】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要结合句子意思来解释. A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原来是;今义:覆盖 B句意:面容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这是太守喝醉了.颓然:醉醺醺地;今义:衰老的样子 C句意: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是:这;今义:判断动词 D句意: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色千变万化.气象万千:景色千变万化;今义: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故选:D
2. 因多义而理解错误。如“观”有名词“景象”和动词“观赏”的意思;“亡”有“逃跑”和“通无,没有”的意思。
对策: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典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答案】A
【解析】“冒”为多义词,常见义项有:顶着,迎着,如“冒死、冒雨”;贸然,鲁莽,如“冒失、冒进”;向上升,向外透,如“冒汗、冒尖”;覆盖,如“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等。A项“冒阵而前”,结合语境,应为“顶着箭阵前冲”。冒,解为“顶着、迎着”。
3. 因通假而理解错误。 如,“亲戚畔之”的“畔”通“叛”,背叛的意思;“公输盘不说”的“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对策:在考试中,遇到某实词意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有没有通假。通假字往往约定俗成,不能乱套,考生特别要注重平时积累。
【典例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
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
【答案】B
【解析】:B项,童:通“同”,相同。
考情分析
易错警示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学案 (浙江版)
在中考文言文测试中,文言虚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有的虚词还可做实词用,如:“之”、“其”都可做代词用,“之”、“为”还可做动词用。因此,应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识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也、夫”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几个典型例句。这些虚词在古汉语中意义和用法差别很大,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考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以比较两个句子中一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形式出题,要求选择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部分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2. 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3. 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4. 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1.(2021台州)文言文阅读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①仕至臬司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洊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搜出脏物无算。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③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史。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万屋比栉 参考成语法:比翼双飞
(2)因就地作数灶 查阅词典法: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填序号)
(3)果群盗潜伏焉 课内迁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4)悉为邻佑所禽 语境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答案】(1)挨着、靠近 (2)①
(3)于此,在其中 (4)为---所表被动
2.(2019衢州)古文阅读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衍,别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会山水暴至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一
【答案】D
【解析】A “卒” 前词表“去世”,后表“最后”;B前词表“赶上,遇到”,后词表“聚会”;C前词意为“认为”,后词“把---当着”;D都表示“曾经”。
3.(2021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B.前一个“以”表“凭借”,后一个表“用”;C.前一个“之”表代词“它”,后一个是助词“的”;D两个都表示“那么”意。
考点一:虚词“之”
[类型1]:用作代词
对策:A、代人、代事、待物。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
[类型2]:用作助词
对策:A、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译,可不译;
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D、音节主次,用于凑足音节,无实译,可不译。
[类型3]:用作动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去、往、到。
示例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示例2:二世杀之。(代词,代扶苏)
示例3:时人莫之许也。(代词,这件事)
示例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
示例5:宋何罪之有?(无实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二:虚词“以”
[类型1]:用作介词
对策:A、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B、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
[类型2]:用作连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用来、来、以致。
[类型3]:用作动词
对策:根据前后文,可译为:认为。
[类型4]:用作副词
对策:表示时间,可译为:已、已经。
示例1: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示例2: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示例3:以激怒其众。(连词,来)
示例4: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以致)
示例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凭借)
示例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动词, 认为)
考点三:虚词“于”
[类型1]:用作介词
对策:A、表示处所,可译为:从、在;
B、表示时间,可译为:到;
C、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D、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同;
E、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示例1: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示例2: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示例3:苟全性命于乱世。(介词,在)
示例4:有求于我也。(介词,对)
示例5:受制于人 (介词,被)
考点四:虚词“为”
[类型1]:用作介词 ,读作“wèi”
对策:A、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
B、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C、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类型2]:用作动词,读作“wéi”
对策:A、判断动词,可译为:是;
B、一般动词,根据上下文翻译。
[类型3]:用作名词
对策:根据上下文翻译。
示例1:为坛而盟。(动词,建筑)
示例2:以丛草为林。(动词,当作)
示例3:号为张楚。(判断动词,是)
示例4:为伤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
考点五:虚词“其”
[类型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对策:A、代人,作宾语。译为:他,他们;
B、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C、代物,作宾语。译为:它,它们;
D、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
[类型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对策:A、可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自己的。
[类型3]:作指示代词。
对策:A、近指。译为:其中;
B、远指。译为:那。
[类型4]:作副词。
对策: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反问的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类型5]:作连词。
对策: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示例1:太守即谴人随其往。(人称代词,他)
示例2:择其善而从之。(人称代词,他们的)
示例3: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其中)
示例4:其伤真无马邪?(副词,难道)
示例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连词,如果)
考点六:虚词“而”
[类型1]:作连词
对策:A、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B、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C、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D、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E、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F、表示修饰关系,译为:“地”“着”
[类型2]:作副词
对策: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示例1:学而时习之。(表递进,并且,而且)
示例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却)
示例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修饰,连接状语)
示例4:既而儿醒,大啼。(副词,无实译)
示例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表并列,又)
考点七:虚词“乃”
[类型1]:用作副词
对策:A、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承接。译为:就,于是;
B、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像背的。译为:却,竟然,反而;
C、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才,仅。
[类型2]:用作代词
对策:译为:你,你的。
[类型3]:用作判断动词。
对策:相当于:是,就是;
示例1: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
示例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副词,才)
示例3:见渔人,乃大惊。(副词,竟然)
示例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示例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就是)
考点八:虚词“然”
[类型1]:用作代词
对策:译为:这样,如此。
[类型2]:用作连词
对策: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
[类型3]:用作语气助词
对策:A、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B、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C、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示例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示例2:然志犹未已。 (连词,然而)
示例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助词,……的样子)
示例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助词,好像……似的)
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翻译句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必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鉴别。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几个典型例句。
1、 之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动词 可译为“往”“到” 辍耕之垄上
代词 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的)”“它(它们)(的)” 学而时习之
指示代词 “这” 为楚造云梯之械
结构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音节助 凑足音节,无实义 公将鼓之
2、其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代词 人称或物主代词 译为“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 惧其不已也
指示代词 译为“这(些)”“那(些)”“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
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表反问语气 “难道” 其真无马邪
表期望或命令语气 “可要”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而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连词 顺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关系 但是,却 出淤泥而不染
并列关系 不译,或译为“又”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递进关系 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朝而往,暮而归
4、则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副词 表示肯定的判断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示承接 “就”“便”“那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表示假设 “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
表示转折 “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5、以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物件、时间等 “拿”、“把”、“用”、“由”、“从” 1.屠惧,投以骨——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 ——用;3. 以弱为强——从、由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凭”、“凭借”、“根据”、“按照” 4.何以战?——凭借//5.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按照
连词 表目的、表顺接、表结果 可译作“(用)来”、“而”、可译作“以致” 6.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7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8以伤先帝之明——以致;9以塞忠谏之路——以致
表原因 可译“由于”、“因为”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动词 可译作“认为” 11皆以美于徐公。2.或以为死……
通假 通“已”,已经 12固以怪之矣
6、于
用法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从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在 能谤讥于市朝
向、对 告之于帝
到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比 皆以美于徐公
7、乃
用法 用法具体解说 用法举例
副词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于是”“就”“才” 乃入见
情理上是逆转相背 “却”“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 “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判断词 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考情分析第十四讲 文言文整体阅读 达标检测 (教师版)
一、(2021宁波)文言文阅读(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西湖念语① [宋]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
9.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鸣 蛙 暂 听 安 问 属 官 而 属 私 曲 水 临 流 自 可 一 觞 而 一 咏。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文中的“闲人”布一多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1)胜过,超过;(2)美好,优美;
10.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11.(1)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属于闲人。
12.(1)清闲之人。苏轼和欧阳修,一个被贬,一个辞官退休,这样的处境使他们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
(2)恬适之人。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
(3)旷达之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欧阳修辞官之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平和旷达。
二.(2021湖州)文言文阅读。(16 分)
《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③,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④,始识公之仲子⑤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⑥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遺藁⑦见属⑧为叙。又十三年,乃克⑨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⑩之愿也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了:懂得,明白。④许:今许昌。⑤伸子:次子。下面的彝叟为范之三子,德孺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稿”,诗文草稿。⑧属:同“嘱”。⑨克:能够。⑩畴昔:过去,从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①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3分)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岂 非 命 欤!
