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诗意表达——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第二课时)同步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诗意表达——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第二课时)同步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1 06: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春的诗意表达——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第二课时)同步测试
1.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祈 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注】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易 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石霤(liù):滴下的水。孔子吊唁死麟:麟,麒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
B.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惟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C.“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诗人另一首《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想通的。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B.诗歌的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是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
C.诗歌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典故及古代人物事迹的引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引人怀想。
D.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四、五节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品味。
(3)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4)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浮 云①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嫉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 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3) 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4) 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冬(之一)
穆 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1)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2)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思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来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
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三节交代煤的出身,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2)“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将“燃”字换成“爱”或“思念”,好不好?为什么?
(3) 诗人为什么要用“炉中煤”自喻?请结合诗歌意象加以赏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风颂(节选)
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
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
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
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
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
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
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于天空
(因为啊,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
似乎并非梦幻),我就不致像如今
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
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
我跌在生活的荆棘上,我流血了!
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
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乐
将染有树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
虽忧伤而甜蜜。啊,但愿你给予我
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啊,让我们合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
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
……
(1) 概括第1节的内容。
(2) 概括第2节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 诗的结束句“要是冬天来了,春日怎能遥远?”已成耳熟能详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名句的?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______________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与困境______________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__________,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的,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独出心裁的,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为让人激动的__________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自已 不屈不挠 奥秘 魄力 B.不能自拔 不屈不挠 奥秘 魅力
C.不能自拔 勇往直前 奥妙 魄力 D.不能自已 勇往直前 奥妙 魅力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B.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
C.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我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D.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他从人生中寻找答案
B.这个问题要说明,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C.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D.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闻一多 ① ,而且是独树一帜的诗歌理论家、见解独到的诗歌评论家、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学者、信达雅兼具的诗歌翻译家、慧眼识珠的诗歌选家, ② ,几乎在涉及诗歌的每一个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 ③ ,而是中国20世纪罕有其匹的全方位、全能型诗歌大师。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C.“间接抒情”错,应该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故选C。
2.【答案】(1)C
(2)D
(3)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表现“中国人”的特征:①借杰出的历史人物寄寓“中国人”应有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②借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寄寓“中国人”应具备坚韧毅力和团结一心等品质。③借“凤凰授歌”等文明的繁盛景象寄寓“中国人”应热爱中华历史,传承灿烂文化。
(4)①诗人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因而迷惘痛苦。
②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
③祈祷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
【解析】(1)C.是赞美而非质疑,“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错,作者是通过这些古老的传说来展现悠久的中国历史,而不是批判。
(2)D.感情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深化。
(3)从“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可见,作者借用无数历史人物来寄托,人应该有敢为天下先的勇于反抗、奋斗的精神;“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借用中国大地的自然风物,来启示人们要有团结、忍耐、坚韧不拔的意志;“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用历史上的繁盛文明景观,来启发人们要热爱中国悠久的历史,传承传统文化。
(4)“痛苦”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闻一多的相关经历可知,诗人是爱国诗人,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遭受他国侵略的情势下,他对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前途感到迷惘,因而痛苦;诗歌中倡导国人要从古人的精神中明白“这民族的伟大”,即希望国人能够继承民族优秀文化,负担起振兴中国的重任,“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就是让国人都自觉成为真正的“中国人”,承担让民族伟大的责任。诗歌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歌颂,也流露出作者希望复兴民族文化,抗拒外国文化侵略的希望。
