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季新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5《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春季新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5《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2-21 07:3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课题 乘法分配律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在归纳、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渗透“有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在归纳、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渗透“有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 乘法运算律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计算下面每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答案。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复习旧知,以旧引新,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顺向迁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有效的激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
讲授新课 1.教学例7课件出示主题图:师:前面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负责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一共要浇多少桶水,现在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大家能不能解决呢?课件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已知条件呢?预设:从图中我们得到的数学信息有以下四个。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用到前两个已知条件就可以。学生汇报:预设1:先求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预设2:先分别求出负责挖坑、种树的和抬水、浇树的各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师:想一想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预设: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乘第三个数,表示6个25; 第二个算式是先分别求出这两个数与第三个数的积,再相加,表示4个25 + 2个25。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2.探究规律师: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与另外一个数相乘;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与另外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师生共同总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师: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学生总结,教师板书。师:你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吗? (4 + 2)×25 125×(8 + 2)预设:第一个算式先用4乘25,再用2乘25,再把两个积相加;第二个算式先用125乘8,再用125乘2,再把两个积相加。 学生交流需要用到哪些已知条件。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举例子。总结规律。 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通过合作发现知识规律,并进行归纳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探究品质,另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的规律表达出来,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课堂练习 下面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用错的打“×” 根据乘法分配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3.在 里填上“>”、“<”或“=”。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40×(16+25) 887×25-87×255.两个人加工晶体管,甲工人每小时加工24个,乙工人每小时加工26个,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两人一天能加工多少个晶体管? 学生做练习,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板书 乘法分配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