(3)为深人理解作者对范仲淹的感情,某同学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请问,哪一个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填字母)
A.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B.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回答苏轼的问题?火月
C.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
D.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 ,而要一次-次分开写?
(4)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空白处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一项,并简述理由。
▲ 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备选项:A.他们 B.我
(5)上文是《<范文正公文集>叙》全文的上半部分。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和上文的感情基调,
结合范仲淹的诗词文章,推测下半部分可能会写哪些内容。(4分)
【答案】
(1)①以……为奇 ②已经 ③遗憾
(2)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
(3)D
(4)选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若是出自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之口,就表明不仅作者以此为憾,他们也引以为憾,正面和侧面一起写,足见遗憾之深。同时,此句中的“子”,是“您”的意思,选B的话,就不符合逻辑。
(5)示例一:赞颂范仲淹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对拥有远大政治抱负又“敬爱”范仲淹的苏轼而言,应该会写进下半部分。
示例二:赞颂范仲淹的功业。范仲淹曾担起保卫边疆的重任,写下“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诗句,表达了“燕然勒功”的愿望,对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来说,会将赞颂范仲淹的功业写进下半部分。
示例三:共情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中,被贬多次,但他都能调整心态、豁达乐观,这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相似。所以,这也可能写进下半部分。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奇,以……为奇。
②句意: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既,已经。
③句意: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恨,遗憾。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根据意思可断句为: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A.这个问题太笼统,且韩琦、富弼、欧阳修与文章主旨不相关,故探究意义不大。
B.这个问题太浅显,先生最初不愿问答,是因为先生认为“童子何用知之”,问题答案很明显,探究意义不大。
C.这个问题很直观,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显然与光明磊落与否无关,探究意义不大。
D.这个问题的设计,值得探究。作者逐一写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更能表现对范仲淹的仰慕之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处应选择A,即这句话省略的主语为“他们”。这里的他们指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这句话出自这些人口中可见,不仅作者以此为憾,这些人也引以为憾,更能体现遗憾之深。同时,也于句中的“子”的表意相吻合。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5)本题考查推测补写的能力。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了自己对范仲淹的仰慕之情。据此,后半部分应重点写范仲淹的值得仰慕之处。可以写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也可以写他的功绩及旷达情怀等。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又与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为同僚。我们都一见如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写成这篇序文。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三.(2021金华)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一)
自叹①
[宋]文天祥
长安②不可诣,何故会高亭③?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④。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⑤山更青。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
(注释)①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②长安:即长安堰,在今浙江海宁西北。③高亭:高亭山,当时元军军营所在地。④神龟弗自灵:指自已自投罗网,为敌所俘。⑤雨馀:雨后。
(二)
访辛弃疾
[宋]赵溍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①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鳌。
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
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②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选自笔记小说《养疴漫笔》)
(注释)①帅淮:指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②缗:一千文为一缗。
14.《自叹》一诗中借“______”和“______”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
1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方法借鉴 文言语句 字词释义
语境推断法:“三跃马而三却”中的“却”,根据前文“跃”和后文“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可推断,“却”是“退却”的意思。 稼轩适倚楼,望见之 适:①___
成语推断法:“推马仆地”中的“仆”,可依据成语“前仆后继”中的“仆”推测为“倒下”的意思。 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 寡:②___
课内迁移法:“稼轩如数与之”中的“与”,根据《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可理解为“给”的意思。 假十万缗以济贫 假:③___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遣 人 询 之 则 已 及 门 遂 定 交
17.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访辛弃疾》) 印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______,______。
18.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请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答案】14.倦鸟 神龟
恰好,正好,刚好 少 借
16.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17.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18.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其特点是兼有“笔记” 和“小说”特征,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示例:“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这一情节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性,根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前文可知,辛弃疾与陈同甫两人见解相合,互为知己,辛弃疾会杀陈同甫灭口可能性很低,小说中设置这一传奇虚构情节,起了增强情节曲折度,写出了陈同甫的粗豪中有机警的性格,表现了辛弃疾的以国为重态度的作用。
【解析】14.考查诗歌意象的判断。意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诗是在文天祥被元军扣留以后写的,他回想不久前的往事,不免发出深长的感慨。据这首诗的前言说,正月十三日夜晚,作者听说,丞相陈宜中将要在十五日到长堰去会见元军统帅伯颜,便极力加以反对,认为这时与元军谈判并无实际意义,阻止了陈宜中的这次行动。但在朝廷上下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受到吴坚等人的鼓动,自己竟接受了到敌营谈判的建议,想来真是不可理喻。“自叹”实际上是“自怨”,铸成大错、后悔莫及。诗人以“非无翼”的“倦鸟”表达还有不少的抗元志士支持自己却自投罗网的悔恨,用有灵性可以托梦给人却被托梦求救的人所杀的“弗自灵”的“神龟”表达了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
15.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方法。①要求用“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此时稼轩与陈同甫尚不相识,同甫直接上门来访,稼轩只能是“正好”在家,靠在楼上看到他。故解释为“恰好,正好,刚好”;②要求用“成语推断法”,“沈重寡言”中的“寡”,可依据成语“沉默寡言”中的“寡”推测为“少”的意思;③要求用“课内迁移法”,“假十万缗以济贫”中的“假”,根据《送东阳马生序》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可理解为“借”的意思。
16.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词辅助来断句。本句句意是:派人去探问时,同甫已经到了门口,于是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友。结合“则”“遂”两个句首虚词,可断句为: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17.考查根据语境默写诗文名句。由“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可知,稼轩一心合并南北,而这南北合并也是君王之念,彪炳千秋的伟业,故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生前、身后”易写错。