3.【答案】
(1)A
(2)B
(3)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诗歌写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4)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如同它们的流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它们冷漠无情,不知道激情,不知道忧伤,哪里会有如诗人一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呢?更谈不上因此而招致的被流放。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感彩错误,诗人的愁闷并未被排遣,景色也不是美丽的,而是“如同一群流放犯”。故选A。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从“冷漠无情”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并不向往浮云。 故选B。
(3)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分析能力。作者情感变化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描写情感变化的方法有:一种是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随着诗人情感的展开,不由感到浮云对自己是陌生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因为什么变成流放犯的呢?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 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诗发展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最后诗人慷慨激昂,从根本上区别出浮云与自己的命运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对“浮云”这一意象的选取,很成功地找出它与诗人之间的同与不同,对诗情的完美表达起了很大的烘托作用。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如同它们的流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诗的层次感很强,层层递进,有起有伏。语言的感情效果好,读起来酣畅流利,一气呵成,在高潮处戛然停止,使人产生余音缭绕的审美快感。
4.【答案】
(1)B
(2)①“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阳光暗淡,突出了“严酷的冬天”的特征;②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③为下文的深沉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做铺垫。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B项,“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严酷的,但也是温暖的。故B错误。
(2)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解答此题,要先弄清楚“冷”和“昏黄”的内涵,联系整首诗尤其是第一节来看,“冷”指向的是天气,“昏黄”指向的是“淡淡的太阳”,这两个词都突出了“冬天”的特征。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又冷又昏黄”在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照应了什么内容,或者为什么内容做了铺垫。
5.【答案】
(1)C
(2)不好。“燃”字既紧扣题目“炉中煤”,又表达对祖国的炽热之情,用“爱”或“思念”既不能和题目照应,表达的感情也不如“燃”字表达得强烈。
(3)“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熊熊燃烧的热烈象征着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的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着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它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后来终于“重见天光”,象征着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诗的第三节……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错误,诗的第三节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无愤懑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是针对炼字设题,然后理解该词的意思,再从表情达意以及诗歌结构上分析效果。答题的时候,先明确观点,即“好”或“不好”,一般遵循作者的观点,即“不好”,然后分析该字或词的效果。“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结合语境可知,该句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人儿”,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其中“燃”意思是“燃烧”,用煤的燃烧体现出他奉献自己的决心,该词能让人感觉到作者对祖国情感的炽热,同时诗歌标题是“炉中煤”,“燃”与标题的“炉中煤”呼应。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整体入手,结合诗意、主旨分析。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炉中煤”的诗句,分析其特点,再分析这一特点中展现出的人的特点。第二节突出“炉中煤”黑色的外表和火一样的内心,以此衬托“我”的“火一样的心肠”,“黑”与“火”、卑微地位与高尚情感形成对比,第三节“炉中煤”交待了自己的前身--“我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暗示了诗人一直以来都怀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象征着“炉中煤”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第四节“自从重见天光后,我常常思念自己的故乡”一句中,诗人把“故乡”和“女郎”并立而论,间接告诉读者“女郎”“故乡”是一体的--诗人心中的祖国,最后两句“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这般模样!”,以炉中煤熊熊燃烧的热烈来象征着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
6.【答案】
(1)诗人以“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领起,连用几个假设,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
(2)因为对现实、对自己不满,所以诗人便祈求西风“把我当作你的竖琴”,给予我猛烈、狂暴、刚强的精神,并把我的预言向世界传送:“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读罢令人备受鼓舞。
(3)这一名句向人们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也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第1节诗人以“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领起,连用几个假设,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
(2)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这类题目解答时需通读全文,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逐段归纳整理。第2节中,诗人便祈求西风“把我当作你的竖琴”,给予我猛烈、狂暴、刚强的精神。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和诗人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从“春日”的和煦温暖,可联想到“光明”,从“怎能”可见信念之坚定。故可得出:这一名句向人们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也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7.【答案】
(1)B (2)D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能力。需结合语境,从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仔细分析几个词语间的区别,可结合排除法答题。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能自拔: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结合语境理解,应选后者。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勇敢地一直向前进。语境强调的是“搏斗精神”,故选用前者更妥当。奥秘:意思为深奥莫测的秘密。奥妙:深奥微妙。魄力:气魄,气势。指临事的胆识和果断作风。更多的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及时果断作出决定,有担当,有责任心。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画线句一是缺少主语;二是语序不当,不合逻辑,“为之震撼”应在句末。A项,修改后仍无主语。B项,逻辑顺序不当,应该先“惊奇”后“震撼”。C项,修改后语序仍不恰当,“我”应调整到句首。 故选D。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A项,结合文意理解,不是“需要他”寻找答案。B项,结合上文叙述语气分析,“这个问题”放在句首与上文语意不连贯。D项,结合上文看,不是“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而是“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故选C。
8.【答案】 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极具个性与开创性的诗人
②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贯穿于他的一生
③闻一多不是一般的诗人、诗评家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拟写或选择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此处①要联系后面“而且”分句,写“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极具个性与开创性的诗人”;②根据后面分句的横向“涉及诗歌的每一个领域”,可写纵向“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贯穿于他的一生”;③结合“而是”和“全方位、全能型诗歌大师”,填写“闻一多不是一般的诗人、诗评家”最好。注意字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