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设计一:“传统文化的‘表’与‘里’”单元教学设计
核心任务:
围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主题,通过诵读理解、独立反思、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思想观念的理解,深入思考历史记录背后的思想观念,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基本问题:
1.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性问题的不同解答?
2.从课文中看,儒道思想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儒家内部,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两方面各有什么异同?
3.课文中的这些思想观念对后代有什么影响?在今天看来有什么价值?
4.秦师先行离开,刘邦安然返营,其原因究竟何在?是否真是因为烛之武精彩的辞令和樊哙的奋力一搏?怎样读出历史事件背后的东西?
5.两篇史传文的历史记述中潜藏着哪些思想观念?应该如何发掘,如何理解?
学习过程:
1.情境设置。
先秦诸子的思想至今还受到广泛重视,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人思想的底色,成为中国人世界观、价值观的独特印记。古代的历史仍在被不断解读评说,成为当代中国人重要的智慧源泉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从这些真实的现象出发,设置勾连古今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带入富于思考意味的课堂氛围中。
2.梳理与比较。
学生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反复诵读课文,对文章有足够的理解,然后借助下面的表格梳理课文中的观点。有些可以直接“找到”,有些则需要理解(甚至稍作推断)后自行概括。
文章 观点 处世观念 人生志愿 社会理想 治国理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在梳理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初步比较。在比较时,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差别较大的儒道思想其实都是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同属儒家的孔孟,在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上大体相同,但也不无细微的差别。
异中之同 同中之异
儒道对比
孔孟对比
3.印证与反思。
儒家和道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儒道两家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事实印证”(结合历史事实和了解的历史人物来作印证)的方法,具体了解这种影响,并站在当下立场,对这些思想作些反思。如果学生有兴趣,对“儒道互补”的说法,也不妨作些实证性的举例和理性反思。
事实印证 当代反思
孔孟之说
庄子之说
儒道互补
当然,通过这几篇文章(包括初中阶段学习的诸子作品)是不可能真正全面理解儒道思想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推荐进一步阅读的书目或篇目,展开探究性学习。
4.剖析与总结。
在学生对两篇史传文所记述的史实、人物已经有充分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秦师先行离开和刘邦安然返营背后的原因。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如秦晋围郑前后的重要历史事件,秦、晋之间的关系变化,鸿门会面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刘邦、项羽、范增、张良等人的具体情况,等等。借助参考资料,从“个人因素”和“历史形势因素”这两个角度,综合思考课文中历史事件的复杂成因。
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思考告一段落后,与学生一起总结由表及里探究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的方法,例如,从长时段的角度看待具体历史事件,与其他史料参考比对,用常理去推理,等等。也可以提供一些课文以外的史传文,让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方法阅读、探究。
5.提炼与整合。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历史叙事中的两种思想观念,一种是带有时代特征的“一般观念”,一种是个人特点比较突出的“个人观点”。《烛之武退秦师》中体现了春秋时期对“礼”的重视(以及利用),《鸿门宴》中的人物描写则暗含着作者的喜恶。对于前者,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结合参考资料,提炼课文中“礼”的体现,探究“礼”在当时的含义与价值,并由此出发,进一步探究孔子所说的“为国以礼”的本质。对于后者,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细读过程中体会司马迁对《鸿门宴》中人物潜在的褒贬,并结合《史记》中的其他传记(主要是各个人物自己的传记)进行补充和整合,由此探究司马迁在评骘历史人物时所持的价值观。
学习资源:
1.经子解读: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牟钟鉴、王志民《<孟子>公开课》、陈鼓应《老庄新论》2.文史要义:
苏渊雷《读史举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3.综论纵观: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