18.考查笔记小说的特点。
【参考译文】
(一)
自叹 [宋]文天祥
既然知道到长安镇谈判不可贸然前往,是什么缘故,使我和敌酋伯颜相会在高亭?我虽然像一只倦鸟,但是并不缺高飞的双翼;为什么像《庄子》寓言中的神龟,预见不了被人杀害的命运?天地都会为此大加慨叹;从今而后,我将像落叶随风,到处飘零。这是个无眠之夜啊,回头看看窗外,西湖上已经破晓,连宵风雨之后,湖边的青山一定更青。
(二)
访辛弃疾 [宋]赵溍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开始听说辛弃疾名声,去拜访他,快到辛弃疾家门口时,要过一座小桥,三次提缰策马准备过桥,马三次退却。同甫发怒,拔出剑斩落马头,把马身推倒在地,走进去。辛弃疾正靠在自家楼上,看到他这番举动,大感惊诧,派人去探问时,同甫已经到了门口,于是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友。
数十年之后,辛弃疾已成为淮地一带的将帅,而陈同甫还贫困不得志。陈同甫依然直接上门去见辛弃疾,一起谈论天下事。辛弃疾在酒酣耳热之际,开始高谈阔论起南宋和北方外族的军事形势,并说明南宋想收复北地要如何如何来作战,而北方若想并吞南宋又要如何如何。并且说钱塘一带不适合建为国都,北人只要占领牛头山,就能阻断四方来援的勤王之师;然后再引西湖的水来灌城,马上整个京城的军民百姓都成了鱼鳖。酒后,辛弃疾留宿陈同甫在馆里。陈同甫想起辛弃疾一向慎重寡言,(酒后说了不少不该说的话,)一旦酒醒回想起来,一定杀他灭口,于是半夜偷了辛弃疾的骏马逃走。
一个多月后,陈同甫写信向辛弃疾借十万缗钱济困,(并在信中暗示当晚辛弃疾说过的言论,)辛弃疾只好如数给他。
四.(2021杭州)古诗文阅读(19分)
甲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乙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丙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①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②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③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命其子④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
(《楚国先贤传》)
【注释】①确然: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
16.阅读甲乙诗文,用诗中词语填空。(2分)
《赠从弟》中寒风“ ”、冰霜“ ”,可看作是对甲文“岁寒”的具体描写。
17.“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4分)
18.为下列句中“就”字选择恰当的解释。(3分)
(1)征聘不就( )
(2)就家拜汉中太守( )
(3)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
A.从事 B.就职、赴任 C.完成 D.前往
19.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
理解:听闻宗世林德行而到他家(拜访)的人很多。曹操成年后,多次到他家拜访。这样写,从侧面表现了宗世林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B.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
理解:曹操不高兴,但因为自己有贤德的美名,所以对宗世林还是非常尊敬。“犹”字富有意味,表现了曹操复杂的心理。
【答案】16.瑟瑟 惨凄
17.用“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用两个“一何”加以咏叹,富有气势,突出对松的赞美。
18.(1)B (2)D (3)A 19.A
南阳宗世林(承),是魏武帝(曹操)同时代的人,但非常鄙薄曹操的处世为人的态度,不和他交往。等到曹操作了司空,总揽朝政后,他委婉地问宗世林:“现在可以和我交往不 ”回答说:“松柏之志还在。”世林因为忤逆意旨而被疏远,职位低下,与他德望颇不相称。文帝(曹丕)及其弟(曹植)每次登门拜访,都以弟子之礼拜于坐榻之下。他受到尊重和礼遇如此。
五.(2021温州)文言文阅读。
题灯上人①竹卷
[明]李流芳
往岁己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③茗相对,今日如复理⑧梦中也。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⑤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⑥耶?冁然⑦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选自《明清散文赏奇》)
[注释]①灯上人:即文中双林上人。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李流芳:字长蘅,明代著名画家,擅长题画。黄宗羲评价“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③薰:指薰香。④复理:重温。⑤此君:指竹。⑥生理:生机。⑦冁(chǎn)然:笑的样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数欲过庵门而不果 ▲ ②而上人笔墨乃益进 ▲
(2)以下两个批注引用黄宗羲的评价。你认为这两个批注恰当吗?选择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3分)
①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批注:文中有画也)
②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批注:如身出其间)
(3)作者最后“冁然一笑”,意味丰富。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品析。(4分)
(4)根据表格,完成任务。(6分)
解释加点词,理解句意 探究
①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属: ▲ )(1分) ③灯上人让作者为他所画竹卷题字,作者题其所画竹卷。从两人的交往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②冁然一笑,遂题其后(遂: ▲ )(1分)
【答案】(1)①实现; ②更加。
(2)示例一:我选①。我认为恰当。批注“文中有画”指文字有画面感;句子则通过数量词“千竿”、颜色词“净绿”等,从视觉的角度营造出一个绿意盎然的竹林世界,使读者赏心悦目,好像走入画面。所以这一批注是恰当的。
示例二:我选②。我认为恰当,批注“如身出其间”是说好像从画中走出来的感觉;句子描写灯上人所画之竹干古老,枝新绿,披散展开来一片茂然生机,给人一种“如见真竹”的感觉,读者读此句仿佛置身其中,读罢则好像从画中走出来一般。所以这一批注恰当。
(3)作者多年后与灯上人重逢,见其所画竹卷“新枝古干,披展森然”,有如真竹,作者的笑是对友人画技精进的佩服和赞许;作者于六年后终于再见友人,两人对坐重温品茗谈画的时光,作者的笑是对清雅生活的满足;作者见友人画竹如真,调侃是灯上人吸收了后院竹子的精华,作者的笑流露出人生有知音的喜悦。
(4)①通“嘱”,嘱托;②于是,就;③作者与灯上人以画作诗文互相酬和,他们在幽窗净几旁,熏香品茗相对而坐,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高雅人生志趣的追求。两人一个嘱托为其画卷题字,一个欣然题字,无需多言,却心领神会,有着心灵的默契,体现他们对淡然的知音关系的人生追求。
【参考译文】 往年己酉北上,小船驶过长满莲花的泾水,去积善庵访问灯上人,他拿出所画的竹子卷轴让我题字。以后每当经过吴门,几次想到庵中去都没实现。和灯上人有六年没见面了。窗明几净,环境清幽,熏香袅袅,香茗缭绕,相对而坐,今天像梦中重温过去欢聚的情形。
灯上人屋后有许多美丽竹子,叶子干净碧绿像擦过一样,如今却变得什么都没有了。但灯上人的画技却一天比一天进步,老旧的竹干,刚长出的枝条,枝叶繁茂,就像真竹子一样,难道这些竹子的神气都被灯上人摄取,不再有生机了吗 微微一笑,于是在画上题字,甲寅年农历四月。
六、(2020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式仕为郡功曾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象。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旁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扩kuàng:墓穴。⑤空biǎn:落葬下棺。③柩jiù:棺材。
16.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土”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18.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1)(2)题。(4分)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1)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2)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19.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4分)
【答案】 16.D 17.D
18.(1)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为他们的深厚友情所感动。
19.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范式赶到,灵柩才顺利下葬。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突出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达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和向往。
