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跳 水
作者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诸多文学巨作。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我会写
我会写
解词造句
[甲板] 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课指最上面即船面的一层。例:游客站在甲板上观赏岸上的景色。
[模仿] 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例:猴子很机灵,能够模仿人的动作。
[显然] 清楚明白,很容易看出来。例:这道题的答案显然是错的。
[取乐] 寻求快乐。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取乐,是不道德的行为。
[放肆] 任性,一点儿也不受约束。例:小明一离开爸爸,便放肆起来。
[戏弄] 耍笑捉弄,拿人开心。例:你戏弄一个残疾人,太不道德了。
解词造句
[失足] 走路时不小心跌倒,比喻人堕落或犯错误。例:违法乱纪的事不能做,一失足将成千古恨。
[桅杆] 本课指轮船上悬挂信号、装设天线、支持观测台的高杆。
[醒悟] 头脑由模糊而变得清醒。例:不要再糊里糊涂地混日子了,赶快醒悟吧!
[不然] 不这样。例:放下武器,举手投降,不然我开枪了!
[风平浪静] 水面没有风浪,比喻平安无事。例:这海面,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尺,哪有风平浪静的日子?
解词造句
默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讲讲这个故事。
起因
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走上横木
结果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解词造句
默读课文,划分文章,并概括文章每部分内容
第一段(第1小节) : 讲轮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第二段(第2~3节) : 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第三段(第4~7小节);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
第四段(第8~9小节) : 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
解词造句
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的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地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阅读文章
阅读第一段,从中你能感悟出什么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进行环境描写,为下文“跳水”做铺垫。
阅读文章
阅读第一段,从中你能感悟出什么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更加放肆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肥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突发状况,让人意想不到。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肥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突发状况,让人意想不到。
迅速、身手敏捷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肥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生气,无可奈何,水手的大笑影响了孩子的情绪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水手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导致孩子做出冲动的举动,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突出孩子要追上猴子拿回帽子的决心和信心。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猴子越来越放肆
孩子逐渐忍无可忍。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
这两句话,文字简明朴实,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环境,为全文作了必要的铺垫,可以“一笔两用”: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条件。正因为风平流静。水手们才会轻松悠闲起来,才有兴趣拿猴子开心。②暗示了事情的结局。这艘船环游了世界,安全返航,不难推想,这艘船的船长一定是一位久经风浪、经验丰富的人,他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坚定、果毅的品质,想出了妙策挽救孩子:正因风平浪静,孩子跳进水里才能被水手迅速救起,转危为安。由此可见,这两句话的含义是跟事情的发生和结局密切相关的,在文章的开头作了简明的交待,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如“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水手的哄笑使孩子感到难堪,另一方面孩子对猴子无计可施,所以一时哭笑不得;再如:“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这句话也描写了水手们的“笑”,由于水手们更加放肆的笑声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恼羞成怒。正是因为水手们的笑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猴子肆无忌惮,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渐渐失去理智,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发生
谢谢大家