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8: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目标
1.理清作者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孔隙窄小的特点。
3.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见闻与感受相结合把事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滴,轻舟仰卧入回溪。”知道这两句诗刻在哪吗?这两句诗刻在了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去双龙洞。这节课,老师就陪着同学们跟随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去金华的双龙洞游览一番,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理清顺序。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金华双龙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文本,梳理游览顺序。
你跟随着叶老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圈出景点的名称,并在各景点的旁边简要概括出其景点特点。
自主学习。小组快速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汇报交流,完成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浏览文本,把文字变成示意图。
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介绍,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金华双龙洞的环境。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画后给同学们介绍画的理由(从文中找出根据)。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这样的写法是移步换景。
三、品读感悟,解密写法。
1.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孔隙)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4.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自己的见闻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过孔隙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5.创设情境: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乘小船过孔隙,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们是怎么躺的呢?会不会动?敢不敢动?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6.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见闻和游览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四、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1.出示几幅图:一线天图片,指名说特点。
2.出示句子填空。
3. 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叶圣陶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没写说孔隙窄小,却无不处处让我们感受到孔隙真窄小啊,贾平凹在《风雨》一文中,没有提到风雨,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风雨以至。不同的作家写不同的景色,却都采用了写见闻和自己感受这样类似的写法。今天我把贾平凹的《风雨》推荐给你读。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记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