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儒生,和汝南郡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 ,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母亲大人,并看望你的孩子。”两人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 ”张劭回答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接着开怀畅饮,兴尽才离开。 范式当了郡里的功曹。后来张劭病重卧床,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早晚都去探望他。张劭临终时叹息道:“可惜见不到我生死之交的老朋友了!”范式(有一天)忽然梦见张劭戴着帽子,垂着帽带,拖着鞋子喊他:“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会在某时埋葬,永远命归黄泉。我知道你没有忘记我,希望你能赶得上我的葬礼!”范式猛然醒来,不由得悲叹流泪。(第二天)便将晚上做的梦全部告诉太守,请求前去奔丧。范式便穿上为朋友吊丧的服装,到下葬的那天,坐着快马奔赴那里.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了,但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元伯的母亲抚摸着灵柩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于是就停下灵柩等了一段时间,就看到有辆白马拉的素车,远远号哭而来.元伯的母亲看着那车,就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就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得流下眼泪.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七、(2020湖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14分)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①参政罢政归里时,某②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③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⑤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⑥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足垂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咸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1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2)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3)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16.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3分)
每言秦氏必日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17.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18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4分)
【答案】15.(1)眼泪 (2)怎么 (3)虽然
16.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17.第一,选取最能表现李光性格的生活细节。一是李光罢政归乡,言及秦桧,“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二是否定赵鼎被贬时“悲忧出涕”的情状,认为“青鞋布袜”而行就是了。三是写李光远徙海南后“气不少衰”,对家人仍“丁宁训戒”。第二突出情态,传达精神,如当李光言及赵鼎被贬谪之事时,目如炬,声如钟”,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第三,对比烘托,增其光辉。作者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出作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18. 示例(1):内容:要有气节(正气),影响: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毅,表现出浩然正气。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想见他“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也在《卜算子·咏梅》中体现出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就表现出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铁骨。
示例(2):内容:爱国,抗金,影响: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粗国的信念始终如一,就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陆游对祖国真诚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评分标准:共4分;推断内容1分,结合诗词并简述影响3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知政事李光前辈被罢职回家时我二十岁了。他常常来拜访我父亲,俩人在一起整天畅谈朝政。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有一天清早到我们家一起吃饭,对我父亲说:“听说宰相赵鼎遭秦桧陷害被贬谪到岭南海岛,路过南岭时伤心忧愁地哭了。我是不会这个样子的,假如朝廷贬谪的命令一下达,青鞋布袜一穿就上路,怎能表现出小孩子哭哭啼啼的架势呢!”说这番话的时候,两眼明亮如炬,声音洪亮如钟,那英烈刚毅的气度让人振作奋发。 此后过了四十年,偶然看阅老前辈的家信,发现他当年虽然被贬到偏远的海岛,但英烈刚毅的气节仍然丝毫未减,叮嘱训导家人的话语句句都是可以世代流传,作为典范的。字里行间可以让人想见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决然离京上路的情景啊。
八、(2021江苏淮安)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6-10题。(18分)
【甲】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
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将命施彩饰,会贵其直①,不合寺僧祈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日:“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价,愿输功,可乎?”寺僧欲先阅其迹②。少年日:“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以为妄,稍难之。少年曰:“某既不纳师之直,苟不可师意,即命圬其壁,未为晚也。”寺僧利其无直,遂许之。
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其殿,且谓僧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门,亦不劳饮食,盖以畏风日所侵铄也。可以泥锢④吾门,无使有纤隙;不然,则不能施其妙矣。”僧从其语。如是凡六日,阒④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他怪也。且不可果其约⑤。”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唯西北墉@未尽其饰焉。
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
(选自张读《宣室志》)
[注释]①贵其直:画工要价太贵。②迹:这里指在其他地方的画稿或作品。③锢:封闭。④阒(qD):寂静,空寂。⑤不可果其约:不可始终守约。⑥墉:高墙。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
可 以 泥 锢 吾 门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如是凡六日:
(2)遂相与发其封:
(3)竟不可得:
(4)转转不已: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2分)
(2)尔辈不能究物理。(2分)
9.联系上下文,揣摩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寺僧此刻的心理。(4分)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4分)
【答案】6.可/以泥/锢吾门 7.(1)这样(2)-起(3)终了,最后(4)停止
8.(1)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9.寺僧觉得(少年的话)不可信,不敢完全相信少年,心中充满怀疑。
10.甲文用画工的“大惊”和“无敢继其色者”来衬托七兄弟的画技高超。乙文将寺僧的做法。讲学家的看法与老河兵的做法作对比,衬托了老河兵实事求是,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的特点。
【解析】6.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朗读停顿。作答时,可根据句意和语法构成来判断。“可”是能愿动词,,可以l“以”是介词,“以泥”是“用泥”的意思,介宾短语,故“可以”悬两个词,中间应断开;“锢吾门”是动:宾结构,“以泥”作它的状语,故应断开。
7.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第(1)题“是”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这、这样,此句意思“像这样总共六次”;第(2)题“相与”可联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来理解;第(3)题“竟”可联系句意“最后不能获得”来理解;第(4)题“已”,停止,此句意思是“一转一转不停止”。
8.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作答时要注意特殊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第(1)题,宁,怎么;迹,遗迹,指作品。第(2)题,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古今异义,事物的道理。
9.此题考查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前文少年说能画,寺僧要看画稿,而少年却说从未在长安作过画,因此寺僧产生了怀疑。
10.此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作答时要抓住原文语句。甲文结尾“后画工来见之,大惊”“于是无敢继其色者”,用画工大惊和没有敢增色的人衬托七兄弟画技高超;乙文以寺僧的做法和讲学家的说法来衬托老河兵的观察细致。
【参考译文】
【甲】云花寺呈有个圣画殿,长安人称它为“七圣画”。
当初,大殿(刚)建成,寺里的僧人找来画工,要让(他们)画彩绘装饰;恰好他们的要价太贵,不符合僧人期望的薪酬,最终就离开了。几天后,有两个少年来到寺里进见说:“我们是擅长画画的人。如今听说寺里要找画工,我们不敢在价格上得到好处,(只是)希望献出(一些)技艺,可以吗?”僧人想要先看看他们的画稿。少年说:“我们兄弟一共七个人,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僧人认为(这)很荒诞,稍加质问他们。少年说:“我们已经不接受您的钱财,如果不合您的心意,就让人粉刷墙壁,也不晚啊。”僧人认为没有花钱很好,就同意了。
第二天,七个人当真到了,各自举着彩绘(的工具),要进入殿中,并且对僧人说:“从这时起七天(时间里),千万不要打开我们的门,也不劳烦供养(我们)吃喝,大概可因此避免风吹日晒侵蚀毁坏(作品)。可以用泥封住我们的门,不让(门)有细微的间隙;不这样(的话),就不能施展神奇(的技艺)了。”僧人依从他们的话。像这样一共六天,(大殿里)寂静无声。僧人互相议论说:“这里必有古怪。还是不要始终守约。”于是(僧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门打开了,有七只鸽子轻快地飞舞,向着天上飞走了,大殿中的彩绘庄严美丽,四个角落唯有西北的高墙没有完成装饰。
后来的画工看到了彩绘,大为惊奇地说:“真是神妙的笔法啊!”因此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
九、(2021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9-13题。(18分)
斗茶①记 [宋]唐庚
①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②。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③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④皆精绝。
②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⑤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③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
(节选自《眉山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斗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品评茶叶高下的游戏。②寄微斋:唐庚被贬惠州时读书、品茗、会客之室。③赍(jī):携带。④大较:大略,大体。⑤要之:总之。
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昔 人 以 为 不 减 清 远 峡
10.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
(2)其所赍宜尤高:
(3)或有所不能致:
(4)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
1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4分)
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
12.细读文章,品味加点词,体会作者的心境。(2分)
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
13.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头即交代斗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叙述清晰。
B.这一次斗茶的水是不一样的,都是客人自己带来的。
C.文中对李卫公之水提出了质疑,认为奔波千里取来的水已不是活水。
D.文章名为《斗茶记》,但对斗茶一事却一笔带过,重在生发议论。
【答案】9.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
10.(1)一起(2)尤其,特别(3)得到(4)经历,经过
11.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泉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
12.“从容”在文中有舒缓、悠闲之意。作者说自己贬谪到惠州,以戴罪之身在乡村与朋友一起煮茶品茗,获取身心快乐。作者虽然处在劣境中,但能以茶为乐,泰然处之,表现了作者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13.B
【解析】9.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作答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进一步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昔人”是主语,“以为”是谓语,“不减清远峡”是宾语,故朗读节奏为: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
10.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可联系上下文,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作答时,还可联系我们学过的课内文言文,比如,“相与”可以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相与步于中庭”。
11.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作答时,要注意文言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好”“置”。
12.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赏析。“从容”是舒缓、悠闲的意思,用来形容“诸公”,属于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此描写表现出文中人物当时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状态。
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1)题B项说法错误,从第①段可知本次斗茶“取龙糖水烹之”,不存在客人各自带水的情况。
【参考译文】
政和二年三月的一天,(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我为大家取龙塘的水煮荼并评定茶的高低,以某荼为上品,某茶位列第二。某个福建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最好,却被排在了第三。然而大体上都属绝妙上乘之品。
(我)曾以为天下的东西有应该得到却得不到的,不应该得到却得到的。富贵而有能力的,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但在贫贱困顿、流离漂泊之中,有时却能在偶然间得到。世人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实不假啊。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表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而近代欧阳修写《龙茶录》,序中称嘉祜七年,仁宗皇帝在明堂祭杷,行斋戒之礼的晚上,把小团茶分别赐给了枢密院、政事堂二府,每人分得了一小团茶饼。欧阳修)不舍把茶饼碾碎了饮用,至今还珍藏着。这时已是熙宁元年了。我听说茶不管是小团茶还是(压成长方形的)铤荼,总之是贵在其新;煮茶的水不管江水还是井水,总之最重要的是{要活水。不远千里去取水,水的真假固然不清楚,即使就算是真的水,(到了目的地后)已经不再是活水了。从嘉祜七年壬寅到熙宁元年戊申,前后已有七年,更历经了三个皇帝,但所赐的茶还保存着,这哪里还是茶啊?
如今我提着水瓶去龙塘取水,没有几十步路,龙塘的水适合泡茶,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走海路到(福建)建安,没几天就可以到了,所以每年三月新茶就会送到(惠安这里)了。犯罪的我,承蒙皇帝宽恕不杀之恩,能够和各位在这里悠闲地谈笑。取龙塘之泉水煮荼品饮,得到一时的闲适,虽然身在乡野,与用数千里之外送来的泉水去煮七年前的陈荼相比,哪个更闲适呢?
十、(2021山东东营)(8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
(乙)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①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②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⑤而歌者,红装而蹇⑥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①冷光,清亮的光。②娟然,美好的样子。③靧(huì)面,洗脸。④鬣(liè),泛指动物头颈上的毛。⑤罍(léi),盛酒的器皿。⑥蹇,跛脚,这里指驽钝的马或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临溪而渔 渔: ②于时冰皮始解 始: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 ④泉而茗者 泉:
(2)概括两文反映的一种共同心境并分别说明其由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钓鱼;②才,方才; ③被;④用泉水(或汲泉水)。
(2)喜悦。甲文作者具有乐观豁达的情怀,虽被贬滁州,但处之泰然、随遇而安,爱民之心未曾少减。主政滁州,政事宽简,与民休息,具有中庸和美、年丰人足的政治理想,所以,作者在乎“山水之乐”,更享受“乐民之乐”。乙文作者经历了一个寒冬的禁锢,在初春时节偕友游满井,乍见满井的山水鸟鱼等景物生机萌动,感到欢欣与愉悦,对早春风光充满了欣赏与赞美之情。
(3)示例一 (表达方式方面)甲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的同时融入大量的议论和抒情,融叙事、议论、抒情、说明于一体。乙文以描写为主。在景物描写中,融情人景(寓情于景),使情与景、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
示例二(写作技巧方面)甲文写景善于抓住最物的典型特征。早晚有别,四季分明,一句一景,字字不虚。乙文写景以点带面。没有全面地细描密绘,而是抓住水、山、田野这三组镜头,通过冰皮、山峦、麦苗等事物写初春的气息,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鲜明、贴切地表达出来。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十一、(2021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4分)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 袁枚 ( https: / / so.gushiwen.org / authorv_74546b0b8005.aspx )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释】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g)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g):围棋盘。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置几席间作玩 置:
(2)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
(3)已遂述数行 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不得从容以观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过 石 桥 有 三 奇 树 鼎 足 立 忽 至 半 空 凝 结 为 一 。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12.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飞泉亭及周边景物的一组是(2分)
①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 ②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③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④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⑤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⑥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8.(1)放置,摆放 (2)拖,拉 (3)记述(3分。每小题1分。)
A 10.过 石 桥 / 有 三 奇 树 鼎 足 立 / 忽 至 半 空 / 凝 结 为 一。
11.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灵魂梦境也许能够飞来罢了!”
12.C
【解析】9.A项“以”第一个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是介词,译为“因为”。B项“而”是连词,都表示方式或状态。C项“者”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之”是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11.关键词“何”“惟”“魂梦”翻译正确,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2.第①句是议论庐山、罗浮山、青田县石门山的瀑布,第⑥句是描写作者住宿的带玉堂对面的景色。
译文 我近年来观看瀑布很多次,到峡江寺心里很难舍弃它,就是飞泉亭造成的。 凡是人之常情,眼睛觉得悦目,而身体觉得不舒服,势必不能长久地停留。天台山的瀑布,距离寺庙有一百步左右;雁宕山的瀑布旁没有寺庙;其他的如庐山(的瀑布),如罗浮山(的瀑布),如浙江青田县石门山(的瀑布),瀑布不是不奇特,可是游览者都在日中暴晒,蹲坐在危崖之上,不能悠闲地观看,就好像路上认识的朋友,虽然(在一起)很快乐(但也)容易分别。 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多的(距离),但石砌的台阶曲折而上,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即使)火热的太阳也不觉得晒。经过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它们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树忽然就长在了一起。凡是树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叶分叉,惟独这三棵树根部分开而枝叶汇合在一起,真是奇怪了! 登山走过的一半路,飞泻的瀑布像打雷似的轰鸣,从空中一泻而下。瀑布旁有间屋子,就是飞泉亭。长宽有一丈多(的距离),八扇窗户明亮干净。关上窗户瀑布声响可以听得见,打开窗户瀑布就看到了。人们(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卧,可以伸开两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躺着,可以放笔墨纸砚,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饮用。以人的安逸,对待水的劳碌,把瀑布取来放在桌案几席上玩弄。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 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坐的时间长了,太阳下山了,(我也)不得不下山去了。在带玉堂宿歇,(带玉堂)正好面对着南山。云雾中树木郁郁葱葱,(南山与带玉堂)中间隔着北江,(江上)航船来来往往,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把船停泊靠岸来这个寺庙之中。僧人们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怎么能飞!只有哪一天我的灵魂梦境,也许会飞来吧。”僧人们说:“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座寺,为什么不把他记载下来呢?”我说:“好吧。”已经写完了几行,一份用以自己保存,一份用以交给僧人们。
十二、(2021山东威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1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沙猎,见往事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勖助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孰若孤?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①即更刮目相待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C.①在军中常苦多务 ②必先苦其心志
D.①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益慕圣贤之道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钱覆其口
B.①蒙乃始就学 ②乃重修重阳楼
C.①结友而别 ②成礼而去
D.①盖不可及也 ②盖以诱敌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从文中选择一人加入你的微信读书群,你会选择谁?请结合两个语段概括说明理由(至少两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A 9.D
10.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或历史)罢了。
②学习必然会有收获,难道不应该去学习吗?
11.示例一:我选择孙权。因为他喜欢读书并涉猎广泛;善于激励表扬他人读书;能够有针对性地推荐阅读书目和读书方法。
示例二:我选择吕蒙。因为他虚心听取他人读书建议,积极付诸行动;读书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学识渊博,能够学以致用。
示例三:我选择蒋钦。因为他虚心听取他人读书建议,积极付诸行动。
十三、(2021年四川达州)文言文阅读(17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教材《出师表》)
【乙】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②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③如前。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③总统:总聚统理。
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 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举:全)
D. 戮谡以谢众(谢:认错,谢罪)
7. 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D. 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表明自己因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而心忧如焚,更是为了警醒后主刘禅,希望他足够重视当前的危困形势,励精图治,力挽狂澜。这为下文劝谏作铺垫。
B. 诸葛亮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对先帝的无限感激,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以此打消后主的疑虑。
C. 街亭失守,诸葛亮“戮谡”的主要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无真才实学;“自贬三等”是因为自己作为主帅指挥不当,应承担主要责任。
D.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隐含着多种感情,既有尽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又有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心,还有感创业维艰的伤时之叹等。
9. 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10. 探究回答。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请结合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俗语等,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点评到位,100字左右)
【答案】6. C 7. A 8. C
9. (1)(我)因此感奋激发,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2)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进军布阵失策,被张郃大败。
10. 示例: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隆中对策”“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空城计”……成就了他人无法企及的智慧传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忠肝义胆,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壮志未酬,遗恨五丈原。
译文建兴六年(西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身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魏明帝西迁坐镇长安,命令张郃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亮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攻陷西县千家,率军回到汉中.诸葛亮斩杀马谡以谢三军.上奏疏说: 「臣凭著微弱的才能,窃居著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斧钺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因为不能宣扬军令,训明法度,临事小心谨慎,以至於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以及箕谷警戒不严的失误.所有的错都在我个人授人任官不当而告成的.臣的见识不能了解人才的好坏,考虑事情大多不够聪明,《春秋》经书记载,军队战败该督责的是主帅,臣下的职位正当受此罪责.我自请贬职三等,来督责我的罪过.」 刘后主於是就贬诸葛亮为右将军兼摄丞相的事情,所总领的职务和从前一样.
十四、(2021年四川眉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孝景三年,吴楚反①。周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②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③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 。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后吴奔壁东南陬⑤,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国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⑥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⑦,召条侯⑧,赐食。独置大胾⑨,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⑩臣也!”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①吴楚反:以吴王濞为首的吴楚七国发动叛乱。②剽:强悍,勇猛。③深壁:加高营垒。④弓高侯:指名将韩颓当。食道:即粮道。⑤陬:角落。⑥侯:封侯。⑦禁中:宫中。⑧条侯:指周亚夫。⑨大胾(zì):大块的肉。⑩怏怏:不高兴的样子。少主:刘彻,后来的汉武帝。
7.下面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东.击吴楚——回顾课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以推知“东”的意义为“向东”。
B.愿以梁委.之——查字典,“委”的义项有“顺从”“舍弃”“托付”等,应选择“顺从”。
C.绝.吴楚兵后食道——联系文中“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可推知“绝”意义为“断绝”。
D.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联系词语“流亡”“亡命天涯”,可推知“亡”的意义为“逃跑”。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B.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C.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D.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亚夫善于审时度势。他避敌锋芒,采用固守追击的战术,仅三月就平定叛乱。
B.周亚夫性格刚直耿介。他不愿恭顺景帝,为栗太子被废而极力争辩,景帝疏之。
C.周亚夫尽力劝止封侯。他认为降者如被封侯就难以责罚那些不谨守节操的人臣。
D.周亚夫为人胸无城府。景帝赐肉无筷,他不懂景帝用意,内心不悦,忿然离席。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
(2)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
【答案】7.B 8.A 9.D
10. (1)梁王每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援,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愿意出兵。
(2)皇帝起身,条侯就快步走出,景帝看着他出去。
【解析】7.“委”义为“舍弃”。8.原文“太尉使备西北”意思是太尉让西北方向做好准备,后文其精兵“奔”的方向也应是西北,所以“奔”与“西北”不能断;“吴兵”主语不能断开。9.“忿然离席”与原文意思不符。10.第(1)句 5 分,关键词“日”“使使”“守”“便宜”各 1 分,句子大意正确 1 分;第(2)句 3 分,关键词“趋”“目”各 1 分,句子大意正确 1 分。
十五、(2021年四川南充)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弗敢加也 加:虚夸,夸大
B.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C.忠之属也 属:属于
D.齐人也,坐盗。 坐:因……获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齐之习辞者也
B.可以一战 吾欲辱之,何以也
C.战于长勺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登轼而望之 出淤泥而不染
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11.翻译下列句子。(共6分,每小题3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答案】8.C 9.C 10.D
11.(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狱:案件;虽:即使;)
(2)只是叶子相似,它的果实味道不相同。(徒:只,仅仅;其实:它的果实)
【解析】8.C项中的“属”应该是“类”的意思;
9.A.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的;B.介词,凭借/介词,用;C.都是介词,在;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10.从文中曹刿与乡人的对话可看出,曹刿并非“国之重臣”
10
11
12
11
12
10
A.
B.
C.
D.
帮帮你:便:①有利,适宜;②有利的时机;③熟悉,擅长。
宜:①合适;②应该;③当然。——《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5第十四讲 文言文整体阅读 达标检测
一、(2021宁波)文言文阅读(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西湖念语① [宋]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
9.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鸣 蛙 暂 听 安 问 属 官 而 属 私 曲 水 临 流 自 可 一 觞 而 一 咏。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文中的“闲人”布一多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1湖州)文言文阅读。(16 分)
《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③,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④,始识公之仲子⑤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⑥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遺藁⑦见属⑧为叙。又十三年,乃克⑨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⑩之愿也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了:懂得,明白。④许:今许昌。⑤伸子:次子。下面的彝叟为范之三子,德孺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稿”,诗文草稿。⑧属:同“嘱”。⑨克:能够。⑩畴昔:过去,从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①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3分)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岂 非 命 欤!
(3)为深人理解作者对范仲淹的感情,某同学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请问,哪一个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填字母)
A.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B.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回答苏轼的问题?火月
C.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
D.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 ,而要一次-次分开写?
(4)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空白处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一项,并简述理由。
▲ 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备选项:A.他们 B.我
(5)上文是《<范文正公文集>叙》全文的上半部分。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和上文的感情基调,
结合范仲淹的诗词文章,推测下半部分可能会写哪些内容。(4分)
三.(2021金华)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一)
自叹①
[宋]文天祥
长安②不可诣,何故会高亭③?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④。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⑤山更青。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
(注释)①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②长安:即长安堰,在今浙江海宁西北。③高亭:高亭山,当时元军军营所在地。④神龟弗自灵:指自已自投罗网,为敌所俘。⑤雨馀:雨后。
(二)
访辛弃疾
[宋]赵溍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①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鳌。
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
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②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选自笔记小说《养疴漫笔》)
(注释)①帅淮:指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②缗:一千文为一缗。
14.《自叹》一诗中借“______”和“______”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
1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方法借鉴 文言语句 字词释义
语境推断法:“三跃马而三却”中的“却”,根据前文“跃”和后文“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可推断,“却”是“退却”的意思。 稼轩适倚楼,望见之 适:①___
成语推断法:“推马仆地”中的“仆”,可依据成语“前仆后继”中的“仆”推测为“倒下”的意思。 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 寡:②___
课内迁移法:“稼轩如数与之”中的“与”,根据《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可理解为“给”的意思。 假十万缗以济贫 假:③___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遣 人 询 之 则 已 及 门 遂 定 交
17.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访辛弃疾》) 印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______,______。
18.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请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四.(2021杭州)古诗文阅读(19分)
甲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乙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丙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①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②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③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命其子④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
(《楚国先贤传》)
【注释】①确然: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
16.阅读甲乙诗文,用诗中词语填空。(2分)
《赠从弟》中寒风“ ”、冰霜“ ”,可看作是对甲文“岁寒”的具体描写。
17.“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4分)
18.为下列句中“就”字选择恰当的解释。(3分)
(1)征聘不就( )
(2)就家拜汉中太守( )
(3)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
A.从事 B.就职、赴任 C.完成 D.前往
19.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
理解:听闻宗世林德行而到他家(拜访)的人很多。曹操成年后,多次到他家拜访。这样写,从侧面表现了宗世林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B.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
理解:曹操不高兴,但因为自己有贤德的美名,所以对宗世林还是非常尊敬。“犹”字富有意味,表现了曹操复杂的心理。
五.(2021温州)文言文阅读。
题灯上人①竹卷
[明]李流芳
往岁己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③茗相对,今日如复理⑧梦中也。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⑤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⑥耶?冁然⑦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选自《明清散文赏奇》)
[注释]①灯上人:即文中双林上人。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李流芳:字长蘅,明代著名画家,擅长题画。黄宗羲评价“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③薰:指薰香。④复理:重温。⑤此君:指竹。⑥生理:生机。⑦冁(chǎn)然:笑的样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数欲过庵门而不果 ▲ ②而上人笔墨乃益进 ▲
(2)以下两个批注引用黄宗羲的评价。你认为这两个批注恰当吗?选择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3分)
①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批注:文中有画也)
②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批注:如身出其间)
(3)作者最后“冁然一笑”,意味丰富。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品析。(4分)
(4)根据表格,完成任务。(6分)
解释加点词,理解句意 探究
①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属: ▲ )(1分) ③灯上人让作者为他所画竹卷题字,作者题其所画竹卷。从两人的交往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②冁然一笑,遂题其后(遂: ▲ )(1分)
六、(2020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式仕为郡功曾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象。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旁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扩kuàng:墓穴。⑤空biǎn:落葬下棺。③柩jiù:棺材。
16.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土”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18.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1)(2)题。(4分)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1)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2)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19.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4分)
七、(2020湖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14分)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①参政罢政归里时,某②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③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⑤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⑥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足垂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咸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1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2)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3)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16.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3分)
每言秦氏必日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17.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18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4分)
八、(2021江苏淮安)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6-10题。(18分)
【甲】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
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将命施彩饰,会贵其直①,不合寺僧祈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日:“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价,愿输功,可乎?”寺僧欲先阅其迹②。少年日:“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以为妄,稍难之。少年曰:“某既不纳师之直,苟不可师意,即命圬其壁,未为晚也。”寺僧利其无直,遂许之。
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其殿,且谓僧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门,亦不劳饮食,盖以畏风日所侵铄也。可以泥锢④吾门,无使有纤隙;不然,则不能施其妙矣。”僧从其语。如是凡六日,阒④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他怪也。且不可果其约⑤。”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唯西北墉@未尽其饰焉。
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
(选自张读《宣室志》)
[注释]①贵其直:画工要价太贵。②迹:这里指在其他地方的画稿或作品。③锢:封闭。④阒(qD):寂静,空寂。⑤不可果其约:不可始终守约。⑥墉:高墙。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
可 以 泥 锢 吾 门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如是凡六日:
(2)遂相与发其封:
(3)竟不可得:
(4)转转不已: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2分)
(2)尔辈不能究物理。(2分)
9.联系上下文,揣摩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寺僧此刻的心理。(4分)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4分)
九、(2021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9-13题。(18分)
斗茶①记 [宋]唐庚
①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②。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③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④皆精绝。
②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⑤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③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
(节选自《眉山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斗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品评茶叶高下的游戏。②寄微斋:唐庚被贬惠州时读书、品茗、会客之室。③赍(jī):携带。④大较:大略,大体。⑤要之:总之。
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昔 人 以 为 不 减 清 远 峡
10.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
(2)其所赍宜尤高:
(3)或有所不能致:
(4)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
1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4分)
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
12.细读文章,品味加点词,体会作者的心境。(2分)
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
13.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头即交代斗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叙述清晰。
B.这一次斗茶的水是不一样的,都是客人自己带来的。
C.文中对李卫公之水提出了质疑,认为奔波千里取来的水已不是活水。
D.文章名为《斗茶记》,但对斗茶一事却一笔带过,重在生发议论。
十、(2021山东东营)(8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
(乙)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①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②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⑤而歌者,红装而蹇⑥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①冷光,清亮的光。②娟然,美好的样子。③靧(huì)面,洗脸。④鬣(liè),泛指动物头颈上的毛。⑤罍(léi),盛酒的器皿。⑥蹇,跛脚,这里指驽钝的马或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临溪而渔 渔: ②于时冰皮始解 始: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 ④泉而茗者 泉:
(2)概括两文反映的一种共同心境并分别说明其由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21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4分)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 袁枚 ( https: / / so.gushiwen.org / authorv_74546b0b8005.aspx )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释】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g)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g):围棋盘。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置几席间作玩 置:
(2)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
(3)已遂述数行 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不得从容以观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过 石 桥 有 三 奇 树 鼎 足 立 忽 至 半 空 凝 结 为 一 。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12.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飞泉亭及周边景物的一组是(2分)
①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 ②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③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④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⑤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⑥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十二、(2021山东威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1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沙猎,见往事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勖助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孰若孤?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①即更刮目相待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C.①在军中常苦多务 ②必先苦其心志
D.①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益慕圣贤之道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钱覆其口
B.①蒙乃始就学 ②乃重修重阳楼
C.①结友而别 ②成礼而去
D.①盖不可及也 ②盖以诱敌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从文中选择一人加入你的微信读书群,你会选择谁?请结合两个语段概括说明理由(至少两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2021年四川达州)文言文阅读(17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教材《出师表》)
【乙】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②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③如前。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③总统:总聚统理。
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 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举:全)
D. 戮谡以谢众(谢:认错,谢罪)
7. 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D. 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表明自己因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而心忧如焚,更是为了警醒后主刘禅,希望他足够重视当前的危困形势,励精图治,力挽狂澜。这为下文劝谏作铺垫。
B. 诸葛亮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对先帝的无限感激,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以此打消后主的疑虑。
C. 街亭失守,诸葛亮“戮谡”的主要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无真才实学;“自贬三等”是因为自己作为主帅指挥不当,应承担主要责任。
D.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隐含着多种感情,既有尽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又有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心,还有感创业维艰的伤时之叹等。
9. 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10. 探究回答。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请结合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俗语等,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点评到位,100字左右)
十四、(2021年四川眉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孝景三年,吴楚反①。周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②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③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 。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后吴奔壁东南陬⑤,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国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⑥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⑦,召条侯⑧,赐食。独置大胾⑨,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⑩臣也!”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①吴楚反:以吴王濞为首的吴楚七国发动叛乱。②剽:强悍,勇猛。③深壁:加高营垒。④弓高侯:指名将韩颓当。食道:即粮道。⑤陬:角落。⑥侯:封侯。⑦禁中:宫中。⑧条侯:指周亚夫。⑨大胾(zì):大块的肉。⑩怏怏:不高兴的样子。少主:刘彻,后来的汉武帝。
7.下面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东.击吴楚——回顾课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以推知“东”的意义为“向东”。
B.愿以梁委.之——查字典,“委”的义项有“顺从”“舍弃”“托付”等,应选择“顺从”。
C.绝.吴楚兵后食道——联系文中“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可推知“绝”意义为“断绝”。
D.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联系词语“流亡”“亡命天涯”,可推知“亡”的意义为“逃跑”。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B.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C.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D.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亚夫善于审时度势。他避敌锋芒,采用固守追击的战术,仅三月就平定叛乱。
B.周亚夫性格刚直耿介。他不愿恭顺景帝,为栗太子被废而极力争辩,景帝疏之。
C.周亚夫尽力劝止封侯。他认为降者如被封侯就难以责罚那些不谨守节操的人臣。
D.周亚夫为人胸无城府。景帝赐肉无筷,他不懂景帝用意,内心不悦,忿然离席。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
(2)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
十五、(2021年四川南充)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弗敢加也 加:虚夸,夸大
B.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C.忠之属也 属:属于
D.齐人也,坐盗。 坐:因……获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齐之习辞者也
B.可以一战 吾欲辱之,何以也
C.战于长勺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登轼而望之 出淤泥而不染
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11.翻译下列句子。(共6分,每小题3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0
11
12
11
12
10
A.
B.
C.
D.
帮帮你:便:①有利,适宜;②有利的时机;③熟悉,擅长。
宜:①合适;②应该;③当然。——《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